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苑公寓边坡支护加固方案一、工程概况皇苑公寓东侧边坡为永久性边坡支护设计,其结构采用人工挖孔桩悬臂支护型式,人工挖孔桩桩径1000,桩距1600,桩间采用100厚喷锚砼,中间埋设排水管,桩顶梁距坡顶高度2.5m,上部采用土钉墙支护。
建设单位为美化边坡,在其外侧间距约为0.6米处又设了一道装饰砼挡板墙,总长约为140米,因受7月18日晚热带风暴“西马仑”的特大暴雨影响,现场东侧约50米长的局部装饰挡板墙(D段)于19日上午倒塌。
坍塌部分两侧砼挡墙受牵连,北侧约10米范围内局部有破坏、断裂、倾倒,墙上有裂缝(C段),南侧挡墙有倾斜(E段)。
南侧小转角处及其以南部分装饰砼挡墙未有变形,未见有裂缝,其上部土体与围墙无变形、无裂缝(F段)。
经查看原始施工资料及现场情况分析,永久性边坡的支护施工质量可靠,未受暴雨冲刷影响,边坡顶部山庄小区围墙无变形,地面无裂缝。
经临测单位(地勘院)事后观测及原始数据分析,原边坡支护结构没有明显位移。
考虑到建设单位为美观需要设立永久性砼挡墙作装饰。
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沟通,将现有挡墙拆除后,拟采用板肋式锚杆挡墙和重新施工桩前挡板,增加预应力锚索作为加固措施。
二、施工总体部署2.1 土体卸荷与现场清理挡墙坍塌事件发生后,建设单位已对现场进行了初步清理。
现结合设计图纸与现场实际,采用挖机配合人工对挡墙上部土体进行卸荷处理,即支护桩顶部原回填部分土体予以全部清除后,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2 施工流水段划分:由于受场地限制,车辆人员通行道路与施工场地重叠,以及所采取的边坡加固措施的不同,故采取沿道路由里向外逐步分段流水施工。
即由F段向A段逐步推进施工。
分段划分如下图所示:BACDEF2.3 各区段的施工做法:A段:预应力锚索+砼挡板+原有支护桩;B段:砼挡板+原有支护桩;C段:砼挡板+土钉墙;D段:预应力锚索+砼挡板+原有支护桩;E段:板肋式砼挡墙+锚杆;F段:原有砼挡墙降低2米高度后,坡顶卸荷放坡。
2.4 施工中应根据施工现场暴露出来的地层和锚杆孔出土性质,地层的位置和走向,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同时根据变形、应力监测信息对设计及时进行校核、修改和补充。
本边坡工程施工应采用信息施工法,施工时要特别注重施工质量。
且此次边坡加固是在原有挡墙局部坍塌的情况下采取的施工加强措施,故必须以高速优质的态度对待施工,尽快完善边坡加固,降低附近居民的担忧。
三、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3.1.原有挡墙拆除E段挡墙拆除:用小挖机将挡墙与支护桩间土尽可能的挖除,并将挖出的土和坍塌部位的土方堆在倾斜墙体外侧,减少侧压力。
经观测数天后确属稳定后,用炮机进行初步拆除,再搭简易脚手架,用空压机人工从上向下逐步破拆砼墙体。
施工时不能破坏小转角处的短墙,并预留约30~50cm作为后续挡墙的连接。
A、B段挡墙拆除:先采用炮机进行拆除顶部悬臂端挡墙,然后采用空压机人工风镐拆除与原支护梁冠梁连接部分的挡墙,气焊工随时配合割除钢筋,当人工拆除至冠梁下部(此时原砼挡墙已与支护桩无连接,间隙约50cm)时,采用炮机拆除剩下的挡墙。
3.2.预应力锚索锚索施工的内容包括施工准备、造孔、锚索(杆)制作与安装、注浆、锚索(杆)张拉锁定与封锚等五个环节;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在预应力锚索(杆)工程施工作业开始之前,应进行预应力锚索(杆)的基本试验,并完成预应力锚索(杆)试验报告,提交给有关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代表,待试验报告批准并经设计锚固参数确认或调整后,方可进行预应力锚索(杆)工程施工作业。
锚索(杆)试验孔的具体位置应由监理和设计代表现场确定,使试验孔可反映工程孔锚固地层实际情况。
试验孔自由段不注浆,锚固段与自由段之间设置止浆袋,锚固段外侧应设排气管,排气管伸入锚固段内5~10cm,其注浆方法和充满标准与工程孔相同。
预应力锚索(杆)施工的场地整理、搭设工作平台时,应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测量后确定预应力锚索(杆)的位置;在安装钻机时,应按照施工设计图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放线确定孔位以及锚孔方位角(或拉线尺量配合测角仪定位),并作出标记。
3.1.1锚孔成型锚孔钻进方式:锚孔钻进应采用无水干钻,禁止开水钻进,以确保锚固工程施工不致于恶化边坡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和保证孔壁的粘结性能。
钻孔速度应根据使用钻机性能和锚固地层严格控制,防止钻孔扭曲和变径,造成下锚困难或其它意外事故。
钻进过程:钻进过程中应对每个孔的地层变化,钻进状态(钻压、钻速)、地下水及一些特殊情况作好现场施工记录。
如遇塌孔缩孔等不良钻进现象时,应立即停钻,及时进行固壁灌浆处理(灌浆压力0.1~0.2MPa),待水泥砂浆初凝后,重新扫孔钻进。
孔径孔深:钻孔孔径、孔深要求不得小于设计值。
为确保锚孔直径,要求实际使用钻头直径不得小于设计孔径。
为确保锚孔深度,要求实际钻孔深度大于设计深度0.2m。
锚孔清理:钻进达到设计深度之后,不能立即停钻,要求稳钻1~2分钟,防止孔底端头达不到设计孔径。
钻孔孔壁不得有沉碴及水体粘滞,必须清理干净,在钻孔完成后,要求使用高压空气(风压0.2~0.4MPa)将孔内岩粉及水体全部清除出孔外,以免降低水泥砂浆与孔壁岩土体的粘结强度。
除相对坚硬完整之岩体锚固外,不得采用高压水冲洗。
若遇锚孔中有承压水流出,待水压、水量变小后方可下安锚筋与注浆,必要时在周围适当部位设置排水孔处理。
如果设计要求处理锚孔内部积聚水体,一般采用灌浆封堵二次钻进等方法处理。
钻孔完成后,应及时安装锚固体并进行锚孔注浆,间隔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3.1.2.锚索的制作与安装锚索采用强度不小于1860MPa的预应力钢绞线。
锚索编束前,要确保每根钢绞线顺直,不扭不叉,排列均匀,严格按照设计尺寸下料,每股长度误差不大于±50mm。
钢绞线要求采用机械切割,严禁采用电弧切割,并经除油和除锈处理合格,对有死弯、机械损伤及锈坑材料应剔除。
钢绞线或高强钢丝应按设计要求平直编排,沿锚索体轴线方向自由段每1.5设置一个隔离支架,锚固段每1.0~1.5m 设置一个隔离支架,并在锚固段两隔离支架之间中部设一道紧箍环,采用16号铁丝绕制,不得少于两圈,保证锚索体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
锚索编束(包括注浆管)应捆扎牢固,捆扎材料不宜用镀锌材料。
锚索体自由段应按设计要求采用塑料套管,与锚固段相交处的塑料管管口应密封并用铅丝绑架。
同时,要求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
若采用压力分散型锚索或其它荷载分散型锚索,应严格按照设计相关要求下料和编制。
在锚索体完成隔离支架和紧箍环的组装之后,应在锚索体底端接装导向帽,以便下锚顺利。
导向帽尺寸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制作,尺寸制作误差为±5mm,接装定位误差为±20mm。
导向帽宜采用铁丝绑接牢固,不宜采用焊接。
由于采用二次补充注浆,故应同时装放二次注浆管和止浆密封装置。
止浆装置应设在自由段和锚固段的分界处,并具良好可靠的密封性能。
宜用密封袋作止浆密封装置,密封袋两端应牢固地绑扎在锚筋体上。
当采用高压劈裂注浆提高地层锚固力时,要求以浆体强度控制开始劈注时间,并注意二次注浆管之锚固段内设花孔和封塞。
隔离支架:隔离支架应由钢质、塑料或其他对锚筋体无损害的材料制作,不得使用木质隔离支架。
塑料套管:塑料套管的材质、规格和型号应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足够强度,保证其在加工和安装过程中不致损坏。
尽量避免剪断和接头,如有接头应绑接牢固并作密封处理,确保不产生拉脱和破损现象。
塑料套管内径宜大于筋股外径5~10mm,确保穿套顺利、编束方便和防止张拉胀裂。
塑料套管应具有抗水性和化学稳定性,与水泥砂浆和防腐剂接触无不良反应。
注浆管:注浆管应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足够强度,保证在注浆施工过程中注浆顺利,不堵塞、爆管或破损拉断。
注浆管捆扎在锚筋体中轴部位,注浆管头部距锚筋体末端宜为50~100mm。
二次补充注浆管捆扎在防腐塑料套管外侧,管口要求用胶布封堵严实,并按设计要求预留花管孔眼和安放止浆装置。
锚筋体长度:锚筋体长度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制作,锚固段长度制作允许误差为±50mm,自由段长度除满足设计要求外,应充分考虑张拉设备和施工工艺要求,一般预留超长1.0~1.5m。
锚索防腐措施:自由段采用除锈、刷沥青船底漆、沥青玻纤布缠裹其层数不少于二层并装入套管中,套管两端100~200mm长度范围内用黄油充填,外绕扎工程胶布固定;锚固段应除锈,砂浆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25mm。
锚头的锚具经除锈、涂防腐漆三度后应采用钢筋网罩、现浇混凝土封闭,锚筋体检验:在锚筋体制作完成后,应进行外观检验和锚筋体各部件检查。
锚筋应经除油除锈处理,无油污和锈斑,筋股顺直完好,无死弯硬折或严重碰割损伤。
锚筋筋股的排列分布与编束绑架应符合设计要求,筋股顺直,不扭不叉,互不贴接,排列均匀,绑架牢固。
锚筋自由段防锈漆、防腐油和各项缠绕密封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防锈漆刷盖均匀,不见黑底;防腐油完全覆盖和填充锚筋材料与外环层之间的空间;缠绕密封牢固严实。
锚筋自由段塑料套管、注浆套管、隔离(对中)支架、紧箍环、以及导向尖壳绑扎捆架应符合设计要求,塑料套管绑扎稳固密塞,具有足够强度,外观完好,无破损修补痕迹;注浆管安装位置正确,捆扎匀称,松紧适度;隔离(对中)支架、紧箍环和导向尖壳等分布均匀、定位准确,绑扎结实稳固。
并且,应按锚筋体长度和规格型号进行编号挂牌,使用前需经现场监理工程师认可。
锚筋体的储存、运输与吊装:锚筋体的储存、运输与吊装应因地制宜拟定方案。
组装完成的锚筋体应顺直地分开摆放在通风干燥处,露天储存或制作时,不得直接与地面接触,并应采用覆盖措施。
水平运输时,各支点间距不得大于2m,锚筋体的弯转半径不宜太小,以不改变和损伤钢筋体结构为限。
垂直运输时,除主吊点外,其他吊点应使锚筋体快速、安全脱钩。
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应细心操作,不得损伤锚筋体及其防护介质和组成部件。
锚筋体安装:锚筋体入放锚孔前,应检查锚筋体制作质量,确保锚筋体组装满足设计要求,并经现场监理工程师认可。
锚孔内及孔外周围杂物要求清除干净。
锚筋体长度应与设计锚孔深度相符,锚筋体应无明显弯曲、扭转现象,锚筋防护介质无损伤,凡有损伤的必须修复。
入孔安放锚筋体时,应防止锚筋体挤压、弯曲或扭转,锚筋体入孔倾角和方位应与锚孔的倾角和方位一致,要求平顺推送,严禁抖动、扭转和串动,防止中途散束和卡阻。
锚筋体入孔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锚筋体安装完成后,不得随意敲击,不得悬持重物。
3.1.3.注浆施工注浆设备:注浆设备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的注浆材料、注浆方式和注浆压力,并结合实际锚固地层情况,综合确定选用相应注浆设备。
锚索(锚杆)一次注浆采用水泥净浆,水灰比0.45~0.50,必要时可加入外加剂。
浆液应搅拌均匀,并过筛,随拌随用,浆液应在初凝前用完;一次注浆待孔口溢浆,即可停止注浆;浆体硬化后不能充满锚固体时,应进行补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