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课题: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重、难点)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2.能力目标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愿与同伴合作。
教法及学法分析: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确立本节应用“五主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五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四环节即目标导学,助生自助,个性展示,训练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只是设计问题、利用助学现成的题目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按照学校提出的“五主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和内容,老师坚决不讲,只是在某一个或几个细节上稍作点拨,努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课堂教学理念。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分析材料、研究彩图对老师提出的和助学上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主动探究,最后自己得出科学的结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回答以上问题。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讨论个人尚未解决的问题。
并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答案,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组同学共同探讨个人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推选出代表进行发言交流。
论,对对照试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
精讲点拨1、课件展示巴斯德实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A、B两瓶相同的实验条件有:瓶口敞开、肉汤煮沸、存在的环境。
不同的实验条件只有一个:A瓶瓶口竖直向上,B瓶瓶口呈S型。
两瓶实验结果的不同就是由这一个不同的实验条件导致的,因此这个实验条件就称为实验变量。
认真观察分析巴斯德实验图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出两瓶在设计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知道只能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这个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学生通过自学对巴斯德实验设计的思路有了感性的认识的基础上,老师稍加点拨,即可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实验条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明确单一实验变量导致了实验结果的不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巴斯德通过自己设计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假设,这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1、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本11-13页的内容,认真分析图1.1-8,通过个人思考解决: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在课本上标知识点,并按老师提出的要求独立完成助学中的相关题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和直接,教师无需多讲,学生通过自学即可掌握,所以放手给学生。
但此处自学探究(二)助学第8页合作探究第二题助学第7页自主学习目标1提出自学要求:①自主完成,安静思考②将答案工整地填写在助学上③在课本上标注知识点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3、练习:辨析可采用的方法:(1)要了解唐村中学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应采用法。
(2)要了解马和驴在外形上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应采用法。
(3)要了解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如果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可采用法(3)要了解家鸽一天内体温的变化,应采用法。
目。
4分钟之后接受老师的检查。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并知道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与假设相悖时该如何做。
通过辨析题目,了解几种常用方法的实际应用的设计注意将课本知识与助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利用完成助学中的题目来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提高了助学的课堂利用率。
自学限定时间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紧迫感,能提高自学的效率。
知识整合迁移运用过渡: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探究方法并用,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小明同学非常喜欢观察、思考生物现象。
雨后的一天下午,他仔细的观察地上的蚯蚓,想到了一个问题:蚯蚓生活在地下的土中,它们到底喜欢明亮还是喜欢黑暗?你能根据学生分组进行分析、交流,拿学以致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从而学会在新知中迁板书设计: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学情分析本节“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学生有些生活体验,但没有上升到科学探究的水平,而且对于生物探究很陌生。
教学时,由科学家的名言引入课题,让学生进入到科学的意识中来,然后用互动的方式找出生活中要探究的问题,创设“肉汤变酸”的问题情景,再引入相关的科学史,让学生经历“巴斯德肉汤变酸原因”的经典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了解了探究的基本过程后,用生活中“腐肉生蛆”的例子再现探究的过程,再次从生活入手,重点强调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问题,让方案更合理,可信度更高,并再次熟悉探究的过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不同方式的科学探究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要每个探究活动都刻意地追求这六个环节,而是要把握科学探究的总体原则,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根据实际内容的需求,突出侧重点,避免出现探究的程式化倾向效果分析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主动参与和配合教师教学。
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能很快领会,练习后能很好理解并灵活运用。
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和提问正确率高,学生回答问题时,生物学用语准确、严谨。
教师生物学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
教态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
用普通话上课,语言准确、生动、简炼,生物学用语严谨,形体语言自然、明确。
教材分析本课以巴斯德经典实验统领全部内容,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体验科学探究的议案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调查、观察、实验、测量等),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式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中明确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这些是探究成功的前提;能制订出恰当的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
另外,探究计划包括方法都和步骤,以及所需的材料、用具等。
探究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在实际试验中,往往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同时,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也渗透着科学家良好的探究习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本课内容为学生后续探究活动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阶段测评1. 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 )证明的A. 达尔文B. 巴斯德C. 施莱登D. 施旺2. 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A. 运气好B. 动脑设计了曲颈瓶C. 观察时认真D. 实验用具好看3.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A.低温和干燥B.低温和潮湿C.高温和干燥D.低温和室温4.探究过程中需要()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和测量法D.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5、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桑蚕详细研究蚕的发育过程,则下列方法中最好的是()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模拟法6.对实验结果认识正确的是()A.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一致,但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B.实验结果一定与假设一致,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C.有时实验没有结果D.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一致,实验结论也不一定支持假设7.调查是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B.调查时,有时范围很大,可采取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C.调查时,要仔细观察,如实记录D.调查时,必须逐个调查,因为这样数据才准确8.小明同学非常喜欢观察、思考生物现象。
雨后的一天下午,他仔细的观察地上的蚯蚓,想到了一个问题:蚯蚓生活在地下的土中,它们到底喜欢明亮还是喜欢黑暗?你能根据小明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一个探究活动吗?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在课上能够进行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活动,基本上完成了课前老师设定的三位教学目标。
学生自学的过程都是安静的而紧张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又充分发挥了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全组同学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能够认真聆听并及时纠正错误,达标检测又像考试一样紧张……全班同学在一种紧张有序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的全过程。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对科学探究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课堂的推进过程偶尔感觉有些发涩,我想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要想让学生系统而条理的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调动各种思维形式,使探究成为一种学习中的习惯、思维途径,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浸透和完善,我会尝试。
由于学生对斯巴兰让尼之前关于微生物的来源,即“自然发生说”不太了解,而课堂上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再向学生介绍,所以导致学生对整个的探究历程不是很清晰。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以弥补这个缺憾。
课标分析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简言之,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包括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两个主要方面。
我们认为,理解科学探究包括: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
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等。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作出假设的能力(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制定计划的能力(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实施计划的能力(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得出结论的能力(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能力(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