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内容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4期OF THE GRADUATES Vol2001 SUN YAT一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22 NQ4.2001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肖经纬【内容提要】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分别从罗素的哲学现、历史观及方法论三个层面上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进行剖析,尝试通过对其写作的立场、态度、取材及评价标准、视角等方面的探讨逐一考察罗素如何解读西方哲学发展史以及如何解释西方哲学发展史。

【关键词】罗素西方哲学史方法论哲学大师写哲学史彭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而且,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哲学观点带进哲学史,所以,他们所写的哲学史,或多或少都寄托了自己的哲学理念。

十九世纪黑格尔所写的《哲学史讲演录》,至今仍是人们研究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重要文本,尤其是他在书中所表达的哲学史方法论,比如把哲学史看作是一串圆圈的圆圈等等,迄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不少人的哲学史研究。

现代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liy)中,以哲学大家的手笔,高屋建瓶,恢宏磅礴,以独到的视角论述了两千多年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

本书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也是我们研究罗素本人哲学观的重要资料。

一、哲学的定义t要考察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就不能不考察罗素的哲学思想。

事实上,如果说,罗素的哲学只是他所从事事业(寻求确实知识)的一个副产品[’〕的话,《西方哲学史》亦只是其哲学研究的一个副产品而已。

这本广为哲学爱好者所熟知的书,在罗素所有的著作中,并没能占据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即使罗素本身丰富的哲学主张在其写作《西方哲学史》过程中亦没有留下什么烙印,他始终坚持着一个客观的、解释者的立场,但他对哲学研究所持的态度及其所运用的方法在本书中仍然得到了一贯的应用。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中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与其在其它场合所下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2]他认为哲学的作用在于使我们避免因为过于相信科学而变得麻木不仁或者因过于依赖神学而变得狂妄傲慢。

这也是一个罗素并没有说出来的,而在《西方哲学史》中处处可见的对哲学家的评价标准,例如对康德和杜威的批评[3]罗素在哲学上的目标,是要在经验主义的基地上,运用高度发展了的逻辑分析技几术,寻求人类知识牢固而坚实的基础,以及科学可靠无误的根据。

这表现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是他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内在无矛盾性”作为评价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和体系的优劣的标准,例如洛克,如他所说的,对后世也对他本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逻辑上是缺陷的。

因此尽管他在洛克身上花了不少篇幅,还是认为洛克的哲学思想从纯粹意义上来说是算不上优异的。

罗素对后世哲学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研究哲学的方法—逻辑分析。

这一方法对英美哲学发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首先,他提供了从事分析的工具。

其次,他自己为从事这种逻辑分析的实践提供了典范。

这同样也成为他解读其它哲学家所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他常常使用“奥康剃刀”(正如他在建造自己的哲学思想时常常使用的一样)把该哲学家的体系和思想中不必要的项目一项一项地剔除掉,从而得到该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念,整个体系的基石后,再去考察这一作为基础的概念的确实无误性。

二、哲学与时代罗素本书的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

罗素不只从哲学的角度考察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更注意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这是他与其它曾经写过西方哲学史的哲学家的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

他在序言中宣称,由于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因此他要求自己对于一般历史的叙述,要比一般哲学史家所做的为多。

[4]而因为罗素本身具有极其渊博的历史知识,他做到这一点毫不费力。

他极重视历史运动中的统一性,在很多章节的前面,他总是首先介绍叙述了在其看来对哲学思想最有影响的主要历史梗概,他在书中插人了不少纯粹社会史性质的篇章,如为了让读者充分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鸿鲁派,他加人了关于希腊化时代的知识;为了让读者理解经院哲学,他以专门的几个章节介绍了中世纪史及基督教发展的知识。

按魏舍尔对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两种划分“材料专业户”(贪恋事实,片面依赖于卷宗、统计材料和调查材料,但对新思想的精致感觉迟钝)和“意义专业户”(片面追求思想的创新,而不注重对事实的考证)罗素恰恰就是那种占有而不依赖于一切已知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不以自己的许多哲学主张来对对象进行主观整合的人,这一点颇能体现他在答记者问时对自己的评价“我最强之点是一种不涉个人的理智”。

从历史学的角度看,罗素充分阐释了历史事实的两个层面:历史的个体,即被其筛选取出来作为对象的哲学家及其观点;历史的原因,即对该对象所作的更深层次的因果追溯。

因此,他在评述任何一位哲学家时,都尽可能回到该对象所处的历史背景,充分表现出他的哲学与作为他的哲学的原因的社会价值观念。

这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要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对哲学家有同情的理解,是站在历史学家的角度对哲学家所应有的同情的理解。

三、罗素的立场与方法与第一层次的描绘事实的历史相比,思想史作为历史的共性是要记载曾经存在过的形式,这一点无疑罗素这本书做到了,他以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为取材标准,除了略过不提那些他以为不值得详尽处理的人物外,将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二十世纪的哲学家和哲学派系作了尽可能简明易懂的阐述。

同时思想史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而属于第二层次的历史,罗素的这本书作为一本思想史更注重于对对象思想的解释与阐明,因为哲学家作为对象在书中不仅仅是事件,也是解释者,这一点罗素也做到了。

按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划分标准,二者的基本分界是,思想史更多地关注思想与时代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而哲学史则注重思想本身的意义,概念命题的分析,学派、观念的流变传衍…从这一意义上说,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就是一本带有浓重思想史色彩的哲学史,也是一本文化史。

以下是对罗素这本哲学史著作在方法上作简单归纳。

1.同情及客观确实的立场罗素一直坚持对历史的评价应站在一个同情的立场,这点在书中不少地方都有论述。

他说:“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应该首先要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的为止;唯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重新采取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的态度应该尽可能地类似于一个人放弃了他所一直坚持的意见之后的那种精神状态。

蔑视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前一部分,而尊祟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后一部分。

有两件事必须牢记:即,一个人的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这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时,大概并没有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

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

"因此罗素总是尽量让被其述说的哲学家自己说话,让他们自己解释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即使为了让读者明白,罗素会使用一些自己的语言,他在这方面具有难以比拟的天才,但他在解释其它哲学家时都是严谨而真实的。

而在最后一章也可算作是全书的总结语中,他自豪地宣称自己所隶属的学派一直在哲学中坚持做到科学的实事求是值得一提的是,罗素在著述《西方哲学史》时,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政治立场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干扰,尤其在主观上,虽然他一生中在社会政治领域投人了很多的精力并具有不小的影响,但在学术方面,几乎看不到政治对他产生任何影响。

这与其本人的性格有莫大的关系,.事实上,他除了具有一顺博爱的心及追求真知的理想外,并不具有太强的政治立场,也不代表某种具体的意识形态。

罗素在本书序言中承认,对于其所述的每一个哲学家,莱布尼茨也许除外,都有人比他知道的要多。

他坦率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更没有刻意地从那些哲学家身上发掘什么也许能引起读者特别重视的观点,他的理性的性格以及一心求实的目标不允许他这样做。

2.历时性的向度罗素也不象某些社会科学研究者一样,刻意地在哲学发展史上归一纳出一定的规律,如果有,就是他所说的写作本书的主题所在:贯穿着多个世纪的人们的生活环境与他们的哲学的互为因果的交互作用。

因此,他对哲学史的考察采取了一个历时性的向度,即采取一种发展的历史观,从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对哲学、哲学家、哲学观念进行解释,即侧重于从哲学的变迁、哲学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依赖关系以及哲学本身的演进去考察哲学,强调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进程对哲学的影响。

他在书中非常重视哲学家及哲学派系的沿革,例如叔本华对康德、尼采对叔本华之间的哲学继承与改造,从古希腊的伊壁鸿鲁到十八世纪的哈契逊到后来的功利主义者这一哲学的发展线索以及类似的许多其它哲学思想的发展线索在书中随处可见。

而且,罗素非常重视科学及其发展对哲学所造成的影响。

例如在《西方哲学史》中,他对由牛顿古典力学所支撑的古典哲学和以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哲学作了充分对比,其本人亦在接受爱因斯坦的学说的同时最终走向中立的心物一元论。

3.解释及批判共存的态度这一点同样可以用刚才所引的罗素本人的话来进行说明。

罗素在解释一个哲学家时,.首先便是要尽力让自己理解该哲学家的观点,例如他为了充分了解柏格森的哲学而生平第一次走进电影院。

但他从来不拘泥于某一哲学家的观点来论述该哲学家,更注重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及评价。

如果说洼释的方法与解释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诊释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一种价值取向,那么可以说罗素更经常使用的是诊释。

但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诊释学认为“理解先于对象”的观点不同,罗素一直强调的是作为理解的对象的知识先于理解的存在,这与他具有实在论的哲学立场有关。

可以说他在解释对象时尽盆融人对象,而在评价时则完全脱离对象的思想,而是站在与之同时代或后来者立场上评估其价值。

4.着力于沟通被解释者、解释者、读者的视界罗素坚持将哲学家作为社会人来研究,他自称“在真相所能容许的范围内,我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显示为他的环境的产物,显示为一个以笼统而广泛的形式,具体地并集中地表现了以他作为其中一个成员的社会所共有的思想与感情的人”。

特别的,他不只阐述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也同时阐述其与社会生活有关的一切思想,如政治理论,教育观点,以及该哲学家的人格、日常生活习惯、所受到的社会条件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