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土保持工作的困境与前景

水土保持工作的困境与前景

水土保持工作的困境与前景
编辑日期:2011-08-22 10:03 来源:未知编辑:信息科阅读次数:
302次[关闭]
王改换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土是生存之根,活力之基,环境之要。

咸宁是一个美丽的宜居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一个灵秀的山水之城,有称:“不到咸宁就不知湖北之美。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美丽的城市邂逅了尴尬的戏谑,环境不能承载之重赋予了环境工作人员更大的责任,而复杂的经济环境因素更为工作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一、咸宁经济发展的现状
目前,咸宁经济发展处于传统阶段,所有的要素价格被压低,生产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外延式的规模化扩张,占用低要素价格带来的潜在补贴。

围绕武汉城市圈建设,为追求高速城市化,低价甚至无偿出售土地使用权,降低招商引资的成本,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共谋,在土地和信贷市场上套利,造成固定资产过度扩张,各地重复建设,产能迅速过剩,加剧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二、咸宁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困境
1、经济政策环境问题边缘化。

咸宁是一个农业城市,多年来,由于没有支撑企业,经济处于全省下中游。

为了迎头赶超,飞速发展,借签了苏州发展的思路,下大力气招商引资。

为了吸引商家,咸宁政府出台了“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外来投资若干政策的意见”,从土地、规费等方面提出了优惠政策,唯独没有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

2、经济发展成本问题中心化。

一个穷极了的城市,求经济发展步伐最大化的心情尤如一个饿极了的人吞下若干个馍馍,只求感觉上的饱感,不求精神上的舒畅。

在所有的招商引资中,经济分析人为分裂了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成本计算上只求企业的运行及管理等自身成本,经济发展求短平快,程序简化。

在这一操作模式的允许下,造成有的企业肆意圈地,不履行建设程序,土地抛荒;有的企业建设过程中不尊重环境,促使生态进一步恶化;有的企业高高在上,拿着政府的尚方宝剑,对执法人员视而不见。

3、部门领导环境问题畏惧化。

为了一方经济的发展,部门领导在面对招商引资中的执法情况时,多数领导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息事宁人,不敢去给领导汇报,畏于给领导汇报,畏于解决问题。

4、企业生产环境问题简单化。

在此“企业即是爷”的怪阶段,招商引资的质量良莠不齐。

少数企业有环境保护的本能,但是,却忽略了程序;多数企业进行的强盗式的建设,漠视环境,破坏的力度
远比建设的力度大。

5、执法人员环境问题粗暴化。

一直以来,水行政部门的社会地位、水行政执法的依据糊涂造就了水土保持工作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

今年3月1日,新的水保法进一步明确了水土保持的责任主体,比旧法更有可操作性,为水行政执法指出了明确的依据。

但是,执法人员对环境认识的不到位,对法律知识了解的不到位,加上社会氛围的淡化,在执法过程中,沿袭了“只收钱”,“不出钱罚款”,而忘记了本职的治理保护工作,造成了执法越来越难,水土保持工作举步唯艰。

三、咸宁水土保持工作的近期任务
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远,咸宁目前的水土保持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如何把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

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要求,我们要承认发展与保护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矛盾,但更要相信发展与保护能够取得双赢。

促进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环境保护也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必须坚持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

具体来说,咸宁的水土保持工作在软件上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加强法治,严格监管,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咸宁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保护,而咸宁的水土保持工作整体水平有限,下一步,我们应该依托项目示范带动,巩固能力建设成果,加强生态环境脆弱的通城县、通山县、崇阳县水土保持执法力度,指导监
测工作,收集监测数据。

在宣传上必须坚持“以大灾晓之以情,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尤其要动员领导力量,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领导重视是关键。

我们建议通城县以这次大灾为素材,向领导汇报环境的重要性,获得领导的支持,再进一步发动社会力量,营造全社会重视水土保持的氛围,提高整个社会水土保持意识,推动水土保持工作。

在自身素质上,必须坚持“加强学习,熟记条文,高调宣传,平和执法,服务至上,有理有据,全面推进企业建设规范化,环境保护秩序化。

”抓好全市水土保持法的学习及宣传,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能力建设的培训工作,组建一批有能力,有水平的执法队伍,有力推进全社会的水保工作。

四、咸宁水土保持工作的前景
1、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

以水保项目为依托,把治理水土流失与解决民生问题紧密结合,建成以坡耕地改造为主的农业生产体系,以沟、池、渠、凼、路配套为主的坡面工程防护体系,以联合业主发展经果林为主的农业产业开发体系,以封、育、植、管为主的生态防护体系,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了治理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2、预防监督取得新突破。

以水保监督执法专项行动为抓手,以水利、水电、交通、矿产、城市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为重点,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进一步加
强水土保持现场监督检查,大力推进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

3、国家投资有所增加。

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