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观摩“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

【精品】观摩“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

五彩课堂,一言一行彰显风采虔心求知,一点一滴丰厚学养—-观摩“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有感在市教研室刘仍轩老师的组织下,市南区教育中心带领我们14名同行一起到潍坊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省优质课的观摩和学习,同时也为市实验小学的王茜老师加油助威.一、会议组织科学高效,专家指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本次山东省优质课评选〔潍坊赛区〕的比赛共有8个地区33节课例参选,其中使用青岛版教材的28节,人教版教材的3节,苏教版教材的2节。

尽管使用的教材版本各不相同,但参赛的老师们却都能深入挖掘教材,深刻体会编者意图.无论是教学预案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使用还是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老师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处处都体现着老师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给提高参赛教师和听课老师们的专业素养,也为给老师们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指明方向,每天的7节课后,大会都会安排一位小学数学教育专家为参赛课例进行点评。

前3天是吴正宪老师的徒弟、北京市昌平区小学数学教研员杨欣荣老师,后2天则是我们非常尊敬和喜爱的上海市特级教师曹培英老师.两位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参赛课例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与会老师们受益匪浅。

二、五彩课堂亮点频现,以教师个性启迪学生智慧。

33节课听下来,每一位参赛教师和他们身后团队积极的研究态度都给与会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地域教研水平的差距.有的地区的课堂教学如游乐场一般热闹非凡,但热闹的表象下面,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丝毫的提升;有的地区的课堂教学,教师还是牵得太多、太紧,对学生不放心,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但也有一些地区的课堂教学却以其鲜明的教学特色和超前的教育教学理念获得了听课老师们的阵阵掌声。

1.尊重教材,浑然天才的情境补充。

青岛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编写者设计本单元素材的意图是想通过胎儿—-婴儿——成人不同的时期,它们头长与身长比例的变化,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体会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但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老师都觉得直接出示书上的胎儿、婴儿图片太突兀了,所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要么将书上的情境弃之不用,直接进入动手操作阶段;要么就自己重新创设一个自己和学生都喜欢的情境进行教学;再或者就是拿二张自己或自己孩子婴儿和长大后的照片来“冒充”书上的胎儿,然后告诉学生“看生命的成长多么神奇”……这个课题听过很多,不同老师对这个情境的处理方法也见过很多,虽总觉得不是十分恰当,自己却也没有思考出什么好的做法来。

青岛温丽丽老师的这节课一开始,听课的老师们便开始惊艳于设计者对这个情境的理解和补充.开课之前,温老师向学生展示了《我从哪里来》的视频.“爸爸的种子像小蝌蚪一样游呀游,去寻找妈妈的种子,有一粒种子游得最快……小圆球里的月牙越长越大,慢慢长出了小脑袋、小手、小脚,这时候他的名字叫胎儿……到了十个月的时候,他再也不想待在妈妈的肚子里了,他想出来看看这个世界,看看他的爸爸妈妈,小婴儿多可爱呀!"然后老师直接出示胎儿的图片,说:“看,这就是十二个周大小的胎儿,这时他的头长大约占身长的多少啊?”(学生回答“一半")老师紧接着出示:“这是出生后的婴儿,这是长大后的成人……”这样的处理,不但将生命的产生大大方方的解释给了学生,而且因为有了课前视频内容的铺垫,上课时老师再出示十二周大小的胎儿图片也好、婴儿图片也好,一点都不显得突兀,做到了与教材上的情境图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令人赞叹。

2.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把机会留给学生因为各个版本的教材上都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而且各级各类的比赛和展示课上也由不少的老师讲过许多遍,所以很多人不敢再选择这一课题进行比赛。

非常令人振奋的是,青岛市实验小学王茜老师不但勇敢地选了这一课,而且还给这节课注入了新的理念,上出了新意,上出了精彩。

首先,王老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怎样计算(学生们有说底×高的,有说底×邻边的,还有说别的的),那么到底谁的猜想正确呢?老师给出了这个平行四边形底、高、邻边的数据,学生通过数方格或拼剪的方法验证了底×高的方法是正确的。

王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为了增加这种猜想的信服力,老师给出了多个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位置的平行四边形,在学生中展开了大面积的第二次验证。

整堂课上,王老师不断的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通过适时的点拨和追问,不断抛出新问题让学生猜测和验证,一步步的引导着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并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把提出问题的机会、想解决办法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机会都留给学生,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的得以绽放。

3.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展示一个活生生的课堂出过课的老师都知道,统计类的课不好上。

不好上的原因不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如何才能使学生有统计的需求,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统计的好处.青岛市的李瑞春老师为了更好地体现和落实以上想法,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比如李老师在教学了横轴、竖轴分别表示什么,并演示了如何表示三个人的画法之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16个人。

竖轴上一共就画了10个格,怎么样才能表示16个人呢?学生的想法可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在这一栏的上面自己添上了6个格,有的学生则涂满一竖栏后在相邻的竖栏里又涂了6个格……更让与会者忍俊不禁的是,他们还“理直气壮”地认为这样的表示方法很美观、很简洁、很漂亮!李老师没有着急,而是引导学生继续体会:“如果我们要表示40个人呢?"学生说:“呀,画不开了。

”(因为旁边位置已经被别的组的数据占用了)“那要表示100人呢?"学生说:“那就更没地方了”李老师借机将问题抛给学生:“那怎么办?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更好的表示这么多的人呢?”从而引导学生想出“一个格可以表示多个人"的方法。

一位专家曾经说过:“学生的表现折射出老师的教学理念。

"在这节课上,学生总是说不到点子上,老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的引着学生慢慢体会,最终学生想出了并发自内心的认可了“一个格可表示多人”这一方法。

学生的这一进步正是老师对学生足够了解、足够尊重、足够相信的体现。

4.依托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什么叫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那么什么叫“在同一平面内”,又是怎样才叫“不在同一平面内”呢?威海市的于爱敏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同一平面”这一概念,借助“铅笔掉了”这一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情境,很好的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难点。

课上老师利用课件展示“铅笔掉了”后提问:“看,发生什么事了?"(学生说铅笔掉了,一支掉在椅子上,一支掉在地上)于老师马上引导:“两支铅笔,落在了不同的平面上,一支掉到了地面上,一支掉到了椅子面上。

”“想一想,如果椅子上的那支铅笔继续滚动,就怎样了?”(学生说都落在地面上了)“对呀,那我们就可以说这两支铅笔落在了同一个平面内。

”并相机板书“同一平面”。

学生们豁然开朗,噢,原来一支掉到了地面上,一支掉到了椅子面上,这就不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支都在地面上就是在同一平面内了。

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了“同一平面”正确的表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同一平面内”的平行和相交关系,于老师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利用长方体不同的面,来判断各个面上的小棒各是什么位置关系.先是在同一个面上的平行和相交关系,然后于老师又在前面横放一根小棒,右面斜放一根小棒,让学生们判断这样的两根小棒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如果说前面学生们的认知还是一致的话,而现在则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是平行,因为这两根小棒永远也不会相交;而有的学生认为是相交,因为直观上讲它俩根本就不是平行的模样……意见不统一了,怎么办?于老师充分运用她富有引导性的肢体语言,告诉学生正确判断平行还是相交的关键是要先看这两根小棒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将学生们的认知和理解推向了更高层次。

再譬如,“百分数的认识”一节课,老师们大多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百分数,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根据学生对这些生活中事物的理解来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和提炼百分数的概念。

然后告诉学生,其实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可为什么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我们又该怎样设计才能使学生理解这一点呢?这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所没有关注到的。

济南市的隋天龙老师不但关注到了,而且很巧妙地利用学生对生活经验的认知帮助学生突破了这一认知的难点。

瞧,在学生们概括出了百分数的概念后,隋老师从讲桌下面拿出了一瓶“农夫果园"的饮料,因为经常喝,学生们都知道它的果蔬汁的含量是30%.这时隋老师又从讲桌下面拿出一个玻璃杯,并往里面倒了大约51杯的饮料后提问:“现在杯中的饮料果蔬汁的含量是多少?"(学生回答30%)教师又将杯中饮料添加至21的位置,问:“现在呢?果蔬汁的含量是多少?”(学生回答还是30%)教师继续添加饮料至32的位置,问:“现在呢?”(学生回答仍然是30%)教师趁热打铁:“那是不是表示现在杯中果蔬汁的含量就是30毫升呢?"学生因为有生活经验做依托,当然知道不是这么回事,隋老师马上追问:“那30%表示什么意思呀?”至此,学生明白了,30%不是真的有30毫升饮料,它不能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而是表示一个关系,一个果蔬汁含量与整瓶饮料之间的关系。

所以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瞧,原来百分数之所以还有这么两个名字是因为它表示的是一种关系,它不能表示实量,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它的后面不能带有单位名称……本节课上所有跟百分数有关的知识点就是这么轻轻的一个点拨就全明白了,足见老师对学生、对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认知是多么的了解和熟知。

我们经常说“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但如何让真实的生活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数学教学,这的确需要我们老师首先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5.挖掘教材背后的隐性内容,使学生知其然,也知所以然。

相信教过高年级的老师都了解“2、5、3的倍数”这一课,不管我们教学时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最终我们都能够使学生牢牢的记住: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个位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可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尤其是为什么3的倍数是和2、5的倍数规定的不一样?烟台市的陈兴远老师给出了清楚的解释。

例如“54”,54是由5个十和4个1组成的。

每个十如果3根3根的分,都会剩下1根,5个十就会剩下5根。

再与个位上的4根合起来,共剩下9根。

将这9根3个3个的分,正好分完;再例如“162",它是由1个百(100)、6个十和2个1组成的,如果将100三根三根地分,最终剩1根,6个十共剩6根,再加上个位上的2根,共剩下9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