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毕业生》的个人电影观后感看了《毕业生》的个人电影观后感1大一上学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的这篇影评,挺真实的。
在校园里仿佛置身于象牙塔,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对平坦的生命历程终于开始惊觉起来。
社会的残酷不由得让平凡的生命更加勇敢,让勇敢的心更加坚强面对在社会中寻找自我存在意义时所经历的跌跌撞撞,让遭遇挫折的自我重新认识理想化乌托邦的现实蓝图。
《毕业生》是由高嵩导演纪实拍摄三位普通大学生毕业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在找工作时面对的种种境遇。
本片中详细真实还原了冯海涛,李玉纯,金莲,这三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路中的或喜或悲。
本片镜头清晰地为我们展现在类似于跳蚤市场的双选会中的人潮拥挤,却无法体现主人公仍带有校园气息还夹杂些许无奈的稚嫩脸庞轮廓,在全景的焦点重新落回主人公身上时,不由得让人感慨,主人公是代表毕业生出入社会的一个缩影,一种集体的告别及对生活的无声的呐喊。
当梦想的乌托邦渐渐被现实的琐碎打破呈现出令人无言以对又不得已暗自承受的景象,主人公冯海涛在他于凌晨三点结束仅五个月的短暂教师生涯中感悟到“做好是别人的,做不好是自己的”的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李玉纯在做实习记者每天到处跑却仅仅拿到可怜的七百多元却在妈妈生日时寄回家一百元钱时依旧骄傲的保持着笑容但在窗外响起热闹的2005年的炮竹时在冰冷的城郊出租屋看着唯一陪伴她的抱枕说出“我觉得我生活太孤单”的心酸话,金莲因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在片中体现出一个毕业生在社会中仍有令人欣慰的顺利境遇但毕竟是少数。
在透过本片的三个毕业生的迹遇来看,中国高校在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同时也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无法忽视,低廉的薪资使毕业生对工作对社会对自身不得已重新认识,搬离校园的那一天是对校园生活的告别,是重新认识自我的伊始,是对理想的重铸。
走出校园,一切都是等待自我的救赎,这个世界很精彩,这个世界很无奈,但不得说这个世界让我们更勇敢。
本片以时间为线,从五月到十二月底共八个月的时间里,详略有序,主次分明的记录了冯海涛,李玉纯,金莲的三人各自的生活。
这种格式让观众思路清晰,更能捋清主人公时间发展,在结构安排上,更加突出李玉纯的境遇,因为她是在这三个人之中履历最为辛苦的,其次是冯海涛。
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时间线的添加,每个月都是一个章节,每个章节中都记录着他们的或喜或悲,清晰而明了。
在这个时间轴里令人印象最深就是冯海涛,从毕业时感叹毕业生的身价低廉,到找到工作时的松一口气,再到工作时遇到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时感叹责任,再到凌晨三点向校长上交辞职信抱着自己的东西走回家的如释重负,直至最后八个月拍摄完成后的后续跟踪报道,三个月后冯海涛重新找到了一份工作,我们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是历经社会初洗礼的更加从容和自信,恰巧从此我们看到了导演的别出心裁,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社会让他们更勇敢。
时间线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心理状态的起伏变化,看到了不同时期这个社会在他们眼中样子,看到了现实发出的最强音,看到了让平凡的生活起波澜的事情。
不得已面对,这就是时光,这就是社会,你不走,不成长,他也会逼迫你成长。
三个鲜活的例子摆在你面前,随着影片的时间线推进,一个完整又清晰毕业生就业蓝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真实再现生活就纪录片的意义,《毕业生》做到了,并且揭露了并不那么美好的社会现实,让我们不由得深深思考,高校的扩招到底带来了什么?是出于本心的提高全国民众的文化教育素质水平,还是刺激促进高效经济的发展?抑或双方原本的共赢?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有深深的思考大学之路带给一批又一批毕业生的到底是什么。
时间线的安排让观众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导演的意图,直观看待事物的发展更加有利于理解本片,透过本片寻找主题。
从本片中我们学习到的是主次的协调,有序的安排结构是是影片深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音在影片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实际上在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深化主题,深化情绪,深化内容,渲染背景气氛,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等。
当我们讨论场景与场景,事件与事件,镜头与镜头之间所产生的对比,对观众造成视觉上,情感上的震撼时,我们发现音乐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与电影画面会组合成不同的音画关系, 从而产生影片独特的审美效果。
一部影片, 音乐、音效、语言的有机结合, 交替互补, 可以形成单一画面元素所没有的张力和强烈的表现力。
电影音乐具有抒发感情、参与叙事、展现环境、创造节奏等作用,是与电影其他元素相结合而起作用的。
视觉与听觉不属于同一范畴,可是作为电影这一综合艺术中的音乐,必须溶于整体之中,也就是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完全一致。
所以电影音乐必须服从影片整体的结构、节奏、必要性、长短等等。
在毕业生这部纪录片中,音乐很少出现,但《毕业生》偏重于纪实,所以它的同期声录音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是影片更加真实,更加有说服力的部分,《毕业生》的录音效果值得借鉴。
全片的音乐虽然较少出现,但更集中统一,同时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种背景氛围。
光线的造型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大多数纪录片由于条件所限,只要求照明实现最基本的“提高被摄体亮度”的作用,反而忽视了摄影照明最重要的“用光线造型”的功能。
在《毕业生》中我们看到的是自然光,人物脸上并无多少阴影,仅在李玉纯独自在出租屋的部分体现了人物脸上的阴影,体现了主人公的心酸境遇。
那在其他纪录片中,尤其是风光纪录片,更加要注意光线问题。
而在人物纪录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性格辅助塑造中。
人物光照明同样追求自然,面部光线处理用比较柔和的主光照明,不要没有光源依据的人物逆光。
例如:在《决战太原》中,“戴炳南深夜向阎锡山告密,出卖黄樵松起义”的段落,注重故事性,强化紧张、急迫、阴森的氛围。
在光线处理方面就比较强调戏剧化的效果。
强烈的光影、极大的反差配合黑白影调的处理与故事内容相吻合,与影片叙事的节奏相吻合,实现了调动各种技术手段强化电影故事主题的设想。
外景的光线气氛处理对纪录片来说是件难事。
由于经费和拍摄周期的限制,对每一个室外拍摄场景都提出专门的光线气氛需求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拍摄计划时,不得不区分哪些场景更重要,哪些场景必须要在特定的光线气氛下拍摄,而且要制定出晴天、阴天、雨雪天等各种突发天气状况下的拍摄预案。
这些看似制片部门的工作其实与摄影师有很大关联。
摄影师的意见参与其中,才有可能最大化地利用最佳自然光效,达到最佳创作目的。
《毕业生》是一部真实的记录,让我们感觉人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使观众更能身临其境感受该片所要表达的主旨。
走出校园,社会让我们更勇敢。
看了《毕业生》的个人电影观后感2昨晚上又梦见了《悟空传》那个大海边上的猴子。
但我没有梦想,没有追求,没有特别的爱,也没有特别的恨,没有想的地方,也没有想回的地方。
只是有着一样的感觉,“世界便是这样的吗?极目之处,无边无际,我却不知如何前进一步。
”——难道在上写东西整个人也会不知不觉地了思密达。
《毕业生》其实很少作为一部电影被说起。
有时它只是一年又一年的毕业季当中的一个装饰,毕业季时它在PT上被置顶了,我的片子就是从这儿来的;有时它不过是两首歌的注解,The sound of silence 和Scarborough fair,这两首歌的流传度比电影广得多,我之所以会注意到这部电影也正是因为这两首歌;再有时候这部电影只是达斯汀霍夫曼的年表上的一行,我最终确定要看这部电影也正是这个原因。
而即使忽略以上这些方面,关于这部电影的谈论却又会常常说起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确故事太多了,肯尼迪遇刺、美国梦、马丁路德金……远比这部电影莫名其妙的情节精彩多了。
总之,这部电影充满了值得关注的地方,除了电影的故事本身。
但我却忍不住常常想起这部电影的故事。
一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本杰明大学毕业,在他的毕业party上,一篇赞美祝福中,亲人朋友有的是对他未来的美好畅想。
但这哥们自己,实在不知道想要什么。
其实这世界上大多数人也并不明确自己想要追求什么,但很多人却并不会像本杰明这样焦虑着。
因为所有人都会有欲望,很多人在欲望的牵引下,不用多加思考就可以度过一生。
而在本杰明这个无所适从的时候,最先牵动着本杰明生活的,也正是欲望。
尽管欲望这一元素在电影中展现得有些诡异——与多数青春电影不同,本杰明并非是主动的迷失在某种欲念之中,而是被动地被拖入。
本杰明被鲁滨逊太太成功地勾引了,尽管他从一开始就努力抗拒着,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怎么知道自己是真的不想要什么的呢。
面对那些勾引他的伎俩,他做出一副道貌岸然正襟危坐的君子模样,但却一丝不苟地执行着那些明显是圈套的要求。
最终,他还是向鲁滨逊太太的身体伸出了手——这真是一出悲剧,但对本杰明没什么可指责的,也没什么可同情的,有的只是那笨拙的动作中所体现的青涩、幼稚甚至有一丝酸楚。
面对欲望的诱惑伸出青涩可笑的手,这是每一个要成长的年轻人所必然经历的悲剧。
欲望总是带给人无尽的痛苦,得到之前因为渴求而焦虑,而得到之后则体会到空虚而焦虑——这是叔本华的意思。
小本杰明尽管没有展现出那种渴求的焦虑(这是很多电影所喜欢表现却没有在本片中出现的),却很明确地展现着欲念所造成的空虚。
我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但肯定不会只是欲望的满足。
过,曾经只是出于心中的欲念而做过很多事,有些是主动的,也有很多事是被动的,现在回顾这些事情,感到的只是冒泡的犯傻与幼稚。
但我仍然感到这些经历非常的珍贵,没有这些事情,只会与成熟离得更远——尽管现在也离得很远。
看了《毕业生》的个人电影观后感3很早就听说过毕业生这部电影很经典,为了练习口语,我搜到了毕业生。
昨天看的第一遍,在没有看字幕的情况下一知半解,只是了解了故事的大概,对很多经典的台词没有注意,今天又看了一遍,感触很深。
虽说这部电影在1967年已经上映,但我觉得今天仍然不过时。
本在毕业后迷茫,受到罗宾逊夫人的引诱,其实在与罗宾逊夫人交往过程中比以往更加迷茫。
尤其是他和罗宾逊夫人在酒店房间的一段对话,本内心里是很不甘心这样下去的,但由于内心的空虚仍然禁不住罗宾逊夫人的引诱,而罗宾逊夫人则彻底的堕落,根本没有一点寻求属于自己的信仰的心,连自己在大学里自己学习的专业葬失了所有的热情,生活只剩下肉体的享受,是伊林的出现让本彻底的改变了自己。
他不再像刚毕业时那样不知所措,为了自己的真爱,他从一个男孩变成了真正的男子汉,与过去的堕落绝然告别,电影的最后是两人坚定地目光和对未来的向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典与低俗电影的区别就是经典能让人在看完后深思,能够使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抵达观众心灵的深处,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毕业生就是这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