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T疑难病例讨论》PPT课件

《CT疑难病例讨论》PPT课件

黏膜下型肌瘤出现症状早而明显,在较小的时候就能发现。 而浆膜下由于生长空间大,不受限制,不易产生症状。所 以,巨大子宫肌瘤主要发生于浆膜下,其次是肌壁间。
15
鉴别诊断
① 内胚窦瘤:现称卵黄囊瘤,一般瘤体较大,密度 均匀或不均匀,瘤体基本上位于中轴线,呈椭圆 形,多呈浅分叶改变。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与轻 中度或无强化并存。病灶内常常见溶冰状坏死。 易侵犯邻近组织;AFP阳性。
② 恶性畸胎瘤:多起源于盆部腹膜后区域,瘤体 多数巨大,一般为实性或以实性为主,呈混杂密 度,内含有或多或少的钙化及脂肪成分,一般为 轻中度不均性强化,邻近组织一般不受侵。
妇科检查:阴道后壁膨隆,扪及球形质中包块活动,宫 颈暴露困难。
18
实验室检查
糖类抗原-125:51.30 U/ml 糖类抗原-153:15.80 U/ml 糖类抗原-199:13.28 U/ml 糖类抗原-50:1.55 U/ml 甲胎蛋白:2.92 ug/L 癌胚抗原: 0.52 ug/L
19
11
病理诊断
胚胎型横纹肌肉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
病例小结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一种罕 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来源于横纹肌细胞或向横纹肌细胞分 化的间叶细胞的中度到高度的恶性肿瘤,临床上有4种类 型:多形型、腺泡型、胚胎型和葡萄族型。
横纹肌肉瘤的特征和预后与原发肿瘤的发病年龄、发病部 位以及组织学亚型有关。胚胎型绝大多数发生于3~12岁 儿童,占RMS发病的50%~60%,是RMS中最常见的类 型,好发于头颈部及生殖道,生长快,转移早。腺泡型恶 性度高,预后差,多见于青年,好发部位为四肢和头颈部 及会阴部/肛周。多形型易发生于成年人,好发于四肢,其 次为躯干。
17
病例二
病例资料:患者2004年曾行子宫肌瘤剥除,术后恢复良 好。2007年行剖宫产术。平素月经规则,月经周期、经 量均无明显改变,无痛经。半年前自觉腹部膨隆,近半 月来增大明显,有腹胀感,无明显腹痛,无恶心恶吐, 无畏寒发热,无腹泻便秘。近期无明显消瘦,纳可眠佳。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腹膨隆如孕足月,腹部扪及 质中包块,上极达剑突下,形态不规则,脐右侧包块间 有间隙,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卫,肝脾肋下未及。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60HU
33HU
51HU
63HU
35HU
33
49HU
63HU
34
35
36
37
38
讨论:
姜志妍:子宫肌瘤恶变,畸胎瘤? 吴昭彬:畸胎瘤恶变。 黄贵:子宫肌瘤恶变。
39
手术所见
子宫增大如孕4月大小,形状不规则,宫颈部 见肌瘤突起,与盆侧壁致密粘连,子宫峡部偏左突 起一肌瘤约24*26cm,双侧子宫血管粗大,静脉 怒张明显,双侧输尿管扭曲,分别行走于肿块前壁; 右侧卵巢部分囊性变,右侧输卵管及左侧附件外观 正常,盆腔粘连,少量腹水。
妇科检查:左侧附件区扪及大小约10*10cm的 质中包块,活动度可,有压痛。
2
实验室检查
糖类抗原-125:137.30 U/ml (升高) 糖类抗原-199:7.04 U/ml 甲胎蛋白:3.13 ug/L 癌胚抗原:< 0.5 ug/L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0.48 μg/L,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1.2 μg/L
13
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不明显,肿瘤发现时较大,主 要为痛性或无痛性肿块,肿瘤较小时可无坏死,但 随着肿瘤的增大,中央区常发生不同程度坏死,晚 期多伴有淋巴结及血行转移。
病理特点:胚胎型横纹肌肉瘤,镜下所见肿块由弥 漫性异型细胞构成,呈小圆形或梭形,疏密不均, 核深染,易见核分裂,为胚胎型 RMS 的特点。免 疫组织化学染色 SMA、Myod、CD99 基本均表达 阳性,提示肿瘤来源于横纹肌。
40
病理诊断
多发性子宫肌瘤伴变性
41
病例小结
子宫肌瘤是子宫最常见的肿瘤,好发于 30~50 岁生育期妇 女。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一般认为可能与过多雌激 素有关。根据生长部位分为浆膜下肌瘤,包括阔韧带型 (15%)、黏膜下肌瘤(21%)和肌壁间肌瘤(62%)。 肿瘤大小从几mm~二十多cm不等。
14
CT 表现
横纹肌肉瘤属软组织恶性肿瘤,具有软组织肿瘤的基本 影像学表现,CT表现缺乏特异性。
平扫一般表现为肿块呈均匀软组织密度,较大的肿瘤有 出血或液化坏死区,出血灶呈密度较肿瘤实质稍高的区 域,而液化坏死区为瘤内不规则的低密度灶,边界模糊。 肿瘤钙化非常罕见。
肿瘤的强化形式与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无关,呈轻、中 度不均匀强化,增强程度略高于邻近正常的肌肉组织。 静脉期的强化程度增高,瘤体实质部分较动脉期更加明 显均匀强化;在平衡期时由于瘤内的对比剂排出,强化 度减低。
3
4
5
6
7
60HU 31HU 25HU,16HU 8
56HU 53HU 59HU,27HU
9
讨论:
龙家全:多考虑卵巢癌。 姜志妍:囊腺癌?结核? 杨章华:考虑卵巢癌。 商观锋:考虑结核。 黄贵:恶性,考虑卵巢来源。
10
手术所见
盆腔左侧壁、膀胱左侧见10*12cm的实质性 肿块与盆壁致密粘连,深达髂血管;肿块质地 脆,呈豆渣样。表面被乙状结肠及大网膜粘连 包裹。盆腔见600ml暗红色血液。钝、锐分离 粘连后见子宫后位,大小正常,表面形态规则; 双侧附件外观未见明显异常。
疑难病例讨论
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影像科
病例一
病例资料:患者,女,19岁,平素月经规则, 4-5/30天,量中,轻度痛经。半月前无明显诱 因出现下腹隐痛不适,无畏寒发热,无恶心恶 吐,无腹泻,无进行性消瘦,予抗炎治疗无明 显好转。一天前疼痛加剧,来我院进一步诊治。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腹平软,无压痛、 反跳痛及肌卫。
16
③ 淋巴瘤:一般放疗或化疗前很少发生坏死,肿瘤可 由肿大的淋巴结融合而成,增强后多呈均匀性强化, 强化的程度一般低于RMS未发生坏死的部分。
④ 骶前神经母细胞瘤:表现为混杂密度肿物,钙化较 多见,易侵入椎管。
⑤ 脂肪肉瘤:脂肪肉瘤常分为实体型、假囊肿型和 混合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其内可见不 均一的 脂肪性低密度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