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八章力一、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
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二、力的描述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三要素;
(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 知道力的单位;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教学反馈】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
本节可通过观看力的作用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
其中部分内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
课堂严谨而又不失活跃,学生掌握内容深刻而又牢固。
三、弹力力的描述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1~2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四、重力
授课时间:2课时
【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50g钩码4个、铁架台一个、带有细线的小球、水平仪、一把直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能用公式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1. 根据重垂线的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平仪,检查家中的家具是否放置水平。
2. 制作不倒的“小丑”。
3 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你能想到的情况,越多越好。
【课后练习】
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教学反馈】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
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比值法处理数据,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
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活动的乐趣和科学方
法的重要。
五、摩擦力
【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或钩码)、木板、毛巾、棉布、装米的杯子、筷子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2) 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3)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 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3)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探究日常生活相关现象中的物理规律的习惯,具有把物理知识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反馈】
摩擦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直观的感性认识出发,认识摩擦现象。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经历和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2) 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探究方法;
(3) 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4) 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
【教学过程】
【板书】
第一节合力与分力
一、力与分力:
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果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
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提出问题:(2)制定方案:(3)分析论证: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的绝对值,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二、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
【仪器材料】书本、铅笔、毛巾、木板、光滑玻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
(3) 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