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次盗窃的认定

多次盗窃的认定

多次盗窃的认定
(理论探讨作者:魏振国律师)
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九条将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修改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而盗窃罪修改前的规定是:“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不难看出刑法修正案(八)对盗窃行为的入罪范围扩大了,即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不管是否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只要实施上述行为,均构成盗窃罪。

根据最新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二年内盗窃三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

非法进入供他人家庭生活,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盗窃的,应当认定为“入户盗窃”。

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盗窃,或者为了实施违法犯罪携带其他足以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器械盗窃的,应当认定为“携带凶器盗窃”。

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应当认定为“扒窃”。

一、“多次盗窃”的涵义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对《刑法》中的多人、多次的解释,“多”都表述为“三”以上,而“次”就是表示量数,因此,对“多次盗窃”应当理解为实施三次以上的盗窃行为。

二、“多次盗窃”的认定
1、必须是在两年内实施三次以上的盗窃行为。

在刑法理论上,多次实施盗窃行为属连续犯,应以盗窃罪一罪累计其犯罪数额,若达到数额较大的定罪标准,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多次盗窃”也属于连续犯,在盗窃数额认定方面当然一致,但并不以盗窃数额达到数额较大为唯一定罪标准。

换言之,如果行为人在两
年内实施了三次以上的盗窃行为,虽然盗窃数额未达数额较大的定罪标准,也应当作盗窃罪处理。

因为立法者将“多次盗窃”入罪,正是出于打击“多次盗窃”行为人盗窃习性这一人身危险性的需要。

因此,如果行为人在两年内实施的盗窃行为未达三次,应从司法上认定其还没有形成盗窃习性,其人身危险性还不足以刑罚予以打击。

但是如果其累计盗窃数额达到数额较大的定罪标准,应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2、“多次盗窃”构罪不需要达到数额较大的定罪标准。

盗窃罪作为结果犯,以数额较大为认定其是否成立犯罪的标准。

在刑法的立法沿革中,一直是将数额较大作为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因而也称盗窃罪为数额犯。

但是实践中存在例外情况,《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前条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一)曾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的;(二)一年内曾因盗窃受过行政处罚的;(三)组织、控制未成年人盗窃的;(四)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期间,在事件发生地盗窃的;(五)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六)在医院盗窃病人或者其亲友财物的;(七)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八)因盗窃造成严重后果的。

数额虽然是情节认定的一个因素,但数额并不等同于情节。

情节除包括数额以外,还包括犯罪的主观动机、客观表现及其后果、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等其他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因素。

由于情节犯的情节属于定罪情节,情节的具备即表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达到成立犯罪所需要的程度,因而以行为次数作为定罪依据的“多次盗窃”标准与数额较大同属盗窃罪的构罪标准,两者是并列的选择关系,具有等价性,并无位阶差别。

数额是否较大并不影响“多次盗窃”是否成立盗窃罪,而只是“多次盗窃”的酌定量刑标准。

3、正确认定“次”。

对于行为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实施的三个盗窃行为,认定其构成“多次盗窃”并无争议。

但是对于在连续时间内对同一停车棚的三辆自行车或者同一楼道的三个住户实施盗窃的,是认定为一次盗窃还是“多次盗窃”,理论和实践中向来存有争议。

有论者认为上述情况中行为人系基于一个概括的犯意,而完整地实施了一系列连贯的盗窃动作,只能认定为一罪。

这种观点只注重了时间的连续性、行为的重复性,而忽视了犯罪对象及所在空间的独
立性。

在一个公共的停车棚里,每个车主只对自己的自行车拥有所有权,财物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空间的相对独立性,车主的控制权仅仅局限在相对狭小的停放空间即停车位,而不能延伸到该车停车位以外的空间。

所以,在公共场所盗窃自行车的,只要发生了一定位移就属于既遂,并不因为还在公共场所而认为是未遂。

相同地,同一楼道的不同住户,有着绝对的私密性与独立性,甲家不会且不能等同于乙家或者丙家。

所以,该观点不符合一次犯罪行为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同一性的要求。

笔者认为,应当以时间是否相同或者连续、空间是否相对同一、对象是否同一这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作为判断标准,对于在相同的时空范围内,针对同一对象实施的一次盗窃,就是一次盗窃行为;在同一连续的时间,三次进入同一楼道的三户住户家中进行盗窃,尽管行为人是基于同一的犯意,但由于是针对不同的居民家中实施的,在空间上和对象上并非同一,应认定为三次盗窃,而不是一次盗窃;同理,对同一停车棚等公共场所连续盗窃三辆自行车的,也应当认定为三次盗窃。

三、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1、行为人在两年内实施三次以上盗窃行为,全部或者部分行为属于“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是否可以认定为“多次盗窃”?虽然《刑法》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单独入罪,且无次数的限制。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多次盗窃”中的盗窃行为,涵盖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行为。

在条文的排列上,“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是平行的排列,并且《刑法》条文对“多次盗窃”的盗窃行为并没有进行限制性地规定。

换言之,“多次盗窃”与“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不仅不互相排斥,而且还可以互相包容存在。

因此,行为人在两年内实施三次以上的盗窃行为,若全部或者部分行为系“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既属于“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也属于“多次盗窃”,依法都构成盗窃犯罪,应累计认定其犯罪行为次数和数额,并酌情予以从重处罚。

实践中,应避免人为地将“多次盗窃”与“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割裂的认识与做法,以致放纵部分盗窃犯罪。

2.“多次盗窃”包含已被行政处罚的盗窃行为。

现实中,有的惯偷在受到多次行政处罚后,不思悔改,仍然进行盗窃活动,但是每每被抓都因为盗窃数额达
不到定罪标准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是否对该些已被行政处罚过的盗窃行为不能再进行刑法评价?有论者提出认定“多次盗窃”,应当将受过行政处罚的盗窃行为也计算在内。

行为人是否是常习犯,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某种犯罪习性,具体标准如下:一是看其是否长期从事某种违法犯罪行为,二是看其在受到行政处罚后,是否悔改,不再从事某种违法犯罪行为。

若行为人屡教不改,则反映出此人的某种犯罪习性已经形成并根深蒂固,再使用行政处罚手段,已不能消除其人身危险性,因而完全有必要以刑罚手段进行惩处。

部分《刑法》条文和有关司法解释也表明了这一立场。

所以,对于行为人因盗窃二次被行政处罚后再盗窃,且三次盗窃均发生在两年以内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并追究其刑事责任。

3、盗窃未遂不影响“多次盗窃”的认定。

“多次盗窃”并非以每一次盗窃行为均既遂为成立标准,由于“多次盗窃”的立法原意是遏制和消除有盗窃习性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从而达到维护公私财产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因而盗窃未遂行为足以表明行为人的盗窃习性,表明其不仅产生了盗窃犯意,而且付诸实践,其主观恶性程度与盗窃既遂行为并无质的差别。

因此,“多次盗窃”是以在两年时间范围内实施的盗窃行为次数为依据,而不是以获得财物的数额大小作为标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三次行为中一次或者二次盗窃未遂不影响“多次盗窃”的认定,也不适用未遂的规定。

司法实践中,许多被当场抓获的盗窃行为都处于未遂阶段,若将这些盗窃未遂行为一律不计入“多次盗窃”次数,无疑是在放纵犯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