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自然资源市场化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城市规划师考试.doc

浅析自然资源市场化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城市规划师考试.doc

一、自然资源市场化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科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几成甚至更低。

资源产地及其企业使产品进入市场的自主权和活动余地极小。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显得越来越不合理。

“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使加工型产业部门可以因原料低价而毫不费力地取得良好的效益,而资源型产业部门却负担着巨额的行政性亏损。

于是,加工型产业部门毫不珍惜廉价的原料,资源型产业部门更无积极性去提高资源产品的产出率,从而造成了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

据统计,我国能源投入系数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高居首位,资源的浪费十分惊人。

另外,资源的计划配给还造成了隐性的浪费:资源产品被国家指令性计划调出产地,而产地的资源加工型产业部门又被迫去资源非产地购回这些产品(例如黑龙江省的原木被源源为断地调外省外,省内造纸等行业每年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省外购买原木),这对于运输部门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而且还造成了资源产品的损耗及人、财、物的浪费。

可见,自然资源的计划管理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是我国高消耗、低效益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层次低、转换慢的根本原因。

此外,自然资源的计划管理还造成了其他一些消极影响,计划体制使基层单位的领导者没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感,造成企业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计划体制损害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公平竞争不能得以体现,严重阻碍了技术的进步;计划体制常使资源产品的消费者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常出需要者无供给而不需要者却又被迫购买的现象;计划体制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还引发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二、自然资源市化与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市化对资源型产业的影响自然资源进入市场之后,由于需求大于供给,各需求者竞争的结果必然使资源产品的价格上升。

摆脱了长期以来计划体制制约的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将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困扰我国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经济危机”将得到缓解。

经济状况的改善使资源型产业部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自然资源的产品产出率也随之有所提高。

但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效益,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也必然会上升,在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资源已处于超强度开采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成为自然资源市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实,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在计划体制之下已经存在了,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必然结果,并非市场经济的产物。

计划体制下的过度开采,一方面是由于管理部门为满足加工产业部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而对资源产业部门下达超强度开采的指令性计划,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源产业间门为补帖计划内产品的政策性亏损而自行大开采强度,使企业能够获得以高于计划价格出售的超额产品的收入。

其他一些因素,如集体和个人违反政策私自开采等也是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的原因。

可见,正是由于计划体制的约束才使自然资源不能在市场机制下达到供需平衡,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低产出和过度开采。

解决自然资源过度开采问题的合理途径是自然资源立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健全的法制才能使市场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自然资源立法中解决问题的最重要方式仍然是经济手段。

自然资源立法中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有:①自然资源产权关系。

要改变目前那种“谁就归谁”的现象,真正的将自然资源所有权收归国有,使所有权与使用权完全分离;②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自然资源的使用者要向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代表――资源管理部门交纳合理数量的税金;③实行自然资源消耗补偿制度。

根据自然资源的性抽和数量等收取自然资源消耗费以使自然资源的再生和环境的保护得到资金上的保障,这一费用的收取要随着资源程度的增加而递增,递增的速度要大于资源强度的冲加速度,以避免超强度;④对破坏自然资源及无视自然资源法规者进行弄事和经济制裁。

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避免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采无疑比单纯的行政手段要有力得多。

资源型产业受到法律的限制和市场中价格升高对面求的限制,必然会把着眼点放在自然资源的产口产出率上,这对于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和节约是十分必要的。

2.自然资源市场化对加工型产业的影响我国的许多企业,尤其是国营大中型企业,在长期受到计划体制约束的同进,还受到许多保护,廉价的自然资源产品的供给便是其中之一。

在目前原材料价格很低而成品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仍存在亏损,一旦自然资源进入市场,资源产品价格上升,这些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自然资源市场化是否应该暂缓呢?我国各产业部门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外。

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我国的经济运行与世界经济接轨,并融入世界性的经济竞争之中。

“入关”之后,能够接受保护的产业部门是很少的。

大部分产业部门必须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加工产业必须要以质优、价廉而取胜。

目前廉价的原料使企业缺乏提高原料利用率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加工产品成本虽低而原料消耗却很高的奇怪现象。

自然资源进入市场是必然的,一旦失去了廉价原料的供应,加工型产品的成本会随之升高,竞争力会被极大地削弱。

现在世界上技术进步飞快,自然资源市场化越晚,加工型产业部门所拥有的对市场原料价格的适应期也就越短,所面临的冲击也就越大。

如果在与世界市场接轨之后才能放开对然资源的计划管理,脆弱的加工型产业的生存将更加艰难。

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扫国际惯例,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加工业的原材料价格和产成品价格。

3.自然资源市场化将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的形成自然资源市场化可以使资源型产业部门加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可以使加工型产业部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例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增强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这些作用的结果,是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量(供需平衡时的需求量)在经过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必然出现的波动之后稳定下来,这一需求量将低于目前自然资源的有效需求量。

可见,自然资源市场化对于抑制产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提高其产出率及减少其浪费,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自然资源市化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换言之,要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必须将自然资源推向市。

1 2 3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我们在为取得这样的成就感到欢心鼓舞之余,也应该注意到,在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和解决,不然,它将有可能给我们的城市留下历史的、永久的遗憾和创伤。

一、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基本蓝图和首要原则。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总体来看,城市规划及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1、在规划建设上体现出明显的盲目性。

主要表现有: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CBD(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

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

2、城市规划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一些领导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使得城市规划多是因为人为因素而改变,缺少严肃性。

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城市的“龙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更应突出体现,一旦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经充分论证确定后,就不应该以政府党政领导人的更替而改变。

但在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

一换届,一换领导,规划马上就变,而且这种规划改变往往是以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且这些规划改变往往过分重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极大地消耗了城市资源,导致城市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以上问题自然引起民众的不满,规划的权威性难免受到置疑。

3、城市规划没有充分体现出“以民为本”的原则。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规划编制过程来看,民众参与程度远远不够。

第二,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地方官员往往越俎代庖成为左右规划的主体,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领导意志和判别是非好恶的标准成为规划的出发点,规划人员难免受其影响,使规划的独立性和公允性被打破,造成规划与现实的脱节,民众的需求也得不到必要的反映。

第三,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不强,极大降低了民众对规划的信任和关注。

4、城市规划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不少城市只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分区),近期建设规划缺乏指导和安排城市有序建设的有力措施和政策,城市建设没有依据,操作性不强,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建设局面混乱。

另外,许多城市的控制性规划、详细性规划、城市设计及其它系统专业规划覆盖面不够,规划体系建立地不够完善。

5、“规划脱离实际”情况依然存在。

这里有两种倾向:一是中小城市规划过度超前,二是大城市规划相对滞后。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规划依据问题。

城市规划应该建立在对未来发展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但是由于规划依据不科学导致城市规划脱离了实际。

比如确定城市发展规模问题,由于我国存在着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户籍统计往往不把流动人口计算在城市人口的范围内,所以也就没有纳入规划视野,这样造成规划基数往往偏小。

另外,一些地方搞城市规划不是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来思考城市如何定位,而是先搞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碰到问题后,再返过来去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这种程序颠倒的做法,使规划脱离城市发展实际;还有一些地方搞城市规划单纯从行政区域着眼,缺乏区域整体观念,没有看到市场经济是没有区域界限的。

6、城市规划建设千篇一律,没有地方特色。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还存在一种“怪”现象,城市不问大小,规划地区不问东西,都强调“大绿地、大草坪、大水面、隔离带、大广场”等口号,一提口号,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都是那么几句,内容也差不多。

但实际上,全国各个地方千差万别,大城市和小城市面临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各地的城市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千万不要“人云吾云”。

二、城市更新改造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城市更新改造,应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的提高为目的,应是有机的更新改造。

旧城改造应树立“三气”:一是人气、二是文气、三是生气。

改造旧城,应是能延伸历史文脉的,应是能繁荣和发展城市经济的。

如果原来是一条人气很旺的繁华街道,改造成大马路,大草坪、大广场,把人气、文气、生气都改造没了,就失去了改造的意义。

(一)、城市更新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正像《北京宪章》所指出的那样,20世纪是一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人类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自身的生存,“建设性破坏”始料未及,屡见不鲜。

1、大拆大建,城市资源严重浪费。

不少城市的领导以追求任期业绩短期行为的现象非常普遍。

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投入资金的回收问题。

对老城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倒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随之破坏,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浪费,甚至完全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