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 中国民俗

第一讲 中国民俗

第一讲民俗概述【教学目的】掌握民俗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民俗产生的原因、特征与功能,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教学内容】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二、民俗的形成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四、民俗的社会功能五、民俗的起源与发展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民俗的定义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什么是民?什么是俗?什么是民俗?民,即任何社会、任何群体的人。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邓迪斯认为:“社会群体”两个前提条件:(1)两个以上人,至少有一个共同点;(2)具有自己的传统。

俗:(1)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知识。

“习而行之谓之俗”,某一种行为经屡次的重复或模式化,便演变为俗。

(2)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约定俗成、自觉遵循和维护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思维模式。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

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分歧,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但是,无论诸学者有多大的分歧,他们也有其共识性的东西。

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

第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

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所以说,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

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

民俗界对民俗的分类有多种意见,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口头民俗、风俗民俗和物质民俗三大类。

1、四分法经济民俗(物质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

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2、三分法主要包括口头民俗、风俗民俗和物质民俗等等。

口头民俗,指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

包括叙事民俗、俗语民俗。

风俗民俗,指传统的风俗和习惯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包括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游戏、民间医药、仪式、民间舞蹈、戏剧、迷信。

物质民俗,指以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物质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

包括民间建筑、民间美术、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

以上两种分法各有各的道理,相对而言,四分法更清楚一些。

无论如何划分,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广大民众生活服务的民俗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各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民俗形成的原因民俗来源于社会生活。

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生存繁衍,要维系群体生活,需要种种社会制度;要维系这些制度,又需要种种文化手段。

这种社会生活与文化手段的需要,是民俗得以产生的根源。

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与否,决定了民俗的发生、发展、演变和存亡。

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体有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地域的等四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一)经济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二)政治的原因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的和政治的影响。

剥削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方面利用落后民俗愚弄人民;另一方面用强制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以适合自己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的多民族国家。

封建统治对民俗的形成发展曾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他们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民间原有的风俗,加以改造,纳入统治阶级的思想范畴。

封建的政治影响,主要体现为各种民俗事象的迷信色彩,如婚姻、丧葬、起房架屋、人生礼仪,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信仰和禁忌,都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

(三)宗教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传承的民俗事象,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宗教分原始宗教和现代宗教。

这两种宗教都曾对民俗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宗教属于意识形态。

原始宗教同神话一样,是人类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与自然斗争软弱无力的产物。

在原始人还凭借粗笨的石斧和木棒从事生产活动时,它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是很大的。

他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如风雨雪电、酷热严寒、生老病死等,无法找到科学的答案。

他们认为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无论是有生物,还是无生物,都存在着“灵魂”,并对每一种事物都作人格化的解释。

这样就形成了各民族流传至今的丰富多彩的神话。

另一方面,他们又采取某种方式,对自然物产生崇拜,并进行祭祖活动。

汉族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都源于古代祭祖活动,靠行为和口头语言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便形成汉族独特的节日民俗事象。

(四)地域的原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指的就是由于所处的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适应性和选择性,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

居住地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往往形成某一地区的人们,所遵循的民俗也不相同。

这种不同,有时相差很远。

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的农业民族,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工艺、交通等民俗,都是各不相同的。

以居住而言,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客观的生产方式所决定,放牧生活必须“逐水草而居”,所以他们至今还居住在容易搬迁的“蒙古包”里。

而南方的农业民族,却住的是通风舒适的“吊脚楼”。

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尽管民俗种类繁杂,内容丰富,也无论是中国民俗,还是外国民俗,都有以下的共同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

也有的民俗是先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经集体的认可或加工而形成的。

(它与上层文化不同,上层文化可以说出某一种理论、学说是谁创造和发明的,而民俗文化则不是,它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一种民众的集体文化。

)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有了集体的创造,同时有了集体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完善,才有可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的生命力所在。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这种模式性是人们共同遵守的标准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有所不同。

因为民俗是由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因而一般缺少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一旦产生,得到社会的承认,具有很强的稳固性,约束着人们的行动和意识,并经久不衰地为人们所承袭,不会因改朝换代或社会的变革而立即中断。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

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

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其一,民族迁徙。

桂林市每年接待几十万的入境旅游者,这些旅游者虽然停留的时间不长,但是多年的大批量的旅游人口流入桂林,使入境旅游者的本国民俗文化,也随着迁徙到桂林,并和桂林的民俗文化混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民俗,为大家所接受,这在阳朔西街最为典型。

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旅游使人口大量流动,使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西方民俗文化被借用到中国,如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后,迅速被中国的大中城市市民所接受,并加入了中餐文化的内容。

民俗是在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播布结合中发展的,因而形成多元民俗文化的相互间的碰撞和吸收、涵化和发展。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是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核心部分的东西多少年不变或变化很小。

稳定性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中国经过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和改朝换代,其中有些民俗随着经济基础的消失、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完善和补充,一直传承到现在。

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如春节的贴对联、元宵节的吃元宵、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的吃粽子、中元节的放河灯、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求寿、腊八节的吃腊八粥等等,在先秦两汉就已经定型,一直传承至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