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生态学题型(附答案,红色为不确定部分)

园林生态学题型(附答案,红色为不确定部分)

题型名词解释:5*2填空:20*0.5选择:10*1(单项);5*2(多项)简答:5题,分值不等论述:1题,15分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监测植物、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的改变。

滞尘效应、植物叶片表面的特性和本身的湿润性决定了植物具有较强的滞尘能力。

在重力和风的作用下,粉尘可沉降在植物表面,通过其枝叶对粉尘的截留和吸附作用从而实现滞尘效应二、填空、选择、简答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

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维持碳氧平衡;(2)吸收有害气体;(3)滞尘作用;(4)减菌效应;(5)减噪效应;(6)园林植物增加负离子效应;(7)园林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

稀疏(疏透)结构。

透风(通风)结构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

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种群生态学:一、名词、填空、选择•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用。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态入侵:指由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

高斯假说:不存在他感作用的两种相似物种,因生长速度的快慢,一种使另一种趋于灭亡的竞争现象。

二、填空、选择、简答1、种群年龄结构的基本类型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答:a增长型种群: 幼年组个体数多,老年组个体数少,种群的死亡率小于出生率,种群迅速增长。

b稳定型种群: 种群出生率大约与死亡率相当,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幼年组个体数少,老年组个体数多,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种群数量趋向减少。

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解释一下最后产理恒值法则产生的原因?答:-3/2自疏法则和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形成原因:在高密度(或者说,植株间距小、彼此靠近)情况下,植株彼此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竞争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包括其中构件数少)3、指数形增长与逻辑斯谛形增长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资源有限还是无限4、举例说明何为互利共生,何为偏利共生?答:地衣,互利共生;附生现象是偏利共生。

5、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哪几种?答:均匀、随机、集群。

6、简答园林植物种群特征。

答:(1)园林植物种群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即种群增长受到环境容量的影响。

(2)当人为管理较为精细时,种群的波动较小;但当环境变化较大时,种群易受到伤害。

(3)种群平衡性较弱(4)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随机和聚集分布。

(5)种群调节以遗传调节为主。

群落生态学一、名词、填空、选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最小面积:就是说至少要求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指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

•层片:同种生活型植物构成。

•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波动: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

•原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次生裸地:是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

二、填空、选择、简答1、什么是群落,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一)具有一定的外貌;(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三)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四)形成群落环境;(五)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六)一定的动态特征;(七)一定的分布范围;(八)群落的边界特征;2、简答群落垂直分层的意义答: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减缓了竞争3、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主要特点:①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在这里,群落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②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本身特有的种,这是因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4、简答单元顶极论与多元顶极论的主要区别。

答:单元顶级论,(1)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2)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成气候顶级。

多元顶级论,1).气候外的因素也决定顶级的形成2).所有群落不一定趋于同一个顶级。

5、了解群落演替及其类型。

答:一、按照演替时间: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二、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三、按照演替基质的性质: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四、按照演替的方向: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生态系统生态学一、名词、填空、选择•食物网:生物之间的捕食和被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条链,而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即食物网。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生物量(biomass):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生物放大:某些物质当他们沿食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又不容易被排泄,而是浓集在有机体的组织中,这一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答: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态系统.2、举例说明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答:生物之间的捕食和被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条链,而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即食物网。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自行举例:如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兔子、羊、草之间关系。

3、假定某块土地上所产的农作物可供100人食用,如果人们吃掉地里的一半农作物,另一半用来养牛,然后吃牛肉,那么这块地可供养多少人(假设第二性生产效率为10%)。

答:55人。

4、简答碳循环途径答: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

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人类的开采燃烧过程。

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答:单向;随营养级逐级递减6、森林和农田哪一个对土壤消耗较大?为什么?答:农作物对土壤的消耗大。

原因是: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有其完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森林本身通过对养分的吸收、归还,能够有效地将养分保存在生态系统内部,而农作物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随着农作物的收割,大量养分被带走。

7、三向地带性。

水平包括纬度(热量)地带性、经度(水分)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热量、水分)。

我们国家从南到北,森林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8、热带雨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类型。

三、论述(自己穿插进一些联接语言,这些只是知识点。

)1、岛屿生态学说与自然保护区设计之间的关系。

答: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

MacArthur的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

岛屿是地理学上的术语,自然保护区是在自然生境“海洋”中人为划分出的生境岛屿。

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物种;面积小支持的种数也少。

保护区的边缘生境更适合于某些物种的生存。

若每一小保护区支持的都是相同的一些种,那么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种;多个小保护区有利于隔离传染病空间异质性丰富的区域,多个小保护区能保护更多的物种保护大型动物需较大面积的保护区在各个小保护区之间的“通道”或走廊,对于保护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它能减少被保护物种灭亡的风险,而且细长的保护区,有利于物种的迁入。

要考虑到景观多样性。

2、论述园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1)以生物化学循环为主;(2)人工投入养分较多;(3)养分元素流失量相对较少;(4)人为得控制养分的流失是降低养分成分的有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