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

浅谈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小学生“爱学”数学,“学会”数学,“会学”数学,就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这里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把本班的学生照片和学生本人进行比较。

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
等,将数学与生活处处联系。

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

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

这样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

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

”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

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

”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

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同时学会数学。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需受教育者主动完成。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爱学”数学,“学会”数学,而且要“会学”数学。

通过对学习过程、学习目标、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夏县尉郭中心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