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检管理基本知识1、什么是点检答:点检就是通过用人的五感(视、听、嗅、味、触)或简单的工具仪器,按照预先设定的周期和方法,对照预先设定的标准,对设备上的某一规定部位(点)进行有无异常的预防性周密检查的过程,而这样的设备检查就称为点检。
2、点检目的是什么答:点检的目的是防故障于未然,通过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可查明故障原因,提出消除故障的措施,保持设备性能的高度稳定,延长设备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效率。
3、设备维修作业规程标准体系是什么答:设备维修作业规程标准体系包括维修技术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维修作业标准、点检计划表、设备故障记录共六部分。
4、设备维修标准包括哪几项答:设备维修标准可分为维修技术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维修作业标准共四项。
5、“五制配套”是什么内容答:作业长制、计划值管理、点检定修制、标准化作业、自主管理称为的“五制配套”。
6、点检标准化作业可分成哪三部分答:点检标准化作业可分为点检作业标准化、点检软件管理标准化、点检检修管理标准化。
7、点检作业的核心是什么答:点检作业的核心是专职点检员的点检,就是我们所称的“定人”。
因为专职点检不是巡回检查,而是固定点检区域的人员,做到定区,定人、定设备,不轻易变动。
点检员不同与维护工人、检测工人,也不同于维护技术人员,而是经过特殊训练的专门人员,对其素质要求:(1)具备一定的设备管理知识,有实际经验,会使用简易诊断仪器;(2)有必要的办公条件和交通工具;(3)点检作业和管理、协调业务相结合;(4)具备维修技术、组织协调和管理技能。
8、什么是定修制答:定修制是一种生产设备组织计划检修的基本形式,是以设备的实际技术状况为基础而制定出来的一种管理制度,它的目的在于安全、经济、优质、高效地进行检修,定修制的核心是定修模型。
9、什么是设备定修模型答:设备定修模型是依据生产集中区域内各主作业线设备的定修周期、定修时间、工序组合、施工日期和检修负荷(人员)的综合平衡基础上所建立的设定表就称为定修模型。
定修模型的建立必须要符合设备管理的维修方针。
10、定修模型设定的依据是什么答:定修模型设定的依据是:(1)预防与预知相结合的设备维修指导思想;(2)设备状态与维修实绩;(3)生产物流、能源介质和检修力量平衡;(4)对照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先进管理水平。
11、的设备点检与定修之间有何关系答:点检是定修的前提,定修是点检的继续,点检制和定修制是有互为因果关系的维修管理制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12、点检定修制的核心是什么答:点检定修制是一套加以制度化的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与周期对设备规定的部位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及时进行处理,使设备保持其应有的功能,其实质就是以预防维修为基础,以点检为核心的全员维修制。
13、点检定修制有哪些特点答:点检定修制具有坚持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建立完整的维修标准体系;建立以点检为核心的管理体制;管理目标明确;突出为生产服务的观念;实行全员管理;采用PDCA工作法;坚持安全第一;推行设备倾向管理;员工技能的多样化。
14、编制点检标准的依据是什么答:编制依据:(1)维修技术标准;(2)同类设备实绩资料;(3)部份说明书和技术图纸;(4)实际经验积累。
15、点检工作重点管理是哪七项答:点检工作的七项重点管理是:点检管理;日、定修管理;备件、资材管理;维修费用管理;安全管理;故障管理;设备技术管理。
16、什么是点检作业流程答:在点检责任区域划分和优化点检线路图基础上,点检作业流程是一个包含计划、实施、检查、反馈四个环节在内的PDCA循环作业流程。
17、什么是点检标准答:点检标准是实施设备点检的规范。
是具体指导点检员检查设备的哪些部位、如何检查并作出判断意见的标准。
也是点检员标准化作业、编写点检计划、维护好设备的依据。
在标准中应根据设备各部位的结构特点,详细地规定点检位置、点检项目、点检周期、点检方法和点检分工及判定基准(即五定)。
18、点检标准的划分依据是什么答:点检标准按照需要采集的数据或判断标准,可以分为定性标准、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中又可以按照是否需要做倾向管理分为定量且做倾向管理、定量但不做倾向管理两种。
19、维修技术标准的含义是什么答:设备如何修理主要依据维修技术标准。
其根据设备设计制造的原始数据制订的维修标准,标准主要规定把设备的主要运动部位和磨损部位,如齿轮、轴承、衬板等画出简图,标明部位名称、材质及各联接部位的尺寸、配合公差、允许极限磨损量,还规定重点点检项目、方法、周期和更换周期。
主要包含:(1)主要设备装置、零部件的性能、构造(简明示意图)、材料等;(2)主要设备装置、零部件的维修特性(劣化倾向、特异现象发生状态);(3)主要设备装置、零部件的维修技术管理值。
如图面尺寸、安装间隙、容许值、点检方法及周期等。
其中容许值不仅包括磨损量,还有温度、压力、流量、电流、电压和振动等。
维修技术标准中最关键的是维修技术管理值的确定,通常投产初期的制订依据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供应商提供的设备使用说明书;二是参考国内同类生产厂或性质相类似设备的维修技术管理值,在投产后还要根据生产、维修和备品备件等因素,逐步对标准值作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20、为什么要编制点检计划答:当点检员根据所编制的点检标准中项目列出点检周期后,为了平衡工作负荷,就需要对检查内容进行汇总和综合平衡,以合理安排点检作业,所以要依据检查内容和周期进行点检计划的编制。
另外当设备状态发生变化时,点检计划应及时调整。
21、给油脂分工原则是什么答:给油脂标准原则上由点检员制订,其一般分工原则是:凡人工或手动加油的设备由生产岗位操作人员按规定加油脂,其余一般由点检或委托检修人员按计划定期补加或更换油脂。
22、在点检管理中“五定”的内容是什么答:“五定”主要指定点、定法、定标、定期、定人。
其具体为定点——要详细设定设备应检查的部位、项目及内容,做到有目的、有方向地实施点检作业。
定法——对检查项目制订明确的检查方法,即是采用“五感”判别,还是借助于简单的工具、仪器进行判别。
定标——即制订标准,作为衡量和判别检查部位是否正常的依据。
定期——制订点检周期,按设备重要程度,检查部位是否重点等。
定人——确定点检项目的实施人员(生产、点检、专业技术人员等)23、点检检查有那些方法答:点检员应掌握五感(视、听、触、味、嗅)点检的方法及要领,并使用点检工器具,结合点检技能、经验,依据点检标准,认真进行点检。
及时发现和判断设备故障隐患或劣化现象,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提高设备点检到位率、有效率、命中率。
点检员需掌握设备诊断技术基本原理、方法及相关设备诊断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研究设备故障机理。
24、点检种类的划分答:点检种类按点检目的分可分为倾向点检和劣化点检;按是否解体分可分为解体点检和非解体点检;按周期和业务范围分可分为日常点检、定期点检和精密点检。
25、点检分工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日常点检是在设备运行中由一般操作人员完成的,而定期点检和精密点检是由专职点检员完成。
26、日常点检主要检查内容是什么答:日常点检的主要检查内容为“异音、漏油、振动、温度、加油、清扫、调整(开车检查)”,其目的是保证设备每日正常运转,点检方法为“五感”。
27、定期点检主要检查内容是什么答:定期点检主要检查内容为“测定设备劣化程度,确定设备性能、调整修理(停机检查)”,其目的是保证设备达到规定的性能,点检方法为“五感及器具”,周期一般在一周以上。
28、点检作业前点检员应首先做什么准备答:点检作业实施前点检员应首先搜集和听取生产操作人员及运行维护人员提供的设备信息,并查阅他们的记录。
29、点检员在点检作业实施后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答:点检作业实施后点检员应及时记录点检结果,若通过点检作业发现点检标准或计划有明显不妥之处,应及时予以修正。
其次对发现的设备问题要根据有关数据、记录、实际情况及经验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若点检发现的设备问题不需马上处理的,应将其列入计划检修项目,填写在计划检修项目预定表中。
计划检修项目预定表是检修项目的汇总,其中一部分可以平时处理的,列入日修计划;平时不能处理的,列入定修计划。
30、如何做好预知状态维修管理工作答:点检员在实施点检的同时,应结合设备劣化倾向管理、精密点检与技术诊断进行。
根据已制订的劣化倾向、精密点检计划表及设备运转状况的特殊要求,对设备进行精密点检和劣化倾向管理,并作好记录,进行定量分析,掌握机件的劣化程度,达到预知状态维修之目的。
31、什么是设备劣化答:设备的劣化是指设备原有功能的丧失,以及设备的技术、性能的降低,都称为设备的劣化。
设备工作异常、性能降低、产生故障、损坏失效,以及与新设备相比较,性能不好、功能不全等现象,均是设备劣化的表现。
另外,人为的因素也会造成设备的损坏或失效,如操作失误,就有可能造成设备即刻损坏,失效,或是加快设备劣化的速度。
32、点检五层防线含义是什么答:点检五层防线含义:日常点检:主要通过岗位操作工人的日常点检,发现异常,排除小故障,进行小修理,这是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第一层防护线;专业定期点检:靠经验和仪器对重点设备、重要部位进行重复的、详细的解体点检和循环维修点检,发现隐患,排除故障,是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第二层防护线;专业精密点检:专职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是第三层防护线,即在日常点检和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严格精密的检查、测定和分析;设备诊断:与上述“三位一体”的点检制相协同的是技术诊断和倾向管理,技术诊断和倾向管理是点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第四层防护线;设备检修:经过上述四层防护,设备能否保持基本特性和精度,要按精度表规定的精度点,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精度检测和性能指标检测,计算其精良好率,分析劣化点,以考评和控制设备性能,评价点检效果,这是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第五层防护线。
33、重点或关键设备的含义是什么答:根据生产过程特点和不同设备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厂部应确定一部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设备作为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的重点,这部分设备就称为重点或关键设备。
重点或关键设备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中应有明确的标识,在日常设备管理中对其实行五优先,即实施点检优先、定期维护优先、维修资料优先、故障管理优先和计划检修优先。
34、什么是重点或关键设备的划分原则答:运用ABC分析方法,根据生产设备技术性能降低后和发生设备故障停机维修时对产量、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和环境保护、能耗及对维修难易度、维修费用的影响程度、造成损失的大小,将设备划分为ABC三类,并采用分项评分法和自定的评分标准,选出前10%左右高分值的设备作为A类重点或关键设备,以此类推。
35、什么是关键设备答:在生产过程中起主导、关键作用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