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寓言类作文

寓言类作文


第一步: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一般来说,记叙类的 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子),这些 句子通常都最能体现材料的主旨。如这则材料的关键性句 子是:“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何况不是呢?” (抓关键词句法)
第二步: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如这则材料陈述对象有: 1.教授 2.青蛙 3.动物们 (多角度立意法)
第三步: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行为在事件中所产 生的结果。如:1.教授结果是被青蛙反驳得哑口无 言。 2.青蛙把教授给驳倒了。3.动物们反驳教授。
第四步:由果溯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中心论点。如:1.教授被驳得 哑口无言是因为:(1)理论与实践脱离。得出: 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2)具体问题不能具体分 析。得出: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说话过 于绝对。得出:学会全面分析问题或说话不能过 于绝对。2.青蛙把教授给驳倒了是因为:(1)勇 于质疑。(2)敢于挑战权威。3.动物们反驳教授 是因为:教授只信自己,小看他人。得出:要看 到别人的长处。这也是材料的主旨句。
•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主要 对象,同时几个对象之间存在一定内在联 系,要辨析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含比喻或哲理,要 认真分析,揭示出材料所蕴含的的意义或 道理,并作为立意的根据。
避免走题、偏题的方法
• (一)监控。看题不可省略的程序: • 1.养成用笔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词的习惯; • 2.画出关键词后,要轻声读一下,并确认无误; • 3.养成将关键词的近义词与关键词辨析的习惯,找准写 作主旨; • 4.材料作文,务必为材料出三个(至少两个)立意,思 考:命题者的目的是什么?哪一个立意更切合材料,然后 选出最佳的题目。 • (二)紧扣。即确定了关键词或准确定位主旨后一定要 记住: • 1.引论部分可引材料与观点相关的内容,扣住关键词, 组织好中心句,论点必须清晰; • 2.每段都必须突出关键词; • 3.每一次举例后,都必须析例,在析例时,别忘了突出 关键词; • 4.结尾一段要学会以关键词为中心凸显观点。
• 材料作文审题要注意“三性四清”
• 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涉及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对象,对象之间无明显的主次,是 平行关系的,每个对象都可提炼出至少一 个观点。 •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 但这几个对象不是并列关系,审题时从主 要对象入手,否则容易偏题。
• 材料作文审题要注意“三性四 清”
• • • • ①歌颂风婆婆对火柴短暂生命的爱护; ②批评风婆婆对火柴的爱是溺爱,是不理智的爱; ③批评风婆婆不懂火柴生命存在的价值; ④歌颂火柴要在短暂的生命中把自己生命化为光与热奉献 于人类的献身精神; • ⑤批评火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 ⑥批评火柴欢舞跳跃、异常兴奋的骄傲情绪,赞扬风婆婆 制止火柴骄傲情绪的正确作法; • ⑦爱他,就让他燃烧。
全面理解材 料
• 抓关键词句法、以果溯因法、 • 多角度立意法、情感倾向法、
பைடு நூலகம்
⑴材料中所涉及的对象:火柴、风 ⑵材料中的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火柴被 划着了很兴奋,风却吹灭了它的火苗 。
• 经过:风解释吹灭火苗的原因是爱护火柴,不忍 心看着火柴短暂的生命那么快就完结。
• 结果:火柴只能叹息不已 。 ⑶材料中蕴含的话题
【寓言类的材料作文审题导引】
寓言常用拟人、比喻手法,把事物人格化,用它来比喻 社会上某些人 。
1.审题原则:面对寓言类的材料,我们审题 的第一要义是准确理解寓意,从寓言生动的故 事中提炼出寓意。要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 2.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 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 定立意。
【答案】 A、D【解题】 出题者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 其含义范围作文,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找出材 料中隐含的观点。而后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 作文。 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出题者对教授“讲 了好多空洞的理论”的做法是持批判态度的,对 青蛙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给予肯定的。 而训练题中的B、C、E、F、G和H选项或批 评教授的做法,或肯定青蛙的勇气。因此是符合 材料的含义的。
材料作文审题之
寓言类材料审题
材料作文审题要注意“三性四清”
• 1.整体性原则:一定要有全局意识,从材料整体 着眼,不纠缠局部细节,否则出现偏题现象。 •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
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 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 多角度审视材料。
• 3.筛选性原则: • A.服从材料的整体;B.必须是积极的,富有人生 道理的; • C.符合生活逻辑,能说服他人的; • D.自己可以把握,有话说的;
材料3:火花和浪花偶然会面了。火花对新朋 友浪花说:“我们都能开出美丽的花,而 且都叫花,因此我们是对亲密的姐妹。” 浪花考虑了一会儿,不同意它的看法,否 认说:“从表面看,我们的确有些相像, 但是我与波浪紧密相连,根植于波浪之中, 所以我的花永开不败;而你只突出个人, 所以总是一闪即逝。”
提炼信息,挖掘本质内涵
• 材料1:一根纤细的火柴被主人划着了,火苗欢舞着,异常 兴奋。远处的风,一口气吹灭了燃烧的火苗。熄灭的火柴 被主人扔在地下,火柴抬头对着风说:“风婆婆,你怎么 吹灭了我呀?”风回答说:“孩子,我是爱你的,我是不 忍心看着你短暂的生命那么快就完结了啊。”火柴听后, 望着风,叹息不已。
请从以下各种立意中找出切合题意的立意
关于生存价值;关于真正的爱
⑷材料的思想、情感倾向
对火柴;对风
从以下立意中找出切合题意的立意
• • • • ①歌颂风婆婆对火柴短暂生命的爱护; ②批评风婆婆对火柴的爱是溺爱,是不理智的爱; 切合题意 ③批评风婆婆不懂火柴生命存在的价值; 切合题意 ④歌颂火柴要在短暂的生命中把自己生命化为光 与热奉献于人类的献身精神; • ⑤批评火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切合题意 • ⑥批评火柴欢舞跳跃、异常兴奋的骄傲情绪,赞 扬风婆婆制止火柴骄傲情绪的正确作法; • ⑦爱他,就让他燃烧。
• 材料5: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 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的一声锁 开了。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 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 他弄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 他的心。”
• 多角度立意法
• 材料中所涉及到的对象有:锁、钥匙、铁棒。 • 每个对象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是:(1)锁被钥匙打开; (2)钥匙打开了锁;(3)铁棒打不开锁。 • 材料中的“锁”“钥匙”“铁棒”都运用了比喻,都有一 定的象征意义。“锁”比喻为问题、矛盾;“钥匙”和 “铁棒”比喻为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 明确了这些,我们就可以选择写作角度了。而我们写作的 角度可以有两个: • ①钥匙——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 以了解为基础,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 才能把事情做好; • ②铁棒——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说明做事不讲 究方法,一味蛮干。所以,做事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就会 事半功倍;一味蛮干,只会把事情办糟。
• 根植于波浪,才花开不败;突出个人,就 一闪而逝。----闪耀着哲理的光芒。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社会,才能永葆事业 的青春。 抓关键词句法
• 材料4:枭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 “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 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 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 结果: 枭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 • 以果溯因法 • 原因 :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参考立意: • 1.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 2.赢得社会赞同在于完善自我。 • 3.治标不如治本。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 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以上题目是所给材料所列的中心论点,其中没有全面理解 材料含义的两项是:( AD ) A、只有谦虚好学,多学理论理论知识,才能扩大视野, 不做井底之蛙。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以己之长,傲视他人。 C、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有用的知识。 D、要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成就事业。 E、实践出真知,理论工作者要虚心听取实践工作者的意 见,使自己获得获得真知灼见。 F、只有全面地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片面化、绝对化地 看问题就可能招致失败。 G、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那就成为空洞无用的教条。 H、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 独特见解。
• 材料中的关键句是蝴蝶、蜻蜓、蜘蛛的话语,而其中最关 键的句子则是“要怪只能怪自己”。由此我们可轻易地得 出寓意:决定一件事结局的固然有外因,但更主要的是内 因。 • 由材料向现实、由蝴蝶、蜻蜓到人。我们就可明确所 给话题范围应是“主、客观因素对一个人成败的影响”。 • 审题时可以将蝴蝶、蜻蜓视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 甚至是自己,而触上蛛网相应理解为事业的挫折、失败。 • 由此可立意为: • 1、出了差错,不要怨天尤人,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2、怨人不如怨己 ; • 3、决定成败的固然有外因,但更主要的是内因 。
定义: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讲述带有 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 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辞海“寓言”】“寓者,寄也;言者,话 也”。所以寓言就是“寄托的话”。作者 把自己要说的话寄托在一个虚构的小故事 里。
特点:哲理性、讽刺性、教育性(物 人)
切合题意
材料2: 动物园来了一位哲学教授,他向动物们传授
哲学。教授讲到:“任何事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 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 层做起。“有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 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教授瞄了青蛙一 眼,说:”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 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 “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也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 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