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朦胧夜里的星光——顾城和他的诗

朦胧夜里的星光——顾城和他的诗

朦胧夜里的星光——顾城和他的诗初教101 14 陈倩【摘要】顾城,如朦胧静夜的星辰,在诗的王国里熠熠闪耀。

在朦胧诗的浪潮里,他的人,他的诗是朦胧的传奇。

走进顾城的诗便如同走进了孩童般纯真的世界。

围绕顾城诗歌的人文情怀、艺术特点及其诗歌与朦胧诗的渊源,我将展开一场有关顾城诗歌的追寻。

【关键词】朦胧;黑夜;星光;顾城;时代意义;人文情怀一、诗人同诗歌的结缘(一)顾城的成长简介顾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里自杀身亡。

三十几载青春年华,连同他斑斓的诗永远地留在了那个朦胧如梦的年代。

顾城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顾工,“文革”开始时顾城才10岁。

两年后,随父亲下放山东北部某农场放猪,空暇之余他还喜爱采集昆虫标本,并写下第一部诗集《无名的小花》。

1973年(17岁)顾城随父亲返回北京,当过一段时期的木匠、搬运工、借调编辑等临时工。

1979年顾城开始陆续发表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因《远与近》、《弧线》等引起争议,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主要作家之一。

1980年,他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 ,再掀争论,从而引发了长达六年的“朦胧诗论争”。

1987年,顾城应邀出访欧美国家作文化交流,时隔一年后便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

辞职后他隐居于新西兰的激流岛。

1992年,顾城荣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获得德国伯尔创作基金,留在德国进行写作。

同年9月,顾城在新西兰用斧头砍死妻子谢烨(诗人雷米)后自杀,身后出版有长篇小说《英儿》(与雷米合著)、《顾城诗全编》等。

他的足迹遍布许多陌生国度,1987顾城参加了德国的明斯特国际诗歌节,而后去了英国、法国、美国、瑞典……他一路行走,一路吟唱,在诗歌的饕餮盛宴里,他是每个主场里的王。

(二)诗是顾城的性格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

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和诗歌的游戏。

顾城和朦胧诗是无法分割的,作为朦胧诗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足以引领一场潮流。

人们赞誉他是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以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从亲人对顾城的回忆里,我们可以想象出他年轻而忧郁的模样——不愿意说话,喜欢一个人呆着。

也许安静成了他灵感的温床,他乐意同自然的美好生命亲近。

在他温柔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充满梦幻的心灵,他的诗便是心间自然流淌出的甜蜜的乐音。

童年时代他唯一喜欢亲近的人是他的姐姐,他活在一个人的城堡里,观察着叶子,花草,还有蚂蚁。

他渴望同外界交流却又害羞地躲回自己的世界,姐姐成了他唯一的听众。

当回归一个人的时候,他会躲进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墙说话。

所以他的诗更像是对白和絮语,孩童般稚气的口吻,散发着成人沉重迷离的忧伤。

诗歌是顾城的语言表达,如同诗人本身的性格,执著的童真,脱离俗尘的独特,梦幻而感伤。

而顾城的成长变迁,也是顾城的诗歌风格区别于其他同类朦胧诗作的标识。

它同顾城一起萌芽成长,烙印着诗人的性格,同样经历过时代的跌宕,留下绚烂浓厚的一笔。

诗人的消逝,如诗一样的年华,诗一样的简短,像诗一样的决裂。

正如顾工写的序里所说的,“从他的诗里,我依旧可以听到他从走廊尽头跑过来的脚步声,他推开门,他推开门,推开一重重厚重的门……”①(三)诗歌对顾城的意义顾城的童年始终笼罩着文革的阴影,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孩童的他是畏惧而胆小的。

那是文革初期,有人在他家楼窗下马路对面的墙上刷了条大标语,不知是贴反了还是贴错了,马上被路人拳打脚踢。

顾城起初是从窗扇的缝隙向外看,后来他恐惧了,脸色惨白,再不向窗外多看一眼。

他越来越想躲开纷争,躲开喧嚣的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只有天籁的世界。

诗歌成了顾城最好的归栖,他同诗歌对话,在诗歌的世界嬉戏,抒发,还有自由畅快地呼吸。

乡下喂猪曾是他千篇一律却无比快乐的日子。

八岁时候他背过一首诗: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对话:是瓢虫和蚂蚁的私语……深藏梦幻的瞳孔时喜时忧,成人的身体包裹孩童的心。

在那个饥荒的年代,他是童真的精灵,浑体的灵气逼人,创作于1979的《一代人》被称为是朦胧诗中最经典的名篇之一,寥寥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岁月见证了它的经久不衰,从此广为传诵。

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隐喻,浴血难熬的黑暗,因而对光明的无限渴求。

这是一代人在伤害中的心灵缩影,苦难给予人超越于苦难本身的信仰和精神向往。

光明是人类永恒追寻的主题,只这简单的一句,便囊括了所有无言的美丽。

眼睛尽管沉没在夜的黑里,但黑夜掩盖不了最初的光明,他在诗歌里执著追寻单纯和美好。

在《顾城的诗》后记,有苏舜采访顾城的语录。

他是怀念着农村那片大自然的,他习惯了,因此他诗里的情结割舍不下。

他不习惯城市,但依旧得在其中生活着,并且创作。

城里的生活像是一面面墙挤进诗里,变得沉重起来。

他说,我相信在我的诗中,城市将消失,最后出现的是一片牧场。

顾城和他的诗歌,都成全了彼此的意义,顾城因诗歌而迸发无限的灵感,在诗歌的世界触摸了光明和希望。

顾城的诗歌体现着灵动秀气,因而成为朦胧诗派中的独特一支。

二、顾城的诗歌特点(一)顾城同其他朦胧诗人的比较1. 与同样作为朦胧诗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舒婷不同的是,顾城的诗是扑朔迷离,美好纯真的;而舒婷的诗表现为高贵优雅,美丽端庄。

两者比较,好比是懵懂孩童与高贵少妇,前者具有更大的亲近感。

而北岛的是激动愤慨的,突出表现在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拒绝虚幻,拒绝对痛苦的接受,他在诗中塑造的形象是有思想和热血的青年。

三者可谓是很好地诠释了孩童,女人,还有硬汉的立场。

2. 读过顾城诗歌的读者肯定不难发现,他所谱的诗是秀气灵动的。

温馨而充满童真,孩童的口吻,却表达着晦涩的残酷,这样的解读也更让人动容。

我喜欢他写的诗里出现的每片叶子,每一瓣花朵,每一件寻常的就在生活随处可见的细小事物。

他总是用亲切的“你”来称呼,感觉是场自然的对话,暖暖的融进心里。

明亮与灰暗的反差,鲜艳的色彩,放大的情绪,无法抗拒的来自心灵深处的挣扎。

他赋予诗生命的张力,或许来自一片海,或许来自一棵因痛苦而白了的草,他的想象绝对是头脑的风暴。

3. 诗充满了朦胧的温馨格调,浅显的意象贴近大众读者的阅读水平,难能可贵的是寥寥几语中传递的美好情感,诗成为了一种对话,触手可及,细腻温柔。

因此,在顾城的诗里可以发现几近一致的脉络,像是梦的层层铺展,而他的诗如同是对爱人诉说的绵绵情语,散发纯真的浪漫。

(二)顾城诗歌同朦胧诗的共性与个性1.共性:(1)朦胧诗惯以象征的手法诠释艺术形式。

顾城的诗是朦胧诗歌的典型代表作品,同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不同的是,朦胧诗的作品带有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想。

它像是倔强的幼苗从种种文学禁锢中挣脱,独创个性,承接了新诗的传统。

它是一场心灵的突破,不单是诗词上的凝练,借由隐喻,通感等多种艺术形式更是彰显了朦胧诗歌迷人的芬芳。

(2)在那个蛮荒的年代涌现的朦胧诗,更像是知识青年借由笔触的武器所进行的一场心灵的抗争,柔软但有力。

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产物,它是失意人的安慰,愤懑中的发泄,绝望中的反抗,失落中的呼唤,也是创作诗人最真诚的心灵写实。

困顿的时候,文字是最诗雅的抒发,平静中蕴藏的澎湃,翻涌的情感一字字刻印在简短的诗文里。

喜悦和悲哀,绝望中爬行的希望,即使就快沉沦在浓黑的夜里,跳动光明的火焰会点燃起梦的明天。

(3)诗作呈现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出来。

2. 顾城诗歌的个性:(1)顾城的诗中多以大自然的生灵和儿童世界为描写对象,意境唯美,重视意象的巧妙叠加,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展现斑斓的童话世界。

例如跳跃的短句,色彩的组合,类似于自语自话的独白,呈现出远离俗尘污染的天籁般的世界。

为了保持这个王国的纯粹,他甚至拒绝长大,然而,自然的任何风吹涟漪却能时刻牵动诗人纤弱敏感的心,他的整个心灵和感官在捕捉自然间的阳光,风和水分。

(2)顾城的诗不同于朦胧诗总体的灰暗和强烈,混合着孩童的纯真中又隐藏着成人如铅般沉重的忧伤。

他躲起来创作,一个人安静对话,只是想要逃开晦涩的现实。

他带着时代的烙印,一代人的记忆前行。

顾城对通感的运用可谓是信手拈来,善于赋予细小事物美丽的活力,利用黑与白,光明与黑暗的强烈对比增强表现力,诗歌不是一味地批判和控诉,处处显示出孩童般的无辜和纯净。

三、顾城诗歌的艺术价值与贡献(一)诗歌的思想性作为朦胧诗歌中的一支代表力量,顾城的诗歌具备朦胧诗的西方现实主义色彩,独创个性,摆脱了传统诗歌僵化的创作模式,是对文革精神危机的反斥,体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诗歌在一定意义上肯定自我的价值,强调自我的存在。

同时结合浪漫主义新思想为诗歌注入了全新活力,顺应了时代的呼声,碰撞出新诗潮的炽热火花。

它是绝望中向上的旗帜,诗歌洋溢着青春活力,孩子般的透彻中隐藏着极强的反叛性,不屈从现实的打击,诗歌热烈歌咏了生命的张力。

就精神层面来说,它更像是一个时代在黑夜中潜藏的爆发,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

(二)诗歌的美学性1.顾城诗歌的本身便是思想的高度概括,因为儿童角度的童稚表达显得亲近可爱。

他对意象的细致观察,从心灵出发,自由抒发,同心灵的感受达成共鸣。

诗人以孩童的心理看待事物,呈现出无害而纯真的世界。

2.诗歌多以短句串联,展现出诗歌的灵动和跳跃。

借由隐喻,通感,拟人化的艺术方式,加上优美的文字,如梦如幻的意境仿若是超脱现实的桃花源。

孩童总容易同动物和善良亲近,在顾城的笔下,诗歌是自然流淌的音乐,不造作,不藻饰。

诗歌的精髓在于文字的优美同思想的结合,因此,顾城诗的美丽也在于他对纯真的追求,对美好发展的永恒追求。

文字塑造的意境值得去领会,透过多种简单的意象,在脑海构画诗中的世界。

3.顾城的诗是没有年龄界限的,通俗儿童化的语言自然纯净,同样符合儿童的阅读能力。

对学习者来说,当中的诗句和遣词就今天而言,也有着无与伦比的超越性。

提高审美意趣,提升人文情怀,在诗的世界里感受诗人的创作情绪,培养一颗温和细腻的心!课题后记:此次的课题研究更多意义上像是一场心灵的探寻,从了解顾城到接触顾城的朦胧诗作,这一场交接像是开启了另一段旅程。

诗里的美好童话,还有关于梦想和不放弃得到一一呈现。

在顾城的诗里,我去回忆温故那个时代他的成长。

越是深入,越是不自主的融入。

诗是安静的语言,在忙乱的生活中,得空了,或是困惑不自知的时候,停下来,翻一翻他的诗,如同孩童的喃喃自语,或许你的灵魂能找到安放的位置。

时至今日,我依旧希望借由这一次机会,展示凝练的诗歌中饱满的意蕴,生生不息的张力,纵然文学流派层出不穷,但曾经在一个世纪里闪耀的光芒,却是永远无法随年华磨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