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工匠精神的实质
1、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2、精益求精。
3、严谨,一丝不苟。
4、耐心、专注,坚持。
(二)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实质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说。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工匠精神”说起这四个字,很多人都会想到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日本匠人等。瑞士人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专心雕琢,对完美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使得瑞士手表誉满天下;德国8000万人口却打造出2300个世界名牌,其30%以上的出口商品都是没有对手的独家产品——“德国制造”成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而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之最,这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那么对于化工行业“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1、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化工行业和本职岗位,以恭敬、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奉献社会。
3月11日,山西德胜化学有限公司和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创办的北科蒽油工程技术学院在吕梁市文水县举行了揭牌仪式。德胜公司董事长郑晋安表示:煤化工在山西煤炭行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胜公司生产的蒽系列产品是从煤焦油中提取加工的一种科技含量极高、应用范围极广的高科技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公司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着力于技术、创新于工艺、发展于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高端技术创新,引领国家煤化工业的升级发展,走出转型经济之路,重塑山西省煤炭资源大省新形象。
山西德胜化学有限公司是我省煤化工领域一家重要的民营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家专利技术的蒽系列产品,也是全国最大的精蒽生产制造商企业。该企业生产的精蒽、咔唑、菲等产品畅销德国、日本及国内多个省区市。郑晋安独创的“一套工艺可同时工业化生产高纯度蒽、菲、咔唑制备法”更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对于郑晋安的这套专利技术,业界评价颇高。山西焦煤集团的一位副总就盛赞郑晋安是“煤化工领域的袁隆平”。
山西省煤化工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授、高级工程师白玉祥更是直言:“郑晋安比许多教授和工程师都厉害,在工程技术领域,工程师一抓一大把,大工匠却屈指可数,老郑就是煤化工行业的大工匠!”
山西省焦化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授、高级工程师牛振奎也表示:“国家不是提倡做大国工匠吗,我看老郑够得上国家大工匠!”
对于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郑晋安更看重自己这套专利工艺技术怎样才能转化为更大产能的规模效益,即确保德胜化工一期工程尽快达到4.5亿元产能,二期工程将年产值提高至100亿元,引领山西乃至国家煤化工业的升级发展。
谁能想到,郑晋安这样一个拥有远大抱负和国家专利技术的人才,最初却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这是一个依靠勤奋和刻苦钻研自学成才的农民科学家、企业家。
上世纪90年代,农民出身的文水县民营企业家郑晋安开始开办焦化企业。在赚取“第一桶金”后,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郑晋安开始对煤化工产生浓厚兴趣,一门心思地钻研粗蒽深加工技术。在工厂简陋的实验室里,为了进行提取试验,郑晋安顾不上自身安危,甚至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幸运的是,皇天不负有心人,郑晋安终于在传统精蒽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实验和尝试,琢磨出了一套独特的生产技术———“复合法技术生产蒽系列产品”。
1999年6月,郑晋安委托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对自己的这套工艺技术进行了鉴定。晋科鉴字【1999】第099号鉴定意见称,“该工艺将传统的溶剂法、化学法、蒸馏法和升华法有机结合起来,在国内外首次完成一套工艺同时生产出三种高纯度的蒽、菲、咔唑产品的工业化生产。该工艺的特点是工艺过程配置合理、流程简单、容易操作,生产成本较低,从技术水平上和产品质量上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他们自行研发的‘蒸升釜’有独创性,是该工艺技术的核心。”
鉴定意见还认为,“由于高纯度蒽、咔唑和菲三种产品良好的市场需求及较高的附加值,采用该复合法建设粗蒽精制工业化生产厂,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该工艺生产中基本无‘三废’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2000年,郑晋安的“复合法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99122301.2)。该专利技术能将传统意义上纯度95%左右的灰色晶状体咔唑提高到纯度99%以上白色晶状体,甚至突破了教科书上的定义;所生产出的精蒽和工业菲的纯度也提高到了99%以上的水平。那一年,郑晋安所生产的精蒽、工业菲和咔唑也成功列入了山西省重点新产品计划。
据了解,郑晋安的“复合法技术”是在原有粗蒽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独特的技术和特殊的工艺相组合,可以生产出高纯度(99%)的精蒽、菲和咔唑,这是一项独有的创新技术,所提取的产品纯度之高,可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目前国内是独有的,连许多国有大企业都没有这项技术。
由于蒽、菲、咔唑等产品主要用于制造颜料、油漆、医药、农药、感光材料和国防工业等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市场。很快,郑晋安“复合法”技术生产的高纯度产品便吸引了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化工行业巨头的关注,慕名前来进行产品订购的企业源源不断。
德国煤化工企业科莱恩有限公司在德胜公司建厂时就签订产品采购协议。此外,英国汽巴、美国巴斯福、美国VD公司、日本住友、日东电工等国际大型化工企业都曾经是德胜公司的客户。在国内,河北、江苏、山西、上海等省市的不少精细化工企业也都是德胜公司的长期客户。
郑晋安告诉记者,由于技术原因,目前国内还没有其他厂家可以生产出与德胜公司同一水平的高纯度产品,德胜公司的产品目前在市场上根本供不应求。
此外,由于生产工艺独特,德胜化工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市场上可以卖到4万多元每吨的高纯度产品,成本甚至不足2万元,巨大的利润空间让德胜化工具备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只有德胜公司掌握这项“复合法”技术,这也成为山西煤化工深加工领域的独有技术和拳头产品。
山西省焦化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授、高级工程师牛振奎告诉我们,按照德胜化工目前的产能,如果满负荷运转,全年可深加工粗蒽1万吨以上,这将是全国最大的高纯度精蒽、咔唑生产企业了。据他了解,目前,上海宝钢的粗蒽年加工能力也只有6000吨左右,纯度还不如德胜化工。白玉祥教授也认为,“山西煤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这种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和产品。”
去年年底出台的《山西省煤化工产业3年推进计划(2015—2017年)》提出,力争2015—2017年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600亿元。业界纷纷表示,山西煤化工产业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要在装备现代化、面向高端转型、精细化工、科研投入以及大融资大项目方面得到政府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扶持,给企业助力减负。
郑晋安也希望这些政策可以惠及德胜化工,破解企业近年来的资金困境,他表示:“将用毕生精力,潜心研发蒽油的高附加值产品,并积极扩大生产,主动将自己的专利技术转化为更大产能的规模效益,愿意为山西煤化工转型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2、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不断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手拿一把看火镜,只凭肉眼就能判断出水泥窑内的温度、通风、压力等各种状况,这是郭玉全的绝活儿。 51岁的郭玉全,是北京金隅集团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在水泥生产已经实现设备自动化的今天,一切操作全由中控室完成。不过,有些故障骗得了中控室的电脑,却骗不过郭玉全的“火眼金睛”。
“实际生产中,因为原材料、燃料等差别会造成实际情况与理论数据不一致,真正适合的数据必须自己到现场去找。有些功夫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的!”郭玉全说。
“八卦炉”里练就“火眼金睛”
看火,是水泥生产线上的最核心工种。郭玉全正是看火工出身。
上世纪90年代,回转窑煅烧水泥熟料,没有仪表、监控,更谈不上电脑控制,靠的就是一块滤光镜和一双眼睛。第一次拿起看火镜时,郭玉全看到窑内只是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看不出来。“什么都甭问,看火没有捷径,就是要加深印象。”老师傅如此说。
窑头表面温度高达200多摄氏度,辐射温度几乎能将安全帽烤软,热浪让人觉得呼吸都是一件困难的事。可郭玉全忍着,“每隔3分钟看一次,一看就是十几分钟,眼睛看花了休息一会儿继续看。”
连续看了20多天后,老师傅才开始一点点讲解看火知识。这一看就是4年。郭玉全说,自己就像“孙悟空”一样,在“八卦炉”里练就了“火眼金睛”。
“那时候的老师傅传授技术,全凭心口相传。”为了弄明白“看火”技术中的奥妙,郭玉全把专业书籍和资料视若珍宝,边学边悟,进步飞快。四年下来,厂里每次各项指标考核,他总名列前茅。至今,郭玉全还保留着当年那些手抄本、油印本的资料。
正凭着这个本事,很多难题到郭玉全这里总能迎刃而解。而伴随水泥技术的不断发展,从看火到液压、润滑,从钳工到焊工……郭玉全几乎干过水泥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种,逐渐成为水泥窑边的“全科医生”。
苦练基本功的经历让郭玉全受益匪浅,“再高超的技术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2015年9月,我国首条飞灰工业化处置示范线成功达标达产运行,填补了国内飞灰处置的空白。由此,一家76岁的水泥“老字号”也成功转型为环保型企业。而这条示范线的生产调试,正是由郭玉全带领的一线技术工人团队完成的。 每焚烧100吨生活垃圾,在烟气净化系统中会产生3吨飞灰。飞灰含有二噁英等有毒污染物和重金属,属于危险废弃物。因此,如何处理好飞灰,被视作控制生活垃圾焚烧污染的“最后一公里”。
对郭玉全来说,这也意味着从头学起。
“作为国内首条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焚烧飞灰样板工程,飞灰示范线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学习基本盐化工知识、熟悉整个制盐工业的生产工艺,郭玉全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同时,他还带领团队承担起设备改造任务,成功突破多个技术节点。
每次出现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观察工况。连续观察1个多月后,根据盐液的沸腾、析出、沾壁情况,他推断是设备进料口管道存在设计缺陷。
2015年10月,琉璃河水泥公司飞灰工业化处置示范线正式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以往挂着“高耗能”标签的水泥窑,成功变身为“城市净化器”。
郭玉全说,好工人是用心在工作,“只要用心,就能将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国际上打响中国品牌
2016年3月28日,郭玉全与同事一行飞往刚果(金),为客户新建成的水泥生产线进行生产调试、提供技术培训。这已经是他第六次走出国门当“师傅”。
随着琉璃河水泥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以郭玉全为代表的中国技术工人也凭借过硬的实力在海外打响了“名号”。
2012年,阿联酋一条万吨水泥生产线窑系统出现托轮过热的问题,接到求助电话,郭玉全与同事赶往现场。
“放一毫米!”观察现场工况后,郭玉全向操作工人发出指令。不到6小时,回转窑就成功运转起来。在场人员无不沸腾,赞叹中国工人“了不起”。
而在30年前,郭玉全第一次前往战火纷飞中的伊拉克,是冒着生命危险学技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窑外分解窑水泥生产线,一条生产线的产量顶国内五条。”
让郭玉全颇为感慨的是,当年工人出国是做劳务、学技术,如今中国技师和优秀工人已经可以为外国顶级水泥生产线做技术服务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