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主考学校:武汉大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指导老师:刘杉考生姓名:陈威工作单位:湖北移动2011年10月10日【摘要】我国的社会分层以改革开放为重要分界线,改革开放前因社会经济的落后和不发达,社会分层的突出特征是身份制的制度体系,强调“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分层结构发生显著分化,身份制为特点的政治分层弱化,以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社会分层结构成为主体,但随之而来也给我们的社会发展打来很多突出问题,有待探讨和深入解决。

【关键词】阶级阶层社会阶层结构政治分层经济分层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新的社会阶层的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1。

一、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层的突出特征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种社会关系模式,被费孝通老先生称为“差序格局”2。

实际上,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格局,或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模式,它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

“差序格局”实际上是一种对社会中的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模式或格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的关系和地缘的关系之所以能占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地位,根本的原因是在于,社会中的那些最为重要的资源正是按照这两个基础,特别是血缘的基础来进行分配的。

财产是依照血缘关系来继承的,生产和消费是以家庭来进行的,合作的形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和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交换基本上是以地缘为基础实现的。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权威性,形成了个人对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依赖与效忠。

而1949年之后,稀缺资源配置制度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就是用社会主义的再分配经济体制取代了过去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配置制度。

在社会主义的再分配体制中,国家垄断了社会中几乎所有重要的稀缺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资源,而且也包括就业和得到权力、威望的机会)。

国家机构对稀缺资源的垄断和再分配,直接造成了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能够支持传统的“差序格局”的资源被剥夺了。

当家庭的财产仅仅剩下最低限度的生活用品的时候,家长的权威就削弱了;当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再能够向人们提供利益的时候,特别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主要不是来自这里的时候,其重要性无疑就会迅速下降。

可以说,所拥有的资源的被剥夺,对于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来说,起到了一种釜底抽薪的作用,这种作用比起口诛笔伐的意识形态批判来说,要更为有力得多。

二是国家利用这些资源得以构筑一种新的组织框架,以重组社会。

这种新的组织框架既是向社会成员进行稀缺资源再分配的机构,又是构造新型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因此,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分层最突出的特征是身份制的制度体系。

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社会还基本上是一种传统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社会在将阶级体系打碎以后,财产分层的地位下降,因而身份分层的特征就更为突出了。

这种以身份制为核心特征的制度具体表现在:(一)城乡户籍身份制度。

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着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将人们分为两类: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

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户籍身份的改变是极为困难的,他们极难进入其他身份群体。

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了我国城市与农村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差异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分层。

城乡分割的户籍身份制度将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没有流动的自由,这就将中国人口中的最大一部分人的劳动生产、社会活动积极性束缚住了,事实证明这是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二)群体身份制度。

1978年的改革以前,我国城市中的就业者,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种社会身份群体:干部与工人。

一般说来,干部编制的待遇要大大优于工人。

因此,绝大多数就业者都希望被列入干部编制。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被划为工人身份的人来说,他们是很难转入干部身份的,其难度并不亚于从农村户籍身份转变为城市户籍身份。

这种干部与工人身份的区分,在一个财产分层已被打碎的社会中起到了维持社会分层与社会秩序的作用。

不过,由于社会流动的渠道过于窄小,作为城市就业主体的工人,其积极性与活力都受到了较大的阻碍与束缚。

(三)干部的身份制度。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身份制分层体系中,干部的分层是一个核心内容。

这就是说,以干部或官员级别垂直分层作为全社会分层的基础与主线,并由此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

为什么会如此呢?大致有以下五个原因:第一,干部的“级别”分层成为其他社会分层的基础。

1956年,在颁布干部级别和工资分层标准时,国务院就以这些标准为模本对其他机关、团体和社会体系做了等级分层。

第二,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大强化了这种社会结构。

第三,我国较单一的经济成份,使得干部的工资收入分层有可能成为社会财产、收入分层的本位体系。

第四,与干部的工资级别相配套的还有一系列的福利、待遇、服务等制度。

第五,当时社会上权力分层、声望分层、收入分层三者高度一致的情况也大大强化了官本位制本身。

因之,这种以干部分层级别作为全社会分层基础的制度,自50年代中期形成后,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分层制度。

3(四)单位身份制度。

中国城市中的就业者大多隶属于某一个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对于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

单位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小社会”,不同单位实际上是不同的小社会。

不同的小社会之间差异很大,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身份群体。

中国的一些特殊制度(如“铁饭碗”制度、住房制度、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制度)也加强了这种单位身份的体制。

由此城市就业者就有了一种“单位身份”,不同单3李强:《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变迁》,[北京]《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位之间,在资源、地位、声望等方面的差异也就被赋予到了各单位工作人员身上。

社会成员的地位差异是由三种最基本的次级制度化结构所分割的结果。

这三种次级制度化结构是“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它们之间相互交叉,共生共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41、“身份制”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均依制度化的规则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

这种地位规则界限明确,一般不能由个人根据个人意愿自由更改,甚至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的一生中若无特殊情况不会变化。

其社会表现为所有社会成员都分别具有“干部”、“工人”和“农民”三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每个社会成员在若干地位特征获取上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身份上,因此使得社会分层结构及社会成员的地位实现呈“刚性”特征。

52、“单位制”即指我国社会中所有社会成员的地位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单位的关系,包括社会成员的单位化程度及其所属的单位类型。

所谓“社会成员的单位化”是指社会成员被组织到程度不同的单位之中,社会普遍单位化,社会资源的分配也随之单位化了,以致个人不可能大量占有重要的社会资源,而只有进入某一单位,将个人单位化,才有可能分享某些社会资源,才具有占用由国家代表社会控制的社会资源的合法权利。

在这一制度安排的背景下,单位化程度(如单位级别)不同,必然会造成因个人单位4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4-105页5王颖:《社会转型的层级结构分析》,载陆学艺、景天魁主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174页地位上的差异而形成的个人地位差异。

这种个人地位差异,不仅体现在作为单位人的个人的收入、福利、劳保、医疗、住房等的“生老病死”方面,而且也连带涉及到单位人的家属,如在子女入托、医药费等方面的差异。

单位成为人们社会权力的重要来源,由此形成的权力对人们的社会地位差异具有如此显著的意义,则是我国社会中“单位制”的特殊作用。

63、“行政制”是指“行政关系和行政地位在相当普遍的社会范围内成为人们社会地位及其关系的结构性基础,致使权力成为标志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外显特征之一”。

7行政关系和行政地位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关系,这是现代化社会结构及其科层制——权力依职能、职位分工和分层,并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体系8的一个普遍性特征。

但在我国社会中,由于单位与国家和社会资源的特定关系,却使得科层制组织特有的行政关系和行政地位随普遍的单位化而泛布于整个社会。

社会成员因其在行政关系和行政地位体系中的位置不同,与资源的关系不同而形成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

“行政制”的普遍存在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行政隶属关系。

任何单位都有自己的行政隶属关系,并最终对口归属于国家行政部门,作为其行政管理的直接对象。

二是单位行政级别。

几乎所有的单位组织,无论其大小、类型及功能,都因其行政隶属关系而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行政序列6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第140页7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第140页8李路路:《官僚制》,《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中被分配有一定的位置,即具有某种行政级别。

三是个人行政级别单位成员地的行政化,即社会资源与行政体系的紧密相关,使得个人行政级别与其地位等级发生直接联系,个人得到了相应的行政授权,就获得了某种社会地位。

行政授权的普遍化,将原本是狭窄的政治或行政权力扩大到全社会的范围,使之成为普遍的地位特征。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9在传统社会分层结构向现代社会分层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对每一个个人来说,社会流动日益开放,机会日益均等,公平竞争成为主要的社会流动机制,能力主义准则取代身份主义原则,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依据。

综观这一变迁过程,可以发现:1、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缩小,农业劳动者不断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同时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阶层也在分化。

2、社会中间阶层已经出现,并且正在不断壮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