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介绍 PPT课件
豫剧
CONTENTS 目录
• 豫剧简介
• 豫剧的角色行当
• 豫剧的起源
• 豫剧名旦六大家
• 豫剧的流行区域 • 豫剧著名剧作家
• 豫剧的流派
• 豫剧剧目
• 豫剧的音乐结构
• 豫剧的乐器与曲牌
豫剧
豫剧简介
•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
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 “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 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河南梆子戏。
• 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 官、毛边、鲍老催等。
• 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 气氛的锣鼓点。常用的有各种 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 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 等。
• 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 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 到脱靴、拐头钉等。
豫剧的乐器与曲牌
武武场场乐乐器器
豫剧的角色行当 豫剧
板式慢板二
豫剧的音乐结构
• 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 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 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它的主要 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无论是唱腔的起 落,还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转折,大多出现在眼位上。 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 上下句结构中,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过门。 其前奏过门与[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识起板簧头不同。流 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类重点附属性板式主 要有流水连板和两锣赞子等。
板式二八一板
豫剧的音乐结构
• 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般 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慢 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 板和散板两种。整板起的称为"头句腔",散板起的是将第 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从第二句(下句)进入 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结构是将一句唱腔分为两 个分句,中间有个小过门;全句唱腔之后,随句尾落音有 一个"八梆"跟腔过门(也可以减少为四梆或完全省略)。
豫剧的角色行当
• 由“生旦净丑”组成。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 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
• “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马上红脸)、 小生;
• “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 帅旦;
• “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丑)。
外角八色特角点
豫剧的角色行当
• 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 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 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等路数。
• 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 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
• 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 动,走路摔汗巾”。
豫剧的流派
南 阳 关 剧 照
豫东调
沙河调
• 风格:活泼婉转,激昂嘹 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 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 壮烈的气氛。
• 代表人物:梁振起、刘发 印、唐喜成、安金凤。
• 代表剧目:《雷音寺》 《斩郑子明》
豫剧的流派
雷音寺剧照
沙河调
现代调
• 风格:通俗易懂、类似 民族音乐,欢畅明快
• 代表人物:杨兰春 • 代表剧目:《朝阳沟》
• 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 再整衣裳角”。
• 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
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
“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
表表演演要要诀诀
豫剧著名人物 豫剧
• 常香玉(1922.09.15 2004.06.01),“常派” 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 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 情带声,雅俗共赏,表演 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 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 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 细致入微,一人一貌,开 创了豫剧旦角真假声结合 唱法作"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 唱腔,属于散板类。此外,还有滚白、栽板、叫板等。又 有"哭韵"、"行韵"、"绝韵"三种格式。"哭韵"表现悲痛、哀 怨的情感;"行韵"多用于吐诉叙述,"绝韵"适用于表现果断、 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飞板的唱段都较短,四、六、八句即 转入其他板式。
豫剧
豫剧的起源与流行 豫剧
豫剧的起源原来有三种说法
豫剧的起源
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 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
豫剧
豫剧的起源
二说:由 宋代观看演出的场所--勾栏北曲 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
豫剧
豫剧的起源
三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 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 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豫戏班剧组织
豫剧的角色行当
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 重要地位。 • 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严,大红脸专演关羽;二 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等类角色,主要是武功戏。 • 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 出色。 • 大净主要以唱工取胜。 • 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吊水 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 等不少绝招。
豫剧名旦六大家
名马旦金凤四
豫剧名旦六大家
• 她演的穆桂英溶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 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 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 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名马旦金凤四
• 阎立品(1920 -1996), 她的表演体现七分神韵, 三分造型,重神传神,运 神展姿,造姿展美的艺术 风格。在行腔上追求以情 带声、字正腔圆,常常为 扩展音域,求一新声,苦 咏千百遍。
• 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 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
•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 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
文文场场曲曲牌牌
• 豫剧乐队的武场乐器主要有板 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 和梆子等。
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
豫剧名旦六大家
名常旦香玉一
豫剧名旦六大家
•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 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名常旦香玉一
• 陈素真(1918.4.30 1994.3.29),原名王若瑜, 16岁就被誉为 “河南梅兰 芳”、17岁又被誉为“豫 剧皇后”、22岁在西安又 荣获“梆子大王”的美誉。 开创了豫剧舞蹈化、、形 式美之先河,唱腔古朴典 雅,表演细腻传神,被专 家称为“豫剧舞台上的一 尊美神”。
板式飞板四
•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 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 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 (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 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 (拨弹乐器)。50年代以 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 添了二胡、琵琶、竹笛、 笙、闷子、大提琴等。有 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 亦有增加电子琴,小提琴、 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 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 队。
豫剧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 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 外,湖北、安徽、江苏、 山东、河北、北京、山西、 陕西、四川、甘肃、青海、 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 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 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豫剧的流行区域
豫剧
豫剧流派 豫剧
豫剧的流派
• 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 • 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 • 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 ; • 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又叫“本地梆”; • 建国后, 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改革,形成了“现代调”
豫剧名旦六大家
名桑旦振君六
• 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 郁。河南遂平人。中国豫剧作 家。被后人称作“现代豫剧之 父”。192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 学生时代经常出入戏院和票房, 与艺人交往,并粉墨登场。 1934年创办豫声剧院,自任团 长、编剧和导演,改革豫剧的 表演、音乐、服装及化妆。 1935年开始编写剧本,在20余 年中创作、改编剧本58 部,他 的剧作思想内容健康、进步,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豫剧的乐器与曲牌
文文场场乐乐器器
豫剧的乐器与曲牌
• 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 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
•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 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 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 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豫剧名旦六大家
名阎旦立品五
豫剧名旦六大家
• 代表名剧有《秦雪梅》、《蝴蝶杯》、《玉虎坠》、《碧 玉簪》、《盘夫索夫》、《西厢记》等等。
名阎旦立品五
• 桑振君(1929-2004),自幼 学习河南坠子,后改学豫 剧。 桑振君不仅继承了豫 剧不同地域派别的演唱传 统,而且擅长从各种表演 流派以及多种姊妹艺术中 吸取精华,而后融会贯通, 最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 “桑派”演唱艺术。尤以 “口伶齿俐、韵乖字巧” 出名。
豫剧著名剧作家
剧樊作粹家庭一
豫剧著名剧作家
• 他的剧作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手法新颖。代表作有《叶 含嫣》、《涤耻血》、《红珠女》等。他还是一位勤奋的 戏曲导演,一生排戏60多部,以细致、深刻见长。
剧樊作粹家庭一
• 杨兰春,男,豫剧编剧、 导演。直隶(今河北)武 安人。1952年到中央戏剧 学院歌剧系学习。1953年 毕业。在学习期间,和田 川、胡沙等合作改编的 《小二黑结婚》,成为中 国歌剧舞剧院的保留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