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灸的分类和施灸方法

艾灸的分类和施灸方法

艾灸的分类和施灸方法除了特殊的灸法,在施行艾灸时都需使用到艾叶,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

将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

治疗时可直接将艾绒捏成炷状施灸,也可制成艾卷进行艾灸治疗。

不过艾绒和各种艾卷在各药店和医院均有成品出售,价格便宜,不需我们自己收集和制作了。

按照灸法分为艾灸和发疱灸(非艾灸,又叫天灸),后者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上覆盖包扎,让其局部发疱,即为之发疱灸,现在广为流行的“冬病夏治”多属于此。

根据施灸的形式分为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艾卷灸直接灸则是将细艾绒捏成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温度可达达70℃。

此法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前者又称为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虽然对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不良,慢性气管炎,肺结核,阳痿,遗精,早泄,缩阳症,其他慢性病、顽固性疾病均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因烧灼皮肤,痛苦异常,复有担心化脓后感染,现已较少应用。

非化脓灸则因操作方便,无痛苦,易于为大众所接受。

操作时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 (比麦粒稍大也可以)的圆锥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旋转于穴位之上,再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知痛即去掉或按灭,每穴一般灸三、五壮,局部发红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脓,不须处理。

如果施灸过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每次多灸几穴,才能收效。

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另外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灸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

此法早已被广泛利用了,常用的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隔盐灸,操作起来都相对比较简单,唯要在施灸时需悉心照料,防止烫伤和室内着火。

温针灸法最早见于《伤寒论》,又名传热灸,烧针尾。

此法流传已久,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医生使用,在江浙沪一带尤为盛行。

此法有一举两得之妙,既达留针之目的,又加热于针柄,借针体而传入深部,其适应症很广。

但操作时颇为繁琐,要求有一定的手法技巧,一般推荐在医院或诊所由专业医生使用。

艾卷灸自明清以来已很盛行了,艾卷有加中药的,有不加中药的。

其名称有太乙针、雷火针、药艾卷、纯艾条等。

艾卷灸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实按温热灸法,资深针灸医生偏爱使用,另一类是悬起温和灸,最为常用灸法,一般有药无药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较方便易行。

早期多由施灸者手持燃着艾卷垂直悬起,约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在穴位上,使病人觉得温热舒服,或微有热痛感觉。

现代自针灸名家周楣声老先生发明灸架、灸筒和灸盒以来,悬灸法更是因为其操作方便、疗效持久而广为流行,既适合在医院用于防病治病,又适合人们自己在家施灸养生保健,应该说是现代灸法的一次革命。

艾条的使用方法然精制艾条,可用于直接灸,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

温灸美容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和13种名贵中草药特制成香条状,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产生温热的刺激,配合艾油(或精油渗入)在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肤色,散发健康神采。

温灸养生在身体方面有六大功效:温肌散寒、疏风解表;温经通络、活血散瘀;温中活里、强脏壮腑;温阴补虚、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阴阳、保健防病。

性能:温经通络,益气活血,祛寒止痛,升阳举陷,补虚固脱.【用法】点燃后炙患处,一日2~3次。

A、温和灸: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进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适无灼痛感。

B、雀啄灸: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象鸟雀啄食一样,一起一落,一远一近。

C、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2-3CM处,左右移动,往返回旋。

功能主冶:行气血,逐寒湿。

用于风寒湿痹,肌肉麻痹,关节四肢疼痛,脘腹冷痛等症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丧生,椎间盘膨出,胃脘寒痛,咳喘,面瘫,痛经等症.使用方法:揭掉不干胶底片下的底纸,点燃艾管,粘贴在穴位上.禁忌:1.大醉大怒大惊大恐过劳过饱情形下禁灸.2.皮肤过敏者不宜灸.注意事项:施灸时,认真操作,防止灼伤皮肤,孕妇施灸遵医嘱.适用范围:身体方面:可疏通经络、和谐肮脏、平衡阴阳、调整生理机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强身健体。

腹部用精油按摩完之后进行温灸。

温灸方式:用温灸棒在腹部来回滚动,再点脐周穴点,(归来、气海、关元);时间:15分钟用法用量:直射炙法。

一次适量,红晕为度,一日1-2次。

或遵医嘱。

规格:每支约重26克有效期:五年温灸按摩的注意事项:1、温灸时先灸左方,再灸右方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

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用法】点燃后炙患处,一日2~3次。

A、温和灸: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进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适无灼痛感。

B、雀啄灸: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象鸟雀啄食一样,一起一落,一远一近。

C、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2-3CM处,左右移动,往返回旋。

教你如何进行冬季养生艾灸由于艾炷灸特别是悬灸的易于操作性和大众的普遍接受性,我推荐大家尽量选用艾炷灸特别是悬灸,悬灸时可直接手持艾卷在穴位上进行持续艾灸或雀啄样艾灸,也可选用合适的艾灸架、艾灸筒或艾灸盒进行艾灸,另外尽量选用无烟艾灸卷,这样会有利于现代家庭室内操作。

在进行艾炷灸前,将艾绒做成一定形状之小团,称为艾炷,艾炷燃烧一枚,称为一壮。

艾炷之形状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异。

如用于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一般如麦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紧不松之圆锥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用于间接灸法,可以用较粗之艾绒,做成蚕豆大或黄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药饼上点燃。

每次灸之壮数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补泻、穴位、有无受灸经验,是否要求化脓及气候等等条件而定,大致如下:成人体壮、新病、病重病急、实热疼痛、病在脏腑者,用泻法;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经验、化脓灸、气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妇女、儿童、年老体弱、久病、病轻病缓、虚寒麻木、病在四肢头项者,用补法;穴位在头项、手足末梢、无受灸经验、非化脓灸者或在天气炎热时,艾炷宜少宜小。

一般每穴灸一次少则3-7壮,多则可灸数十壮、数百壮。

至于施灸的时间长短原则是:灸从久,必须长期施行方能见功,这是指慢性病而言。

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或间隔两日灸一次,可连续灸治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

如果用于健身灸,则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终生使用,效果更好。

如果是急性病、偶发病,有时只灸一、二次,就结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时间和次数。

如果是慢性病、顽固性疾病,间日或间隔三、五、七日灸一次均可。

要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这样和用药的分量一样,无太过不及之弊。

《医学入门》上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

”这是说:头面及胸膈以上,均不宜多灸;下肢及肉厚处,多灸不妨。

在临床上,凡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均避免直接灸法;凡肌肉肥厚之处,尤其是背部俞穴多灸长灸无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

至于灸的程度,施灸后应自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

切不可随便灸灸,无甚感觉便认为艾灸不过如此,便作放弃打算。

前人有成熟的经验。

如《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

”这是指外科灸疗痈疮毒而言。

更具体地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

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烟薰烤,表热里不热,就算是灸法,结果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误以为灸法无效,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白吃苦头)。

古人多主张用直接灸,如《针灸资生经》上说:“下经云: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病不愈。

”这是说每灸必须化脓,病才能痊愈。

现在我们除有意识地使用化脓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烧伤太重,成为灸疮,只要长期施灸,也同样有效。

总之,一般说直接灸之艾炷,以麦粒大小为适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壮,小儿灸三、五壮,每次取三、五、七穴为标准。

临床上可适当伸缩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壮数。

如用于外科,灸阑尾炎或疔痈初发时,可在合谷、手三里、阑尾等穴,每次灸百壮左右,一日灸二、三次,会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脓,收到意外的效果。

做艾卷灸时每次可灸3~5穴,每次约10分钟左右,以3 0~6 0分钟为度,过多则易疲劳,少则达不到温热程度。

至于施灸的时间选择,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

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

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

在施灸时还要求施灸者专心致志、心无杂念,安祥而持重,手巧而心细,这样才能做到灸至速效而不会徒伤皮肉。

施灸时还需注意空气冷暖的调节和防火安全,特别是在严冬季节施灸要脱衣服时更应注意调节室内温度,使不至过冷,同时还应适当打开窗户以利于艾烟和艾味的排出,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

所以灸后一定要把火闷灭,以防复燃,最好把艾卷着火之一端,插入口径合适之小铁筒或小瓶内,自然就会熄灭,留下焦头,便于下次点燃。

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及点火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

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

《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

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

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

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

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

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

因为直接灸往往需经多次反复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位不准,再行更换,则从头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