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00字
篇一:《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
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
司马光
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
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
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
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
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
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
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
滴禾下土”
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
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
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创造了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汉朝,把我国的文明又推进了一步。
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
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
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资治通鉴》是一部至今还无法替代的编年史的历史巨著,问世千余来年,给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司马光的劳绩是永远令人敬佩的!
篇二: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秦纪一》一:
(前250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
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
’乃自杀。
”聊城乱,田单克聊城,归,言鲁仲连于齐,欲爵之。
仲连逃之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魏安釐王問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強作之者也,非体自然也。
”子顺曰:“人皆作之。
作之
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
《资治通鉴﹒秦纪一》二:
(前237年)文信侯免相,出就国。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
”于是大索,逐客。
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
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
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夫色、乐、珠、玉於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
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
篇三:300万字的资治通鉴浓缩的十句话
头条理由:《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
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据说这书被毛泽东读了17遍。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有多么崇高。
这么长的一部书,你没有那么多时间读全文的话,可以看看这10句浓缩了整部巨著的精华,本帖值得收藏,特别是为孩子们收藏。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
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
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
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
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
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
”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
斗是细枝末节。
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译文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
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
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8、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
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
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
人者,邦之本也。
财者,人之心也。
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
核心受到伤害,
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10、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
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
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译文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
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
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注司马光论述一臣不事二主的见解。
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皆封建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