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祭十二郎文》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心得体会
1、儿时本是形影不离,长大无奈天各一方,最后竟又阴阳两隔。
生前没能做到相互照顾,死后也没能尽到自己的本分。
巨大的悲痛突如其来,使得韩愈将侄子的死全归咎到自己身上。
字里行间,饱含着自己不作为的悔恨和伤痛。
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至亲已死,往事难追。
自此,韩愈再苟活于世、忙于世事又有什么意义?只是双方的子嗣尚未成人自立,韩愈也只能安顿自己的心灵,活下来,为子孙们尽一份微薄之力了。
我都很感慨:我还只是个孩子,什么都还没为父母做,他们却已经老去了吗?然而,岁月不饶人,光阴总是一点一滴地悄然流逝,悄悄带走他们的青春与容颜,悄悄带来我们的成长与成熟。
人生的轨迹是多么奇怪啊,在父母渐渐老去之际,我们却不得不背上行囊走向远方,离他们越来越远,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犹记得一年前听闻六公去世的消息,当时十分震惊。
六公是我们家族中排行最小的公公,乐观开朗,不想却突发疾病,与我们永辞了。
正如韩愈在文中提到的“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我们总是认为时间还很长,将来还有好多时间去陪伴亲人朋友。
可命运这东西,谁又能说得准呢?因此,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让人生留有遗憾,因为亲情的缺失往往是最难弥补的。
(傅冰约)
5、珍惜每一次的团聚,珍重每一次的别离。
因为每一次的别离,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的见面。
这是我第一次读文言文感到震撼。
要说文字也没有十分华丽,情节也没有一波三折。
然而,它就是让我这样怦然心动。
韩愈原本指望着等生活稳定了,再接侄儿同住。
可没想到世事无常,夙愿竟化为泡影。
因此,韩老成毫无征兆地离开人世,永远离开韩愈,这也成为韩愈的终生憾恨。
由于种种原因,韩愈没能接侄子与他同住。
可见,今日事要今日毕,不要总是推到以后去做。
当今有多少人借口工作繁忙,没空回家。
可等他们有了时间,他们的父母已经年老,甚至过世了,只能哀叹“子欲养而亲不待”。
所以,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亲情的宝贵!(傅骁)
6、“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这一段写的是,作者认为自己对十二郎的关心实在太少了,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才使得十二郎早早死去。
他愿意从此归隐田园,耕田教子,安心抚育双方的孩子。
在这里,韩愈表现了一种深刻的哀思和无限的懊悔,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正的骨肉亲情。
这种令人动容的感情,在现实中已经很少出现了。
君不见,多少亲兄弟、亲叔侄为了一点点的家产,不惜上演一出出兄弟阋墙的戏码。
与之相比,韩愈叔侄俩之间的亲情,真是让人无比羡慕啊!(无名)
7、以前读李密《陈情表》中的文字:“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内心真是慨叹万分:李密家也真是够惨的!如今读韩愈《祭十二郎文》:“韩氏两世,唯
此而已”,我不由得心说:“看来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啊!”韩愈自己孤苦伶仃也就算了,没想到接连两代都如此,侄子韩老成也是独根苗。
如此看来,抛开叔侄之间的深厚情谊不说,家族繁衍的责任如此沉重,也足以使韩愈在失去侄子之后痛哭流涕了。
常言道: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
这话套在韩愈的身上也同样适用,如果侄子没有去世,韩愈又是否会联想到自己家族两代单传的悲惨事实?不过,逝者已逝,无可挽回,即使韩愈再写百八十篇祭文,即使他倾诉再多的忧愁苦痛,韩老成也无法重生。
所以说,人生总是有许多东西是要舍弃的,不管你是否愿意。
既然无法改变这个事实,那就坦然接受对方的离去。
顶多像韩愈一般,狠狠地哭几声,痛痛地发几篇文字,然后继续活下去。
(罗翌宁)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