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理宏观税负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许嘉程顾毅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1摘要:对合理宏观税负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合理的宏观税负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合理增长,而且对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针对国内外对我国合理宏观税负的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进行文献综述,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S法、马式法及刘式法2。
对三种方法的理论依据、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研究的结果进行了阐述,并对各种方法做出了相应评述,最终本文认为分析宏观税负既要考虑税收收入的增长,同时应该兼顾税收收入的转换形式即财政支出投资的最优化问题,这为未来研究我国合理宏观税负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宏观税负 S法马式法刘式法Empir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the Reasonable Tax Burden in ChinaAbstract: There is a goo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have a research on the Reasonable tax burden. Not only will it promote the rational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it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is paper giv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our main methods of reasonable tax burden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selects a more representative S method, Ma and Liu-style-type metho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ree methods, the use of econometric 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described. Finally, we make a comment on the three methods. The final analysis of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e should both take into account the growth of tax revenue and investment expenditure optimization problem, which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to reasonable tax burden research.Key Words: Tax Burden S Method, Ma and Liu-style-type Method1许嘉程,男(1988-至今),江苏常州人,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税收理论政策及研究。
顾毅,男(1985-至今),广西柳州,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税收理论政策及研究。
许嘉程、顾毅皆师从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刘桓教授。
2为全文的表述方便,以Scully为代表的研究合理宏观税负的方法简称为S法;以马拴友为代表的研究合理宏观税负的方法简称为马式法;以刘普照为代表的研究合理宏观税负的方法简称为刘式法。
一、引言从税制改革以来,税负问题一直以来便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税收痛苦指数”、“税收收入超速增长”问题不仅为普通百姓所津津乐道,更是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
在市场经济下,税收是否可以与GDP同步增长?税收收入究竟应当占GDP多大份额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增长?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在以往对合理宏观税负的研究中,对这问题往往出于直观的判断,缺乏定量的分析,不具有可信度。
因此本文将针对最新的合理宏观税负实证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述不同模型的理论依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同时对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述评,以期探索合理宏观税负的研究新方向。
由于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仍不完善,存在各种名目、各种类型的预算外收入,而正是这种体制导致了宏观税负口径的不一致。
一般来说根据政府所取得收入的口径不同,通常有大、中、小三种口径的宏观税负衡量指标。
大口径的宏观税收为所有财政收入占国内同期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为预算内财政收入占国内同期生产总值的比重;而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为预算内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占国内同期生产总值的比重。
而国内对宏观税负研究的学者多以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为主,本文所阐述的宏观税负也为小口径的宏观税负。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对国内外对合理宏观税负进行研究的实证主流研究方法进行阐述,主要包括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所用计量经济模型和方法、模型结果等方面。
第三部分对这些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深入评述,同时提出我国合理宏观税负实证研究的方向。
二、我国合理宏观税负的测算方法国内外学者对我们合理宏观税负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三种基本方法,分别是斯卡利(Scully,2008)根据税收增长最大化原理,运用逻辑成长曲线模型所求得的合理宏观税负;马拴友(2001)根据税收收入最大与国民产出最大不相容原理及税收收入最大化理论,运用线性回归的方式求得的最优宏观税负;刘普照(2006)根据投资增长最大化原理以及巴罗模型和加速数原理,运用线性回归的方式求得的最优宏观税负。
三种方式运用不同原理,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我国最优的宏观税负水平(如表1所示)。
下文将对这三种方法分别进行详细介绍。
为了下文的表述方便,我们将这三种方式分别简称为S法,马式法及刘式法。
表1 我国合理宏观税负测算的主要方式及测算结果(一)、S 法1.理论依据。
Scuall 认为中国的实际税收收入与宏观税负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拉弗曲线,实际税收收入随着税负的增长税收收入呈现S 型的增长趋势,即税收收入先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到达一个临界点后税收收入逐渐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其增长过程类似于逻辑成长曲线所描绘的曲线(如图1所示)。
在拐点A 之前,y 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在拐点A 之后,y 的增长速度逐渐减慢。
Scually 通过描绘1994-2008年中国的实际税收收入(名义税收收入/CPI )与宏观税负之间的散点图验证了其猜想。
因此Scually 通过构建Logistic 模型得出逻辑成长曲线的函数表达式,对自变量求二阶导数求出拐点A ,此时的A 点便是税收收入增长最快的点。
而税收收入增长的来源主要来自于经济的增长,因此Scually 认为税收收入增长最快时也是经济经济增长最佳时,此时对应的宏观税负(拐点所对应的税负水平)理应是最优宏观税负水平。
2.计量经济学方法。
Scually 运用逻辑成长曲线(Logistic )模型构建如下非线性方程:=1+ax b KY e +,其中自变量X 为宏观税负水平,因变量Y 为实际税收收入。
通过计量经济学软件同时借鉴“三和值”法对此非线性方程进行求解,最终得出最优Logistic 模型拟合的方程。
对最优Logistic 模型拟合的方程求二阶导数,求出最优的宏观税负水平为21.2%,此时实际税收收入增长最快。
(二)、马式法1.理论依据。
根据王书瑶(1995)的研究表明财政支出最大与国民产出最大不相容3,因此为了使一国的总产出达到最大或者保持最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该国政府所运用的财政数量就一定不能很大当然也不能太小。
就是说必须选择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兼顾税收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的增长4。
因此马拴友认为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某种非线性关系,其运用对数形式的经济和财政变量建立如下回归方程:1234567i g C a t a cy a D F a G a TR a TAX a D IF v =++++++++。
其中G 为GDP的自然对数,C 为常数项,t 为时间因素,反应技术的进步。
cy 为经济周期指数,反应经济周期对经济的影响。
DF 为国防支出所占比重GDP 的比重。
G 为不包括国防支出的财政部分的自然对数。
TR 为转移支付的自然对数。
TAX 和DIF 分别为税收收入和财政赤字的自然对数,分别代表了财政收入的两种形式,储蓄和投资最终取决于他们,因此将他们放入模型中有其必然性。
3王书瑶(1995)认为一国的总产出与一国政府财政运用的数量都与税率有关,作为税率的函数,在一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最大时该国的总产出一定不是最大,而在一国的总产出为最大时,该国的财政支出也一定不是最大。
4 王书瑶.财政支出最大与国民产出最大不相容原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10):3-9.根据模型及税收弹性的定义我们可知求出的5a 即为GDP 关于税收收入的弹性。
而根据Niskanen(1997)的税收收入最大化理论,可知在税收收入最大时其税率11r b *=+,b 为GDP 关于税收收入的弹性,因此此时最优的宏观税负水平为511r a *=+。
根据财政收入最大与国民产出最大不相容原理及税收收入最大化理论能够成功求出最优的税负水平。
2.计量经济学方法。
马式法对1234567i g C a t a cy a D F a G a TR a TAX a D IF v =++++++++此线性回归模型各变量进行ADF 检验及进行E-G 协整检验,通过差分法使得各经济变量呈现协整关系。
并且对模型存在的序列相关性问题进行了相应的修正,最终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出5b a =为2.69,即最优的宏观税负为27.05%。
(三)、刘式法1.理论依据。
经典理论表明,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负增长,因此宏观税负不宜过高,否则将对经济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
但如果考虑到以税收收入安排的财政支出,对投资和经济增长具有某种正的作用,那么存在一个使得经济或经济增长最大化的最优税负。
根据巴罗模型(Barro,1990)的结论可知税收与投资和经济增长是一种非线性、非单调性关系,是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凹函数。
因此构建的最基本的凹投资函数如下:12ln I βγβγε=++。
I 为投资占GDP 的比重,γ为宏观税负。
根据投资的加速数原理,我们还知道投资受到收入增长的正反馈效应,从而可以得出最终的税收和投资之间的经验模型如下:01234l n l n ()l n I y P t ββγβγβββε=+++∆+++,y ∆为人均GDP 的增长额,P 为总产出的价格指数,t 为时间趋势项,代表了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