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简答题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一是树立合理的认知;二是用高尚的职业道德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四是娱乐疗法。
教师应形成的合理认知: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愉快地接受幼儿;二是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三是树立崇高的职业观,愉快地接受教师职业。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辩证的统一体。
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是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又能促进职业道德的发展;心理素质既是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又是职业道德趋于高尚的保障。
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有利于解决幼儿教师的困扰。
幼儿教师压力过大的原因一是幼儿教师工作越来越繁重和复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二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日趋提高,使他们不能适应;三是幼儿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日益提高,使幼儿教师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四是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带来的危机感,使幼儿教师感到喘不过气来。
(总之,目前,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够,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低;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工作责任重,工作竞争强;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也不完善等。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道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幼儿一声的发展打好基础。
现代发展观认为:幼儿的发展要靠幼儿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来实现。
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主要指人的遗传素质,遗传素质的差异可能带来幼儿发展上的差异,但一般来说,正常幼儿的遗传素质差异并不是很大,对幼儿的发展也起不到决定作用,后天因素(即出生后形成的身心特征)如幼儿身体强健程度、智力水平、个性等是幼儿自身的全部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后天因素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是幼儿发展的决定因素。
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主要体现在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自然性。
幼儿园教师在社会中角色的理解:幼儿教师在社会中被国家法律赋予了专业教育工作的角色。
由于幼儿年龄小,属于未成年人,幼儿教师又是幼儿生存、发展学习等权利的最主要维护者。
同时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
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的理解体现在: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者;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生命的关怀者、心理健康的指导者;教育实践的反思者;终身学习者、研究者;家长及社区教育人员的合作者、协调者;与幼儿同时是课程的开发者。
如何理解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划分以下七个基本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七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成U形曲线的关系。
中等强度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各种活动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而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注意的特征(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感觉的心理规律表现在感觉性及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和联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是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记忆的基本过程及规律是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不同的环节组成。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这一基本过程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趋势分析意志行动及其特征:我们把受意识支配,表现意志的行动叫做意志行为。
意志行为即意志的外部表现,它有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意志行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是人自觉的目的相联系的。
第二,意志行动和克服困难的联系。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2.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
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4.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动机水平、原型启发、迁移作用、定势作用、功能固着。
总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复杂的,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几个方面之外,还有许多,如自信心、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认识方式、情绪状态等。
如何理解人格的结构特征: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自我调控等方面。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不可逆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幼儿期是个体迅速生长发育的时期。
幼儿生理机能不断发展,身高、体重逐渐增长,肌肉、骨骼日趋结实有力,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接近于成熟。
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
童年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通过学习,他们的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和依赖、自觉和幼稚错综复杂的矛盾。
青年期是个体在心理上、生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性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
①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素质影响儿童的智力和性格的发展。
良好的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素质的缺陷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巨大障碍。
遗传因素也影响其性格的发展。
儿童神经活动过程基本特性奠定了气质类型基础,又对其性格发展产生影响。
②环境规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现实性。
遗传因素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则取决于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③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其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儿童施加影响的过程。
第二,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地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
第三,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是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总之,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儿童自身积极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并通过自身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才能实现。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及各阶段发展的特征: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的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式在不断变化的。
在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到后期,思维也开始萌芽。
前运算阶段的特征是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合逻辑的推理。
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是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是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工作的启发(意义):在教学观念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具有以下四点重要价值:第一,遵循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
第二,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课程。
一是学校课程教材难度必须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二是在确定某年级的课程难度时,应该先设计实验,从学生实际的思维过程中观察、分析各单元的编排是否适宜。
第三,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第四,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教育功能。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的教学意义: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同时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
弗洛伊德又把无意识假说贯彻到人格结构之中,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他还认为人格的发展,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形成,以及自我防御的形成都依赖于前5年的性心理发展过程。
他又把性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五个阶段。
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因而对教育的作用意义不大。
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性发展理论及教育实践意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并指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锁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
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有身体发育、神经系统发展、(大脑结构的发展、大脑机能的成熟)心理发展特点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占优势,心理活动及行为具有很大的无意性,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表现出情境性和模仿性。
幼儿游戏的发展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从幼儿游戏的内容看。
幼儿初期的游戏往往是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游戏的情节往往是反复模仿成人的个别动作,或表现事情的个别情节。
幼儿中后期的游戏内容逐渐反映成人的生产劳动、社会工作等等,游戏情节比较丰富、完整。
(2)从游戏的组织形式看。
幼儿初期的儿童常常一个人独自玩。
即使几个孩子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游戏缺乏计划。
幼儿中期的儿童在一起游戏的人数有所增加,时间可延长到几十分钟,游戏能预先拟定主题。
幼儿晚期的儿童,游戏时参加的人数更多,而且往往是群体性游戏,出现了有联系的分组游戏。
(3)从游戏的创造性看。
最初,幼儿游戏几乎完全是模仿或再现成人的动作,他们的独立性很差。
在幼儿中期,幼儿逐渐能够重新组织或改造以往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在幼儿晚期的结构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等创造性游戏中,幼儿更乐意与同龄伙伴一起玩,出现了问题一般能自己商量着解决。
学习动机主要有四项基本内容:知识价值观——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无论学习结果如何,对学习内容或学习过程本身感兴趣;学习胜任感——自信具有胜任并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成就归因——对学习成功或失败原因的合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