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章
1、(1)天体系统的级别:『填空』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
大气层),有液态水(有原始的海洋)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
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
活动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
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
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3、(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
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
分为昏线。

(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5)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C
(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
为冬季。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
第二章
1、(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
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3)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路分布之间的水分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
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中有3个低气压带。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
节移动。

北半球,大致是夏季(7月)北移,冬季(1月)南移。

(3)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割副热带
高气压带,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
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4)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3、(1)锋面

第三章
4、 (1)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

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凝结、水气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地下)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的联系,同时进行物质迁徙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过
程延续。

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水循环还能塑造地表形态。

第四章
如右图2所示,①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③ 变质作用④重融再生。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见图3)
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 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

内力和外力是一对矛盾,内力形成高生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
二者总是同时作用。

褶皱:形成的地貌是
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 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 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地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
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态:
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科斯
特地貌
流水沉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1.不同的气候特点,影响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不同,进而形成不同地
表形态: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流水作用弱,而风力作用(风力侵蚀、搬运、沉积
作用)强。

地表形态:蘑菇岩、风蚀城堡、沙丘、戈壁等
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强。

地表形态:河谷、冲
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2.气候影响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
若河水的来源主要是天气降水,则河流的流量与降水量相关:降水多少,影响流量大小;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影响流量的季节变化。

如: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冬季流量大;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夏季流量大。

若河水的来源主要是融水,则河流的流量与气温相关。

1.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
2.世界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好适宜的平原地区、热带的高原地区、山区的谷
地。

城市建设最好的地貌条件是大片地形平坦,地势稍高的区域;因为其利于建筑
减少投资;
周围平坦的地区农耕活动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因此,平原是建城的理想地形。

热带地区:聚落往往分布在高原上(因为低地过热,不宜居住)
山区河谷:聚落发展空间常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形态往往成为狭长形地带
3.平坦地区利于铁路公路等交通线的建设;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的走向、密度、建设投资、技术难度。

第五章
1.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2.在任何地理地域五种自然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补充资料
1.气候变化的表现:冷暖干湿交替。

2.近代(近一、二百年)气候变化的整体趋势:变暖,(但幅度大小不同,有些的方可能降低)。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植被的破坏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农业:高纬度收益(升温幅度加大,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中纬度受损(水分亏缺); 病虫害爆发受害范围扩大;农作物分布范围扩大;粮食生产总体下降。

工业:高纬度供暖耗能减少、低纬度制冷耗能加大,影响能源工业;产生温室气体的工业压力大,
节水节能、耐寒耐热的培育技术市场广阔。

人类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疾病发病率和传播范围加大。

海平面和海岸带:导致海平面的上升;部分沿海地区被淹;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盐渍化,
影响农业;港口设备和建筑物受损影响航运;影响水产养殖等。

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受影响大,某些渔场消失或扩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自然资源概念: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分类: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水资源:人类较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分布: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其根本原因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平衡。

特征: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时间分布特点:降水量和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与人类的关系:水资源的环境价值是调节和改善局部气候和环境。

1.寒潮的多发季节在冬半年;主要天气特征是大风、降温、雨雪、冻害。

寒潮的危害春季和秋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2.寒潮产生的原因
3
.寒潮多发季节:冬春
4.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寒潮带来的危害
大风:造成海上翻船事故;大雪、冰冻:使交通堵塞,电信、电力中断;
急剧降温:造成霜冻、冰冻等冻害,危害农作物;尤其是春季和秋季的寒潮。

(2)寒潮的益处
①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②能带来雨雪天气,是风调雨顺的保证;③低温是“天然的杀虫剂”;④带来风力资源;
(3)寒潮的防御: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做好防寒、防风准备,减少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