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实验3.7 差动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理解差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电路特点和抑制零漂的方法。
(2)掌握差动放大器的零点调整及静态工作点的测试方法。
(3)掌握差动放大器的差模放大倍数、共模放大倍数和共模抑制比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交流毫伏表、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实验电路板。
三、实验原理差动放大器实验电路如图3.7.1所示,其中晶体管T 1、T 2称为差分对管,与电阻RC1、R C2及电位器R W 共同组成差动放大的基本电路。
其中R C1=R C2,R W 为调零电位器,若电路完全对称,静态时R W 应处为中点位置,若电路不对称,调节R W ,使U o 两端静态时的电位相等(U o = 0)。
晶体管T 3、D 1与电阻R e3和R 2组成恒流源电路,可以为差动放大器提供恒定电流I 0。
两个R 1为均衡电阻,给差动放大器提供对称的差模输入信号。
由于电路参数完全对称,当外界温度变化,或电源电压波动时,对电路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因此差动放大器能有效的抑制零点漂移。
1、差动放大器的输入输出方式,如图3.7.1所示电路。
根据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不同方式有四种连接方式。
(1)双端输入—双端输出:输入信号U i 加在U i1、U i2两端:U i =U i1-U i2;输出U o 取自U o1、U o2两端:U o =U o1-U o2。
(2)双端输入—单端输出:输入信号U i 加在U i1、U i2两端:U i =U i1-U i2;输出U o图3.7.1 差动放大器实验电路109取自U o1或U o2到地的信号:U o =U o1或U o =U o2。
(3)单端输入—双端输出:输入信号加在U i1上,U i2接地(或U i1接地而信号加在U i2上);输出U o 取自U o1、U o2两端:U o =U o1-U o2。
(4)单端输入—单端输出:输入信号加在U i1上,U i2接地(或U i1接地而信号加在U i2上);输出U o 取自U o1或U o2到地的信号:U o =U o1或U o =U o2。
连接方式不同,电路的性能参数有所不同。
2、静态工作点的计算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静态时(U i = 0),由恒流源电路得 e3BED 0R U U I -=(3-7-1)其中U D 为稳压管D 1的稳压值,U BE 为发射结压降。
差动放大器中的T 1、T 2参数对称,则I C1 = I C2 = I 0 /2 (3-7-2)2C10CC C1C1CC C2C1R I U R I U U U --=== (3-7-3) 由(3-7-3)式可知,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的工作点,主要由恒流源I 0决定。
3、差动放大器的主要指标计算 (1)差模放大倍数A ud由分析可知,差动放大器在单端输入或双端输入方式不同时,它们的差模电压增益相同。
但是对双端输出和单端输出方式的不同,差模电压增益不同。
在此仅分析双端输入情形,单端输入情形可自行分析。
差动放大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输入两个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差模信号U id1、U id2(U id1=-U id2),差动放大器的差模输入信号U id = U id1-U id2。
双端输入—双端输出时,差动放大器的差模电压增益为(3-7-4)式中 L L C ||2R R R '=。
A u1为单管电压增益。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时,差模电压增益为:od1od1Lud1u1W id id1b be 1222((1))2U U R A A U U R r ββ'≈===+++ (3-7-5) 式中L C L ||R R R '=。
(2)共模放大倍数A uC差动放大器的两个输入端同时加上两个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共模信号,即od od1od2Lud u1Wid id1id2b be (1)2U U U R A A R U U U R r ββ'-====-+++110U ic =U i1=U i2。
单端输出时的共模电压增益oC1oC2L LuC1uC2W iC iCe b be e2(1)(1)2U U R R A A R U U R R r R βββ''====≈''+++++ (3-7-6) 式中eR '为恒流源的交流等效电阻。
即 3E3e ce3be3E3B(1)R R r r R R β'=+++ (3-7-7))mA ()mV (26)+1(+Ω300=3E 3be I βr (3-7-8) 12B ||=D r R R (3-7-9) 其中r D1为稳压管D 1的动态电阻。
由于r be3(T3的集电极输出电阻)一般为几百千欧,所以e L R R ''>>,故共模电压增益A uC < 1,在单端输出时,共模信号得到了抑制。
双端输出时,在电路完全对称情况下,则输出电压U oC1=U oC2,共模增益为 0==iCoC2oC1uC U U U A - (3-7-10)式(3-7-10)说明,双端输出时,对零点漂移,电源波动等干扰信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
如果电路的对称性很好,恒流源恒定不变,则U o1与U o2的值近似为零,示波器观测U o1与U o2的波形近似于一条水平直线。
共模放大倍数近似为零,则共模抑制比K CMR 为无穷大。
如果电路的对称性不好,或恒流源不恒定,则U o1、U o2为一对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正弦波(示波器幅度调节到最低档),用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可观察到U o1、U o2分别为正弦波,实际上对管参数不一致,受信号频率与对管内部容性的影响,大小和相位可能有出入,但不影响正弦波的出现。
(3)共模抑制比K CMR差动放大电器性能的优劣常用共模抑制比K CMR 来衡量,即:(3-7-11)单端输出时,共模抑制比为:ud1L CMRWuC b be++(1+)2A R K A R r ββ'== (3-7-12) 双端输出时,共模抑制比为:udCMR uCA K A ==∞ (3-7-13) dBlg 20 uC ud CMR uC ud CMR A AK A A K ==或111四、实验内容如图3.7.1所示连接实验电路,将F 点与C 点相连接。
注意正、负电源的接法。
1、调整静态工作点(操作性实验)接上正、负电源,不加输入信号,将输入端U i1、U i2两点接地,再用万用表直流档分别测量差分对管T 1、T 2的集电极对地的电压U C1、U C2。
如果测量结果U C1≠U C2,调整电位器R W 使U C1=U C2,或者使它们非常接近。
若调节R W 始终都无法满足U C1=U C2 且相差比较大时,可适当调整电路的参数如R C1或R C2,使R C1与R C2不相等以满足电路对称(比如在R C1上并接一个电阻,这样减小R C1使电路对称)。
再调节R W 满足U C1=U C2。
然后分别测量U C1、U C2、U B1、U B2、U E1、U E2的电压,根据测量数据计算I C1和I C2,记入表3-7-1中左边实际测量值栏内,与右边的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表3-7-1 静态工作点测量数据记录 I 0 = mA (电压单位 /V ;电流单位 /mA )2、单端输入电路的测量(验证性实验)将U i2端接地,从U i1端输入f =1 kHz 、U id =50 mV p-p 正弦波信号。
(1)单端输出双踪示波器两个探头,分别测量单端差模输出电压U od1(U o1)、U od2(U o2)的波形,观察它们的相位关系。
记录U od1和U od2的波形与幅度(峰峰值),以U id 的相位为参考,表示出它们之间的相位关系。
计算单端输出的差模放大倍数A ud (单),记入表3-7-2。
表3-7-2 差动放大器测量数据记录(单端输入情形)(2)双端输出测量双端输出差模电压U od (=Uod1-U od2)的波形,方法是在前面测量U od1和U od2的基础上,调节“VOLTS/DIV ”垂直灵敏度及其微调档使CH 1、CH 2两通道完全相同,在“MODE ”垂直显示方式中选择“ADD ”叠加方式,按下“CH 2u idtu od1tu od2 tu odtINV”CH2反相按键,即可得到差分波形U o d。
记录U od的波形与幅度(峰峰值),计算差模双端输出的放大倍数A ud(双),记入表3-7-2。
(3)用固定电阻R e=10 kΩ代替恒流源电路,即将F点与D点相连接,组成典型的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静态(U i = 0)时调节R W,使U o = 0。
再重复上述实验步骤(1)、(2),记入表3-7-2,并与恒流源电路相比较后说明。
3、双端输入情形测量(验证性实验)(1)共模信号输入将输入端U i1、U i2两点连接在一起,从U i1端输入f =1 kHz、有效值为1V的正弦信号U iC为共模信号,双踪示波器观察单端共模输出U oC1(U o1)和U oC2(U o2)波形,注意观察它们的相位关系。
用毫伏表分别测量T1、T2两管集电极对地的共模输出电压U oC1和U oC2(注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相位关系),则双端输出的共模电压为U oC = U oC1-U oC2。
自拟表格记录测量数据并计算出单端输出的共模放大倍数A uC(单)(A uC1或A uC2)、双端输出的共模放大倍数A uC(双)。
(2)差模信号输入U i1、U i2端分别与A、B点连接,将两路差模信号U i1、U i2(预习准备好)分别输入U i1、U i2端。
与共模输入情形时类似,测量差模输入时单端输出和双端输出的放大倍数A ud(单)、A ud(双)和共模抑制比K CMR(单)、K CMR(双)。
自拟表格记录测量与计算数据。
4、差动放大器的差模传输特性测试(验证性实验)差动放大器的F点与C点相连接。
把信号发生器输出f =100 Hz、U id =50 mV p-p的正弦波信号输入到差动放大器的U i1端,U i2端接地;同时将此输入信号送至示波器的“TRIG IN”外触发信号输入端。
示波器的“SOURCE”触发源选择置“EXT”外触发位置;“TIME/DIV”水平扫描速度开关置“X-Y”位置。
差动放大器的两输出端U o1和U o2分别接至示波器的CH1、CH2输入端。
示波器的“MODE”垂直方式开关置“DUAL”两通道同时显示位置,并且CH1、CH2的垂直灵敏度应相同。
逐渐增大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信号幅度,即可在示波器显示屏上显示出差动放大器的差模传输特性曲线,调整R W,使曲线对称。
五、预习要求1、复习差动放大器的组成、静态工作点和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