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件)记忆的发展

(课件)记忆的发展


4.1 复述策略的发展
复述对回忆的促进作用
复述是指主体在记忆过程中,对目标信息不断进行重复以便能更准 确、更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 Flavell等1966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试的复述量及回忆 量均有所增加。85%的小学五年级学生表现出了自觉复述的行为。 研究者发现,复述的质量也会影响主体对信息的回忆量。---奥恩斯 坦等1975年的研究
①预期法; ②检验法
自由回忆法(free recall method)—
图9-5 对偶回忆法的预期刺激项目顺序(采自Hintzman,1978)
psychology ^-^
3.3 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
经典的测验方法 非语词信息的内隐测验 内隐学习的测验方法
①经典的测验方法
词干补笔 知觉辨认
复述策略的迁移
研究者们发现,对年幼儿童进行复述策略的培训, 只能提高儿童在与训练条件相同的情景下的回忆成绩, 而很难讲这种复述策略迁移到其他的情景中。
Why?---三种解释 “中介性缺损” “产生性缺损” “信息加工的解释”
4.2 组织性策略的发展
组织策略是指主体在识记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意义, 将记忆材料组成各种类别,编入各种主题或改组成其他形 式,以便于记忆的方法。 与复述策略发展的趋势大致相同,儿童在进入学龄期后,其 记忆的组织策略才开始明显地发展起来。 研究者在关于儿童的记忆组织性策略的发展方面最典型的研 究手段是:实验者给被试随机呈现一组材料,这些材料按意义 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组别(如家具、工具、动物、职业等),然 后要求被试以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顺序尽可能多地对所呈现的 刺激物进行回忆。实验者通过观察、分析被试对记忆材料的回 忆顺序和方式,便可以了解其记忆组织策略的水平。 庞虹(1992)的实验研究 左梦兰(1990)的实验研究
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有意 识地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
目的明确策略 积极思考策略
为什么考完后会 法》的例子。
复习不是机械地重复
识 记 策 略
感官并用策略 动手操作策略
复 习 策 略
及时复习策略 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策略
闭眼识记策略 自寻回忆线索策略 联想策略超常联想策略 克服干扰策略 自我暗示策略 定位记忆策略 场合一致性策略
记忆的结构
阿特金森等提出的有关记忆的“多重贮存模式”理 论。它将人脑对信息的贮存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感觉登记阶段 短时记忆阶段 长时记忆阶段
1.2 婴儿期记忆的发生
婴儿期的记忆能力主要表现为再认。再认能力在整个 婴儿期里已获得明显的发展。 研究婴儿再认能力及其发展的方法主要有“物体永久 性”、“习惯化\去习惯化”以及“条件发射技术”等。 婴儿期不仅表现出某种再认能力,也表现出一定的再 现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从婴儿对于先前看到的某些动作 的延迟模仿行为中反映出来。 婴儿期“记忆缺失”现象及其原因。
5.3 知识基础对记忆的影响
基础知识对记忆影响的表现
影响儿童的记忆量 影响儿童的记忆内容 影响儿童记忆操作的具体过程
知识基础对记忆影响的机制
项目特殊效应 无策略的组织性反应 扩展性激活
☺参 考 文 献
[1]沈德立,白学军.实验儿童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边玉芳.儿童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徐扬,恽晓平.采用加工分离程序进行内隐记忆测验的信度研究[J].中国 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15(3) [4]杨治良,郭力平等.记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杨治良.实验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研究者将再现分为两种:线索再现(clued recall) 和自由再现(free recall) 研究者对儿童再现能力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自由回忆法。在这种试验中,首先用较慢的速度 给被试呈现一组刺激物,在这些刺激物中可能具有 某种联系,也可能不存在着任何联系。当被试看完 所有的刺激物后,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将此回忆起 来,回忆物体的呈现方式不限。 科尔等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记忆材料 表现出不同的“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s)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1. 儿童记忆能力的发生与发展 2. 记忆发展的理论 3. 记忆发展研究的实验方法 4.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5. 影响儿童记忆发展的因素
实验一 实验一
【参考文献】
1. 儿童记忆能力的发生与发展
记忆及其基本结构 婴儿期记忆的发生 儿童青少年记忆能力的发展
1.1 记忆及其基本结构
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和再现信息的心理过程。
③主体对于某一事件的再现总不能保证与原事件百 分之百地一致。因为主体往往根据自己对事件的认识、 理解以及有关的经验,对有待贮存的信息进行调整,以 便于保持。 这就是所谓的组织性记忆(或记忆的组织性)。
④主体在对事件进行识记和回忆的时候常常伴随 着推理活动的发生。我们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根 据自己的经验对真实发生的事件进行补充和修正, 以使事实看起来更加完整。 帕里斯发现,在儿童的记忆中也有推理成分的存 在,而且,记忆中的推理能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 提高,同时也受其经验的影响。
3. 记忆发展研究的实验方法
记忆研究的变量和材料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
3.1 记忆研究的变量和材料
记忆实验的基本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
记忆研究的材料
无意义材料 有意义材料 其他材料刺激
刺激材料;
自变量
刺激呈现的速度、间隔时间的长短;刺激的空间位置 和距离;学习的遍数和时间等。 刺激作用的感觉通道或方式,实验的干扰条件 实验研究要求回忆还是再认,或其他方式 指导语
尝试回忆策略
超额学习策略
5. 影响儿童记忆发展的因素
编码对记忆的影响
信息加工的有效性对记忆的影响
知识基础对记忆的影响
5.1 编码对记忆的影响
从发展的角度看,不同年龄的儿童对记忆材料的编 码有所不同。
儿童对信息的编码能力还影响其对记忆组织策略的 应用。
5.2 信息加工的有效性对记忆的影响
儿童一般是在完成了那些最基本的记忆过程并存有 较充分的心理能量的时候,才倾向于使用策略,因为 任何一种策略的使用都包含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加工的 过程,而主体在进行信息加工的时候必然要消耗心理 能量。 Cuttentag(1984)的研究
2. 记忆发展的理论
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 记忆结构发展模型 控制记忆过程发展模型 世界知识不同发展理论
2.1 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
当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最具代表的是Atkinson-Shiffrin提 出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这个模型将人脑对信息的储存分为三个不 同的阶段:感觉记忆阶段;短时记忆阶段;长时记忆阶段。
4.5 其他记忆策略的发展
前面提及的四种记忆策略的使用过程都相对较为复杂,一 般要到学龄期甚至于青少年期,才能有较好的发展。但幼小 儿童在记忆过程中也不完全是被动的,他们也能使用一些最 简单的策略,以增强其记忆的效果。 幼儿的“视觉复述”:将自己的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所要记 住的事物上,如不断地去注视目标刺激。 贴特殊的标签:给目标刺激贴上某种特殊的标签以便于回 忆。例如:宝宝藏玩具
4.3 “精心制作”策略的发展
“精心制作”策略是指当主体面临一些很难归类的材料时, 就在这些材料中创造出某种联系以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 研究者发现,主体的这种“精心制作”策略出现得很晚, 一般要到小学高年级和青少年阶段才能出现。 即便一些年幼儿童可以产生这种策略,其策略的功能也 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因变量 控制变量
回忆类实验 再认类实验 外显的控制变量 内隐的控制变量
无意义材料 。。。 。。。 有意义材料 。。。 。。。 其他刺激材料 。。。 。。。
psychology^-^
3.2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回忆法 再认法 再学法 重建法 部分报告法 记忆广度法 分散注意法
回忆法
系列回忆法(serial recall method)— 对偶回忆法(paired recall method)—
4.4 提取策略的发展
提取策略是指主体在进行回忆的时候,将贮存于长时记忆 中的某些信息分离出来,并使之进入自己的意识水平之上的 方法和手段。 不少研究者认为,儿童在记忆能力上所表现出来的年龄 差异更多的是由提取能力方面的差异(而不是贮存方面的 差异)所导致的。 年幼儿童在对信息进行提取的时候,对刺激出现的原本 环境有更多的依赖。 许多的研究表明,6-8岁的儿童在自由回忆或在虽有线 索存在但却未要求他们使用这些线索的情况下,其回忆成 绩都不好。但当教会他们使用线索以后,其回忆成绩表现 出了显著的提高。
②非语词信息的内隐测验
熟悉的非言语信息的内隐测验 新异的非言语信息的内隐测验
③内隐学习的测验方法 丑 美 侧 Ⅰ Ⅱ 正 Ⅲ Ⅳ
4.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复述策略的发展 组织性策略的发展 “精心制作”策略的发展 提取策略的发展 其他记忆策略的发展
指主体对自身记忆活动的 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 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 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人们 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 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环 境 输 入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STM)
工作记忆 控制加工 复述 提取策略
长时记忆(LTM)
视觉 听觉
永久的 记忆存储
反应输出 图2.1记忆的信息三级存储模型
2.2 记忆结构发展模型
其主要代表人物:Pascual-Leone 和Case。
他们认为成人和儿童记忆能力的不同,在于他们之间的 记忆结构的差异。
此理论适合于解释儿童和成人短时记忆广度为什么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