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老子庄子。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学派的墨子。

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2、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主张:
A、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

3、孟子的思想主张
A、“仁政”
B、“民贵君轻” (“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C、“性善论”
4、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B、“君舟民水”C、“性恶论”D、法治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

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三课)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1、宋朝的程朱理学:
北宋时期程颐、程颢
二程基本观点:万物皆只是一个理,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
南宋朱熹
朱熹的理学内容:“理气论”(客观唯心论):理和气不可分离。

“心性论”:性无不善,情应当从善,人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著述《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2、阳明心学:“心即理也”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出“致良知”学说,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1、离经叛道”的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如抨击男尊女卑,高度评价商鞅、吴起改革家,认为农民起义是贪暴的统治者逼出来的。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2、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火药在欧洲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是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使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整个世界在起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3、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起源于六千年前的“文字图画”。

商代形成完整体系,演变脉络: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总趋势由繁到简。

4、了解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
楷书:始于东汉,笔画详备、结体严整。

代表:初唐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盛唐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晚唐的柳公权《玄秘塔碑》
草书:起于汉初,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盛唐张旭、怀素
行书:最活跃的书体,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雅俗共赏。

代表:王羲之《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5、了解元杂剧和京剧的产生:
元杂剧:元朝时,一些士子与民间艺人一起,吸取杂剧和诸宫调之长,把音乐、说唱、舞蹈、表演融于一炉,形成一种新的戏曲———元杂剧。

元杂剧把我国戏剧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

京剧:
背景(1)乾隆年间形成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争雄局面;(2)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3)乾隆末年,安徽徽班戏曲进京,风行一时。

形成:道光年间,徽班和汉剧互相融合,吸取昆曲和其剧种的艺术优点而成。

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发展:清朝由北京走向全国,明国时期走向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