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艺术教案详案

幼儿园艺术教案详案

幼儿园艺术教案详案【篇一:大班音乐活动设计及教案】幼儿园大班音乐课《让爱住我家》的教案教学活动设计一、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性。

2. 大胆参与游戏,体会与同伴共同体会游戏的乐趣。

3.欣赏乐曲,感受乐曲要表达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1.欣赏乐曲,感受乐曲要表达的情感。

2.与同伴合作,共同表现节奏是难点。

三、设计思路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性逐步发展,在各项活动中与同伴合作相玩能体会游戏乐趣。

音乐游戏“音乐接龙”就是在此思路上设计而成的。

同时让大班的幼儿接触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音乐,也能给予幼儿美的薰陶。

四、材料准备1. 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让爱住我家》的录像。

2. 小手鼓人手一个。

3.带有“让爱住我家”乐曲的磁带一盘。

五、流程感受、探索(个体活动)--欣赏、体会(集体游戏)--表达、表现(个体活动)1.游戏中自由欣赏曲子、感受节奏,探索乐曲的特点。

①让幼儿反复观看“让爱住我家”录像,让幼儿感受乐曲的情感,可让幼儿自由发挥翩翩起舞。

用时 5分钟。

②用手骨让幼儿尝试采用有多种节奏表现乐曲。

比如|x x xx x|;比如| xx xx x x |;比如| x xx xx x|;还比如| xx x xx x|。

幼儿在各种节奏型的后拍奏中,体会乐曲的旋律。

用时10分钟。

到此第一个课时结束。

2.集体游戏中共同欣赏,合作相玩,体会游戏的乐趣。

①教师播放录像,幼儿听赏,说说听赏的感受。

②交代游戏名称、玩法、规则,激发幼儿游戏乐趣。

第一遍全体幼儿组成一条龙(玩法如游戏“击鼓接龙”,幼儿先自己拍手四下再拍第二个小朋友手四下变成龙尾,再由第二个幼儿自己拍手四下再拍第二个小朋友手四下再变成龙尾,依次接龙,直至音乐结束)规则是听好音乐节奏。

第二遍将幼儿分成二组变成二条龙,进行比赛,哪一组接龙正确又节奏合拍为赢,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切准节奏。

第三遍将幼儿分成四组变成四条龙,进行比赛,哪一组接龙正确又节奏合拍并能表现出欢快情绪的为赢,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用时10分钟。

③教师放音乐,幼儿自由表现:可以变化节奏接龙、可以用其他肢体语言表现乐曲。

3.延伸活动,进一步感受节奏、欣赏曲子,并且各种方式表现与表达《让爱住我家》的情感。

引导幼儿可以继续运用自编舞蹈以及其他节奏表现乐曲,教师还可以运用“小舞台”的形式让幼儿大胆表现。

用时5分钟。

第二课时结束。

【篇二:幼儿园小班音乐教学设计】幼儿园小班音乐教学设计主题:纳西打跳领域:艺术(音乐)一、设计意图现在已是小班下学期,经过一学期半的幼儿园学习与生活,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动作协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哆罗丽”作为丽江纳西族的一种传统的活动方式,幼儿对此有一定的接触与实践经验,且对打跳有很浓的兴趣,特此设计本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1、简单了解“哆罗丽”2、初步学习一种简单的打跳步法。

3、体验纳西“哆罗丽”带来的愉快心情。

三、活动准备1、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纳西打跳有一定的经验。

2、纳西打跳图片3、哆罗丽音乐四、活动过程1、教师穿纳西族服装,直接引出话题。

2、小朋友们好!看看杨老师身上穿着什么民族的衣服?(纳西服装)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老师穿着这么漂亮的纳西服装要去做什么?(跳舞)3、简单介绍“哆罗丽”。

(出示图片)小朋友在哪些地方见过人们在打跳?打跳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人们高兴想跳就可以跳,在结婚请客、过年过节、参加比赛等等的时候都可以跳。

4、回忆自己对“哆罗丽”映象,学习简单的步法。

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们见过的打跳是怎样在跳的?脚怎么动?手又放在哪里?教师示范跳“哆罗丽”脚步不变手势不变。

请幼儿学老师打跳5、讨论“多罗丽”的跳法(主要变换手势)请小朋友想一想打跳的时候我们的手还可以放在哪里?幼儿边说变示范。

6、幼儿集体打跳,同时变换不同的手势今天我们学会了一种打跳了,好开心呀,那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打跳吧。

7、活动延伸现在小朋友们去请请我们的客人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来打跳吧。

幼儿请客人老师们一起来打跳,活动结束。

【篇三: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幼儿园音乐教案(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森林之王第一章:设计思路对于大班的幼儿而言,单纯地学习唱歌,记住歌词,已经是没有难度的学习。

因此在设计之初,我就萌发了设计一堂通过节奏感受音乐的音乐欣赏课程。

本课由故事引入,再引导幼儿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了解到森林之王——狮子在森林中漫步的节奏感。

第二步由教师的图形引导,幼儿用手打出音乐中的不同节奏。

第三步分小组分发不同的乐器,让各小组通过乐器,跟着音乐,来表现教师刚才所画出的图形节奏。

最后再合着音乐,所有幼儿跟着音乐节拍一起来演奏。

本节音乐欣赏课适合年龄为幼儿园大班幼儿。

所选奥尔夫音乐一共分为四段。

第一段为缓慢旋律中夹杂着有节奏的沙沙声,音效似串铃,表示森林中树叶被风摆动。

第二段是一段类似进行曲的有节奏的旋律,音效是手鼓,表示大狮子稳重的进场脚步。

第三段是与第二段相似,节奏稍快的旋律,音效是小木鱼,表示紧跟大狮子身后的小狮子进场。

最后三段一起地合奏。

由于现代的音乐教育已经多样化。

所以单纯的节拍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一节好的音乐课必须是复合型的。

因此我设计了故事——聆听——幼儿自由想象——图形引导——节拍掌握——分组表演节奏——乐器表演节奏——合奏这样一个活动过程。

通过对这样一段奥尔夫音乐的欣赏,将音乐与故事结合,与乐器演奏结合。

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对音乐的敏感,拓展幼儿的想象力。

还可以幼儿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

在分辨不同的声音时,还能感受节奏的不同、节拍的长短,从而作出应变,表现出音乐中所呈现的节拍。

第二章:音乐课教案一、活动目标:1、通过奥尔夫音乐中不同乐段的旋律长短快慢,能分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不同。

2、能够使用乐器串铃、手鼓、小木鱼,来表现不同乐段的节奏。

3、使幼儿能通过图形初步了解音乐旋律4、培养幼儿模仿和创造节奏的能力。

5、让幼儿能感受到合声之美,培养其稳定的节奏感。

二、活动准备:1、奥尔夫音乐《森林之王》2、黑板一块,红黄蓝粉笔各一支,白粉笔一支3、串铃、鼓、小木鱼若干4、音乐《小火车》三、活动过程:1、入场-导入听着音乐《小火车》,带领幼儿在欢快的节奏中跳着进场,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座位事先已围成半圆形状,黑板在圆心。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跟着跳的音乐好听吗?听到那‘呜呜呜’的声音,小朋友们知道那是什么吗?”幼儿:“是火车。

”教师:“对啦。

现在,我们正跟着小火车,一起开进了一座大森林。

”稍停顿。

继续说:“热闹的大森林里,平时都会有许多小动物,它们一起玩游戏,可开心了。

只不过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只有树叶在沙沙作响。

小动物们全都躲起来了。

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吗?”幼儿开动脑筋回答。

教师:“嗯,大家的回答都很有道理。

可是让小动物躲起来的真正原因啊,是因为今天,我们的森林之王——狮子,带着他们的孩子,小狮子们,来森林里巡视啦!所以我们的小动物们,全都害怕得躲了起来。

”教师作大狮子要吃人的姿态扑幼儿。

幼儿笑。

教师:“瞧瞧我像什么?”幼儿:“大狮子。

”教师:“可不是么~不过老师可不是真的大狮子。

真的大狮子呀,在接下来给小朋友们放的一段音乐里。

小朋友们仔细听听,感受一下。

听完之后告诉老师。

从音乐里你听到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些什么,好不好?”幼儿:“好。

”2、感受、聆听教师:“嘘——我们要保持安静哦,不要让大狮子发现我们。

仔细听好了。

”教师播放音乐。

同时作音乐图谱。

播放第一段,树叶沙沙作响的二分音符节奏时,教师开始跟着音乐在黑板上第一行用蓝粉笔画竖波浪线。

播放到第二段,大狮子入场时,老师作出吓一跳的表情,开始慎重地用红色粉笔在黑板第二行画下四分音符,表示大狮子走路节奏的大波浪线。

等到第三段出现时,老师露出喜悦表情,用黄色粉笔在第三行画下八分音符,表示小狮子走路节奏的小波浪线。

在第四段合声乐段出现时,用白色粉笔画圈圈表示。

音乐播放完之后。

教师提问。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从音乐里听到了什么?”幼儿举手回答问题。

“狮子”“有沙沙声”“有小动物出来”“突然很快的”“有很大狮子。

狮子又走了”等等。

教师:“刚才老师,也和小朋友们一起很认真地听了一遍。

老师把自己听到的都画出来了。

小朋友们看。

”指着第一行蓝色竖线:“一开始啊,老师听到了沙沙沙沙的声音。

像不像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呢?”幼儿回答像或不像。

教师接着说:“嗯,因为这个沙沙的声音很慢,它是这样‘沙——沙——’地在响。

这时候的森林很安全,所以我们用蓝色的竖线,代表树叶在响。

跟老师一起,把手放在你的头顶,轻轻转一转——沙——沙——”教师手放头顶,示意幼儿一起做。

接着,指着第二行红色大波浪线:“大家正在奇怪为什么只有树叶在响呢。

接着呀,原来有一群,大狮子,‘吼’!来了。

”幼儿惊慌。

教师接着说:“看看他们的步伐,是怎样的?谁来模仿模仿?”幼儿举手,模仿大狮子“咚、咚”地走。

教师:“实在是太像了。

大狮子就是这样‘咚、咚’地走。

让我们用脚来模仿大狮子咚咚走好不好?”教师示范幼儿跟其一起,用脚踏地板,踏出四分音符。

教师:“因为大狮子太危险了。

所以我们用红色的大波浪来代表它。

接着呢,让我们看看有谁来了。

紧紧跟在大狮子后面的,大家来猜一猜?”有幼儿猜出是小狮子。

教师指着第三行黄色小波浪:“没错。

紧紧跟着大狮子的,是一群聪明健康的小狮子。

他们个子小,所以脚步也比大狮子们要快。

谁能来模仿一下小狮子怎么走的?”请幼儿表演一下小狮子的走路“哒哒哒哒”。

教师:“真棒。

小狮子走路就是这样‘哒哒哒哒’。

让我们用双手拍腿,模仿小狮子走路的声音好不好?”教师领幼儿一起拍腿,拍出八分音符。

教师:“那有哪个聪明的小朋友知道,这白色的圈圈,老师在画的是什么呀?”幼儿回答是大家一起来。

教师:“是的。

最后这个白色的圈圈呀——”教师手在空中画圈,“就是告诉大家,我们一起来。

所以树叶啊,大狮子啊,还有小狮子,一起发出声音,就变成了我们刚才听到的,好听的音乐了。

我们就来再听一次音乐,看看是不是黑板上的这样。

”教师再次播放音乐。

3、感知乐段教师:“现在,让我们看着图。

用我们的手,来一起把树、大狮子、和小狮子都表演一遍好不好?我们再复习一下。

树——(把手放在头顶转动,嘴里发出‘沙——沙——’的声音);大狮子——(用脚‘咚、咚’踏地板);小狮子——(用手‘哒哒哒哒’拍大腿)。

太棒了。

那我们现在分成三组,请一些小朋友当树,一些小朋友当大狮子,还有一些小朋友,当小狮子,好不好?”教师给幼儿平均分成三组,分别是树组,大狮子组和小狮子组。

教师:“好了。

那我们现在,就跟着音乐,一起把我们刚才画出来的图形用动作表示出来吧。

记住咯,第一段的时候是树组,第二段是大狮子组,第三段,才是我们跟着大狮子的小狮子们,最后大家一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