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鲁人曹沫》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

②好力: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

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二、《马价十倍》①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

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

②比:副词,接连地。

③还:通“环”环绕。

④朝:早晨。

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2)、愿子还而视之(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去死肌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则有去国怀乡D、黄鹤一去不复返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学而时习之C、峨冠而多髯者D、出淤泥而不染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鲁人曹沫》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

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

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

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

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

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不可。

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

”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1、(1)、来(2)、在(3)、失去(4)、通“背”,违背(5)答应2、(1)、你想干什么?(2)、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3、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

(言之成理即可)二、《马价十倍》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

他前去拜见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

”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1.(1)、拜见(2)、尊称对方,您(3)、回头看(4)、于是2、A3、B4、不对。

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屈而不信》①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

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注释:①选自《孟子•告子上》。

②信:同“伸”。

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

④恶:厌恶。

⑤此之谓:这就叫做。

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

1、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如有能信之者(2)则不远秦、楚之路3、翻译句子。

(1)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2)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4、“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四、《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④须:等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两虎方且食牛(2)卞庄子以为然(3)馆竖子止之(4)有顷,两虎果斗2、解释句中加点的“之”。

(1)馆竖子止之(2)从伤而刺之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辍耕之垄上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C、从伤而刺之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翻译句子。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5、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三、《屈而不信》1、C(C项中的“则”当“竟然,却”讲;A.B.D.项中的“则”当“就”讲。

)2、①“信”是使动用法,使……伸直。

②“远”是意动用法,以……为远,3、(1)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

(2)(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

4、“此”指代“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不知类”的意思是“不知轻重主次”。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了,不能伸直,并不疼痛碍事。

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

(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

”四、《两虎相斗,必有一伤》1、①正②代词,“这样”;③阻止④过了一会儿2、①代词,代庄子②代词,代老虎3、AD.(AD.动词,到,赴;B.助词,的;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两虎的名声。

5、提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可从人(庄子)的角度亦可从动物(老虎)的角度回答。

如:人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依存,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

译文:卞庄子要刺杀老虎。

旅馆的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只牛。

吃得香甜时一定要争起来。

一争必定要拼斗,一拼斗就会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

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

”卞庄子以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了起来,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

卞庄子就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果然获得杀双虎的功效。

五、《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

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

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2、冀.罪止于身3、二儿可得全不.4、寻.亦收至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五、《请君入瓮》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

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一、1、正在,正当 2、承认3、应当4、于是,就二、1、代词,代周兴 2、代词,代囚犯三、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

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