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名脉象
浮脉浮者,脉在肉上行也。
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像捻葱叶。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沉脉举之不足,重按有余。
沉脉深沉在里,必按至中部始应指,重按乃有力。
迟脉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二至一至,又迟也。
二呼二吸一至,迟之极矣。
数脉一息脉来超过五次。
诊象枢要曰:一息六至,过平脉二至也。
虚脉三部脉举皆无力,按之空虚。
张景岳曰:凡洪大无神者,阴虚也;细小无神者,阳
虚也。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与数相似。
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
长脉长者,阳也。
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
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长。
短脉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主病
表证。
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浮而有力有神,为阳有余,属热证。
浮而无力而空滑,为阴不足,属寒证。
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腰背痛、水气、留饮、浮肿、臂不能举、下重、带下、瘀血、蓄血、症瘕、泄泻、精遗。
寒证(虚寒或积冷)。
迟寒属脏,阴冷相干,有力寒痛,无力寒虚。
例外:热证脉迟,多与神昏谵语、闷乱烦躁等脑病并发,需细诊。
热证。
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阳盛、外邪寒热、烦躁、
烦渴、痰热、便血、痈疡。
数为阳盛,邪热鼓动,脉行
加速,故令脉数,必数而有力,阴虚久病,阳偏盛的脉
也数,但必数而无力。
虚阳外浮而见数脉,必按之豁然
而空。
虚证。
气血俱虚、肺痿、伤暑、多汗、脚弱、食不化。
虚与实是相对待的,有因于生理者;有因于时令者,夏
季多虚,冬季多实;有因疾患而异者,邪甚多实,正衰
多虚。
实证。
气塞、瘀积、肺痈、食滞、热盛、便难。
邪气与正气相搏,故脉道坚满,应指有力,浮中沉三候俱有。
有胃有神,为元气充实之象;无力无神,为邪气壅滞之象。
若发汗后、泄泻后、失血后、新产后及一切虚弱证,倘见实脉,为血管变硬,多属难治。
痰、食、寒热、呕逆、咳嗽、伏痰、水饮、畜血、中满、宿食、泄痢。
滑为阳脉,气实血涌,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圆滑。
痰食内滞,邪气盛实,多见滑脉。
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无病而见滑脉,应考虑是否有孕。
津液亏少、少气、痹疼、寒湿、下痢、拘挛、疝瘕、痰食胶固、男子伤精,女子失血。
呕吐便血、四肢逆冷、汗
出恶寒、苔白不渴、若见涩脉,则属于寒;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舌赤少津、便闭腹胀,则属于热;津亏液枯、骨蒸潮热,盗汗失眠,若见涩脉,则属津枯。
有余热、亢热、三焦烦热、阳毒内蕴、阳明热结。
脉长
而和缓,乃健康之脉;脉长而弦,乃肝阳有余,阳热内
盛之病脉。
短气、血虚、肺虚、宿食不消、汗多亡阳。
有力主气郁,
无力主气损。
内经:寸口短脉者头痛。
指血管收缩,可
动脉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有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
动摇者,名曰动脉。
洪脉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洪脉,如春能发现脑贫血之头痛;短促而数,指心脏有麻痹之可能。
痛、惊、气郁、拘挛、遗泄、虚损。
动脉与短脉相似,
但短脉为阴,不数不滑不硬;动脉为阳,数硬而滑,盛
大有力,是有余的脉象。
痛则阴阳不和,气为血阻滞;
惊则气窜迸,所以都见动脉。
热盛、壮热、烦躁、口渴、吐血、胀满。
钩脉潮之初,至按之懰懰然。
大脉脉形大于平脉,但无汹涌之象。
微脉极轻极软,似有似无,欲绝非绝。
紧脉脉来绷急,状如牵绳转索。
紧不散也。
谓其广,有界限,而脉与肉划然分明也。
寒
主收引,脉道为之束紧,而不敢开散涣漫,
故伤寒见此脉也。
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缓,不急也,往来舒缓。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弦脉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弓弦。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革脉浮而抟指,中空外硬,如按鼓皮。
牢脉沉按实大弦长。
濡脉极软而浮细,按之似无,举之有余,如帛衣在水中,轻手与肌肉相得而软,是浮小
而软。
主虚、病进、邪盛。
有力为邪实,无力为正虚。
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
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
久病得此脉是正气将绝;新病得此脉,是邪不太深重,或尚可救。
微脉和虚脉的分别:微是至数不清,起落模糊;虚则三部至数分明。
风寒抟急,伏于营卫,为疼痛、呕逆、伤寒、下痢、惊风、宿食。
热为寒束,寒热交作。
紧脉阴多阳少,是阴邪抟结之象,非表寒外束,便是里寒独盛。
内有宿食之紧脉,亦是寒气宿食积于中而不泄,阻碍阳和之气达,引起正邪相争的现象。
湿病、伤风、麻痹、眩晕、虚弱。
凡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不过于有力,不过于无力,即所谓有胃气,乃平人之脉,古人名为缓脉。
疾患之脉,脉管弛缓宽大,收缩力量不够,与紧脉收缩太过者,恰成对待。
肝病、诸痛、痰饮、疟疾、拘急、痉病、血虚、胁痛、腹痛。
弦脉为风木之应,故主肝病、风痰、诸痛等症。
弦为风邪之征,为疟病的主要脉象。
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全无胃气,病多不治。
失血、吐血、衄血、下血、血崩、瘀血。
大失血后,血液骤少,血管扩大,压力降低,按之豁然而空,因血液不能满注,而暂时与血管失却连络。
按寻上下血管壁,尚能觉其跳动,中候无脉者,因血液减少,新血未至,与血管壁失却连络之故。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阴寒内实、疝气、症瘕。
牢脉多是病气牢固,证属阴寒积着,虚证无此脉象。
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症积有形痞块,是实在血分;瘕聚无形痞结,实在气分。
牢脉见于失血,阴虚等症,便属危重的征象。
诸虚、又主湿。
濡脉细软,是气血不足,故主诸虚。
但湿气压抑脉道,脉亦软而浮小,又不可做为虚论,应与证合参。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于指下。
弱,不盛也,极沉细而软,怏怏不前,接之欲绝未
绝,举之即无。
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涣散不收,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
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显然。
细脉小,大于微常气血不足、元气虚耗、阳气衰微、遗精盗汗、血虚筋萎。
弱脉与濡脉相类,濡软而浮,弱细软而沉。
病后,老人
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
前贤论脉,以浮而无力为虚,沉而无力为弱,浮而柔细为濡,浮散欲绝、似有若
无为微,浮而散大不任寻按为散。
沉细为细,沉小为小。
元气离散。
孕妇未足月者胎欲堕,已足月者将临盆。
散脉,按之满指而不聚,漫无根蒂,是气血耗散,脏腑之
气将绝的征象。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气下注。
有,但细耳。
伏脉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促脉脉来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结脉脉来缓慢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
疾脉脉来急疾,一息七至八至。
邪闭、厥证、痞塞、停痰、积滞、剧痛、水气、霍乱、疝瘕、厥逆。
伏脉是气机郁伏,肢厥剧痛等证。
由于邪气闭寒而正气不能宣通,脉遂潜伏不显。
阳盛热实、血气痰饮、宿食停滞,亦主痛肿。
阳盛而阴不和,故脉急数而时一止,凡气血、痰食、痛肿诸实热证,多见此脉。
脉促无力而小,便是虚脱之象。
阴盛气结、气壅痰滞、积聚症瘕。
阴盛而阳不和,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
脉搏正常跳动之时,忽然停止,可能有壅滞状态,多因心脏瓣膜障碍,血液逆流,故脉搏停止,但顷刻间即能恢复,每于大惊恐惧之时多见之。
久病衰弱者,亦有此现象。
若无故发现结脉,是心脏瓣膜闭锁不全所致。
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仆损伤。
代脉与结、促两脉的分别,在于止有定数。
妇人妊娠亦可见代脉。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小孩平脉较成人为数,一息七八至亦不作疾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