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2、宋明理学的特点:其一,思辨化的儒学。
A.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有许多研究。
B.儒学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严重不足。
C.理学家:1借鉴佛教、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
2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
其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A.是对汉唐儒学的反动回复圣人之道。
B.a与董氏儒学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而在伦理道德上。
b与先秦元典儒学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其三,宋明理学是融合佛老的儒学。
A.借鉴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观和本体论,构建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
B.借鉴佛老传法的法统,创立儒家的传道体系,即儒家的“道统”。
C.吸收佛老的禁欲主义,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3、理学的分期与代表人物北宋:形成“北宋五子”:周敦颐(濂学)、张载(关学)、程颢、程颐(洛学)、邵雍(象数学派)。
周敦颐,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南宋:发展,朱学—统治地位朱熹(闽学)陆九渊(心学)明朝:王学的崛起王守仁(心学)“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明末清初:总结、衰落王夫之(集大成者)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4、宋明理学的基本派别张载:气学——气程朱:理学(道学)——天理陆王:心学——本心、良知5、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哲学而不是宗教。
这就是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6、中国哲学特点:辩证思维传统:a物生有两与一分为二b和合与中庸c整体与有序d变化发展浓郁的社会情结:a论道经邦,燮理阴阳b人伦道德本位,内圣与外王c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忧患意识独特的哲学基本问题:天人关系问题a天人合一b天人相分7、中国哲学的分期: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明清实学8、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兴起和奠定其基本格局的时期。
先秦哲学是指从中国哲学的萌芽阶段开始,直至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的哲学思维。
它大致以春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历史阶段。
前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后一阶段就是通称为春秋战国的时期,这一时期迎来了中国哲学和民族精神文化的真正觉醒。
所以从狭义来说,先秦哲学也特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
9、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礼崩乐坏的时代。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共有189家。
后代史家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
最著名的是司马谈和刘歆。
10、司马谈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11、刘歆把诸子百家分为十类,在六家的基础上加上四家:即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刘歆的贡献在于:他是从政治和社会环境去探求各家的由来,系统地追溯了各家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12、《周易》的构成:《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更是一部开启智慧法门的奇书。
通行本《周易》包含《经》与《传》两个部分,其中《易传》是以儒家为主体的学者在对《易经》的不断研究和解释中形成的,大体上成书于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
13、《易传》的构成:《易传》共包括十篇,称作“十翼”。
“翼”是翅膀,作动词即以翅膀遮蔽、保护,引申为辅佐。
《易传》通过对《易经》思想的“辅佐”,构造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
《十翼》具体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
14、秦汉以后,以孔子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老子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成为了中国哲学的两大主流和基本的价值导向。
15、春秋末期由孔子所创建的儒家学派,其思想主旨可以概括为“爱人”与“知天”。
先秦儒家哲学是先秦时期的显学之一,它的主要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16、“命”与“仁”便是孔子世界观的核心。
17、仁学: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坏乐崩”,“邪说暴行”原来的等级名分遭到破坏。
孔子认为要制止上述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仁的基本含义:一是“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
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
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二是“仁者爱人”:首先,仁爱在孔子具有一般的人类之爱的意义。
其次,仁爱在孔子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积极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消极方面再次,仁爱具有等级差别性。
18、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认为要制止上述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
“周礼”的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
他对周礼有一定的“损益”。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
由此构成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的思想最具有特色的地方。
19、天人关系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论天人关系是在殷周以来的天命观的基础之上加以因革损益的结果。
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天人观的矛盾:尊天一重人事一命定。
20、孔子的天人理论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型的天人观。
首先,他肯定天是至高无上的价值理想,天在孔子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意义。
其次,孔子是尊天的,但也强调人事。
其三,他提出了“命”。
其四,天命在孔子又是可认识的。
在天与命中,孔子更强调“命”。
21、孔子三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
22、孟子的“仁政”学说:⑴民本思想——①民贵君轻君—可换而民不可换②民意取代天意而决定君主的选择③“诛一夫”非为“弑君”⑵“施仁政于民”①“仁政”的物质条件——“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②“仁政”的政治条件——“贵德而尊士”③仁政的精神条件——忠恕之道23、性善论:①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4、天人合一:从“尽心、知性、知天”到“天人合一”:人心与“天心”是相通的,人道与天道是合二为一的,要懂得“天道”,不必向外去求,只需向内用功夫即可。
“尽心”,就能“知性”就能“知天”。
25、老子辩证法与《周易》辩证法的区别;<周易>中关于太极生成论,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生生不息。
而老子强调贵柔受静,被动缺乏进取。
26、孔子仁爱与墨子简爱的区别:27、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异同化性起伪:28、“道家”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29、反者道之动:老子的辩证法思想①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
②对立的一面,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对立的另一面的特点③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30、小国寡民;31: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在庄子看来,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标准是无法衡量的。
32、荀子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
他解“百家”之“蔽”,又兼取各家之所长,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将主要关注于社会人事和自性修养的儒家学说扩展到不同的领域。
他是先秦百家争鸣中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33、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起构成为先秦、也是整个古代人性学说的两大基本理论支柱。
34、化性起伪:35、明分使群:36、墨家和儒家同称为当时的“显学”。
37、儒墨之间的对立,最突出地表现在仁爱与兼爱、重义轻利与兴利除害等基本观点上。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中心。
38、“兼爱”与“仁爱”比较:A其一,墨子的仁义注重效果,以利人为具体内容;而孔子的仁义注重动机,要求恢复周礼。
B其二,孔子的仁爱具有等级差别性,主张爱人有亲疏厚薄之别;而墨子的兼爱则是一种博爱,主张爱人应该“远施周遍”,不应有亲疏厚薄之别。
C其三,孔子的仁爱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墨子虽然从来不认为上下贵贱的等级可以取消,但却肯定其关系应当是相互的D其四,墨子讲爱讲仁却反对礼,儒家却认为礼是仁的具体内容。
39、以物观物和以道观物:40、有待;41、有己:42、法家的特征:43、法家前期代表:李悝吴起商鞅中期:申不害慎到后期:韓非李斯44、李悝著《法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成文法典。
45、商鞅:思想以重农、重战、重法、重君权46、申不害力主以君言正天下,重君术、刑名、法令慎到先当是道家,后来则钻研法家,逐步形成自己的法家思想。
重势47、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总结先秦法家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提出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统一的法制理论体系,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法:在韩非子看来就是编纂于图籍,设立于官府、并且在民间公布的成文法;法是人们一切言行的最高准则。
术:“术”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即“君人南面之术”。
申不害重术势:“势”就是国君的威势、权势。
“势”是推行法治的基本保障慎到重“势”“抱法”、“处势”、“行术”三者结合48、韩非的天道观与人性论:韩非的法家思想及实践,建立在他的天道观与人性论的基础之上。
他的“天道观”和“人性论”是对老子和荀子思想的继承。
⑴“道理相应”的自然观:①“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A.“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万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
B韩非第一次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理”。
“理”是构成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而“道”是使万物所以成为那个样子的一般规律。
道是万物之理的总规律。
“道”寓于“理”之中,并通过“理”来表现自己。
借助于对道的把握,可以把握万物之理。
(2)“缘道理以从事,无不能成”49、“名家”是战国时期以辩论名实关系问题为中心的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等。
惠施与“合同异”之论公孙龙的“白马”论与“离坚白”论50、公孙龙作《白马论》,有三点:其一,白马是白和马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