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仓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太仓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太仓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3-2020年)编制说明太仓市国土资源局目录1、《规划》编制背景 (1)2、《规划》编制依据和范围 (1)3、规划区地质环境背景及相关规划简介 (2)4、《规划》编制思路 (6)5、《规划》编制的过程 (6)6、规划成果形式与文本主要内容 (8)7、规划的特点 (12)8、关于几个问题的说明 (12)1、《规划》编制背景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太仓市社会安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太仓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编制实施以来,该规划中所确定的近期各项目标和任务已基本完成。

随着太仓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太仓市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和防治形势都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由于多年实施地下水禁采方案,太仓市地面沉降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太仓市特殊的地质环境背景,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因此,为更全面的了解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对“十二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做出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太仓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开展《太仓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具体技术工作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

2、《规划》编制依据和范围2.1《规划》编制依据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国土资发[2012]43号);2、《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号公告)、《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苏国土资函[2012] 223号);《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管理的意见》(苏国土资发【2011】216号);《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江苏省地面沉降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5年)》;3、《太仓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太仓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太仓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相关行业规划;4、相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5、历年来太仓市地质灾害调查、勘查成果以及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

2.2《规划》编制范围、基期和期限《规划》编制的范围为太仓市陆域,面积650km2,规划基期为2012年,规划期2013-2020年,规划近期2013-2015年,规划远期2016-2020年。

3、规划区地质环境背景及相关规划等简介3.1规划区地质环境背景简介3.1.1规划区地形地貌规划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势平坦,水网发育。

在盐铁塘以东,直至长江,占太仓市域的大部分平原区,皆归属新长江三角洲平原,近地表广泛分布全新统粉质粘土和粉土,地势相对高亢,地面高程一般3.5~5.8m之间。

盐铁塘以西,则渐入太湖洼地平原区,近地表广泛分布全新统冲湖积相沉积粉质粘土和湖沼积相淤泥质粉质粘土,沟塘河汊构成的水网密度更为稠密,地势也更趋低平,地面高程2.4~3.8m。

3.1.2规划区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规划区表层均被第四纪松散层覆盖,第四纪松散层厚度一般220~250m之间。

近地表为全新世松散沉积物,岩性主要为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粉土、粉质粘土、粉土夹粉砂,厚度一般30m左右。

规划区基岩埋藏深度一般在320~440m 之间,基底岩性主要是上侏罗系火山岩和白垩系碎屑岩,在璜泾、浮桥一带为寒武、震旦系古老灰岩。

在区域构造上规划区主要处在扬子准地台(Ⅰ级)下扬子台坳(Ⅱ级)南通—苏州台陷褶带(Ⅲ级)江阴—昆山断块(Ⅳ级),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断裂作用比较强烈,构造形迹复杂,地震活动频繁。

穿过市境内的断裂有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三组:北东向的湖州—苏州断裂、沙溪——吕泗断裂,北西向太仓——支塘断裂、浏河——新场断裂、岳王——徐市断裂、鹿河——璜泾断裂等;东西向望亭——太仓断裂、沙溪——藕渠断裂、董浜——璜泾断裂等。

其中沙溪—藕渠断裂、太仓—支塘断裂分别为全新世和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属于破坏性发震断裂,1990年在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就位于两断裂的交汇处,震中在太仓市沙溪镇附近,震中烈度为Ⅵ度。

3.1.3规划区水文地质条件规划区内地下水贮藏较为丰富,发育有潜水、第Ⅰ、第Ⅱ、第Ⅲ承压水等多个含水层(组),在实施地下水禁采方案之前,第Ⅰ、第Ⅱ、第Ⅲ承压水曾经为本区的主要地下水主要开采层。

潜水含水层(组):埋藏于20m以浅,沿江地带富水性较好,单井涌水量可达100m3/d左右;西部、西南部富水性相对较差,单井涌水量小于50m3/d。

水位埋深一般在1~2m之间。

第Ⅰ承压含水层(组): 主要赋存于上更新统含水粉砂、细砂、细中砂层中,一般埋藏于30~100m之间,含水层厚度一般50~70m之间,单井涌水量一般在2000m3/d以上。

2012年全市第Ⅰ承压水水位埋深在8.48~11.72m之间,平均水位埋深10.08m。

第Ⅱ承压含水层(组):主要赋存于中更新统含水粉细砂、中砂、粗砂层中,顶板埋深110m左右,底板埋深150~165m。

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受古河道发育规律控制,古河床区颗粒粗,单井涌水量一般在2000m3/d以上,两侧颗粒逐渐变细,富水性逐渐变差。

2012年第Ⅱ承压水水位埋深在7.42(璜泾低弹厂)~15.31m(新湖水厂)之间,平均水位埋深11.45m。

第Ⅲ承压含水层(组):赋存于下更新统含水砂层中,含水层顶板埋深西部一般为150~160m,往东渐增至170~180m,含水层岩性、厚度受古河道发育规律控制。

古河床区(王秀—归庄—岳王—陆渡一线以北,璜泾—浮桥一线以南地区),岩性为中砂、中粗砂,底部多含砾石,单井涌水量可达2000m3/d;两侧的漫滩区厚度为15~20m,岩性为细砂、中细砂,单井涌水量一般300~1000m3/d。

2012年水位埋深在11.62(南郊沼泾水厂)~20.04(鹿河新鹿染整厂)之间,平均水位埋深16.14m。

3.1.4规划区工程地质条件规划区地处长江三角洲河口平原,特殊的地理沉积环境决定了区内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十分发育。

20m以浅软土主要是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等,埋深一般小于5m,厚度从西向东逐渐变厚,西部一般2~7m,中部7~12m,东部沿江地带厚度普遍大于12m(附图1)。

软土呈软流塑状,压缩性高,强度低,且具有触变性、流变性,对工程建设危害较大。

规划区20m 以浅砂土累计厚度也在2~10m之间,局部大于10m,埋藏一般小于5m(附图2)。

施工中的砂土渗透变形问题也不容小视,在地下工程(基坑、隧道等)施工时可能发生管涌、流砂等灾害。

在强烈震动作用下容易发生砂土液化,导致建筑物受损。

3.1.5影响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在实施地下水禁采以前,影响规划区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地下水开采。

地下水的持续集中式超量开采引起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从而引起了沉降灾害。

实施禁采方案后,水位逐年回升,1998年太仓市第Ⅰ、Ⅱ、Ⅲ承压水平均水位埋深分别为14.59m、18.45m、35.62m,至2012年年平均水位埋深分别回升至10.08m、11.45m、16.14m,水位分别上升了7.43m、7.82m、16.40m,水位恢复至安全水位以上(见下图)。

太仓市历年各含水层平均水位埋深变化图上一轮规划实施前,沙溪一带地面沉降速率在10~15mm/a之间,城厢超过20mm/a。

随着地下水位的逐年回升,太仓市地面沉降灾害逐年减缓。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沙溪基岩标历年地面沉降监测资料显示,沙溪镇2004年至2012年九年间累计地面沉降量为 1.97mm,年最大沉降量 4.3mm(2008年),年平均速率0.22mm/a。

2008年以来一直处于回弹状态(见下图)。

2004-2012年沙溪镇历年累计地面沉降量曲线图在实施地下水禁采之后,人为工程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城市化建设以及沿江港口建设等,随着新一轮的城市“两城三片”总体规划的实施,重大交通通道、城镇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势必加大对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的扰动破坏,诱发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因此,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将是本期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防治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3.2 相关规划简介本次规划主要结合《太仓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编制,与地质灾害、地质环境有关的相关规划大致如下:空间发展规划: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太仓市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后迈向现代化的新要求,发挥太仓港快速崛起后的新作用,实现太仓城乡统筹的新发展,建立滨江国际化新兴港口城市、临沪现代化生态宜居城。

城乡空间结构为“双城三片”,“双城”为主城和港城构成的中心城区,“三片”指沙溪、浏河、璜泾三片区。

主城定位为宜居、商务、高新技术之城,港城定位为太仓港生产、生活配套的现代化港口工业之城。

沙溪定位为集文化旅游与工业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城镇;浏河为对接上海、服务港口的滨江生活服务、生态休闲城镇。

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公路网规划:构筑“一横(苏昆太)一纵(沿江高速)三连(沪宜、疏港、通港)”的高速公路网和“两横(锡太公路、339省道)三纵(204国道复线、204国道、338省道)”的干线公路网,现有苏昆太高速线路东延至港区,新增沿江高速与规划疏港、通港高速等枢纽互通。

港口规划:太仓港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之一,2020年货物吞吐量1.8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港口岸线利用长度16km;新建通港高速公路、疏港高速公路、沪通铁路港口专用线,提升内河航道等级。

轨道交通:沪通铁路规划设置太仓港站、太仓站、科教新城站,沿江城际铁路与沪通铁路共用通道,对应设置3个站点;苏州市域S1线与太仓市对接。

市政公用实施规划:主要是城市供水,控制地下水开采,以长江为规划区供水水源,近期在浏河口上游新建浏河蓄淡避咸水库,并新建规模为60万m3/d的浏河水厂;远期在长江白茆口下游建蓄淡避咸水库,并新建总规模为20万m3/d 的白茆水厂。

4、《规划》编制思路充分体现人口与地质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2]66号)文件以及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的具体要求,立足于太仓市特殊的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状况,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出发,围绕太仓市人民政府《太仓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规划目标编制本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强地质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为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地质环境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