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别了,武器》 [美]海明威,林疑今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永别了,武器》 [美]海明威,林疑今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读《永别了武器》有感
这部小说是海明威作品成熟的标志。

全书以一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美国青年在战争中的爱情故事。

海明威在故事一开始就以其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战争中村庄凄凉冷清的景象,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相识。

亨利在前线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伤,被送往后方的米兰医院就医。

由于护士紧缺,凯瑟琳也来到了米兰,两人又一次相遇。

这一次,亨利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巴克莱小姐。

在此期间,两人处于热恋之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期间,凯瑟琳怀孕了。

亨利伤愈返回前线,发现意军士气大跌,处处充斥着失败与绝望的情绪。

德国人的进攻,终于击垮了意军的抵抗,意军开始溃退;士兵们的情绪很激动,反战热情高涨。

在一座桥前,意军前线宪兵部队开始逮捕所谓擅离职守的军官,并无一幸免地加以枪决,亨利不幸也在其中。

借着审问其他人的时机,亨利跳进河流,得以逃脱被处决的命运。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士兵的义务已经连同河水一起被冲走了。

此时的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找到凯瑟琳,然后两人逃离战争的苦海。

亨利辗转来到了米兰,发现凯瑟琳已去边境一度假小城。

亨利找到凯瑟琳以后,两人再次幸福地相聚。

可是,随后意大利警察的追捕,使得他们不得不逃往瑞士。

亨利和凯瑟琳在瑞士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但最终,凯瑟琳还是在难产中死去,故事也在亨利冒雨走回旅馆中戛然而止,使作者赋予作品的潜在感情到达了最高潮。

这个结果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然而处在那一时代,这种种的不幸也就在所难免,因为战争本来就是人类的不幸。

爱情之花就这样凋谢,不禁令人惋惜。

从整个故事来看,海明威是写出了人们对于这场摧残爱情、摧残人性的的战争从投入到怀疑到厌恶继而到冷漠麻木的过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玩世不恭、信仰危机的“迷茫一代”的精神面貌。

厌恶战争,又无法制止战争;看不见希望,又不愿意抛弃希望,在绝望中找不到个人出路,这正是二十年代海明威的精神实质。

在《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有个比喻:人如同木头上的蚂蚁,一头着了火,便纷纷涌向另一头,最后还是葬身火海中。

这个比喻成了海明威悲剧意识的形象写照,他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悲剧意识融入作品中,写出了这一代人失落的情绪,体现了自己迷惘的人生观。

海明威把战争的残忍与个人的幸福对照起来描写,他以冷静、客观、简练的笔触,描写亨利与凯瑟琳如何从开始邂逅相遇时的玩世不恭逐渐发展为—种心心相印的纯洁、真诚的关系,以及这种美好的爱情又如何一步步被战争毁灭。

海明威从事件、人物甚至气氛上为这一悲剧的进程做了层层铺垫与渲染,如伴随着主人公的那种阴冷、凄凉的氛围,淅沥不断的雨,亨利阴郁的心情.凯瑟琳不祥的预兆等等,在为他们真挚的爱情所感动的同时又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

海明威愈是强调个人幸福的美好和值得追求,那么从这种个人幸福的被毁灭,就愈见战争的可怕与罪恶。

这里个人的幸福正象征着整个美好、和谐的人生,无数个人幸福的集合便是人生的目标。

这样,海明威就把战争作为整个人类悲剧的制造者来加以谴责,从而获得了更深的意义。

战争,一个当今世界都不可避免的话题。

战争是人类创造的,他们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武器制造了战争,“永别了,武器”或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然而人类本身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人们反战的情绪既是强烈的,又是普遍的。

亨利、凯瑟琳和他们的朋友既是战争的受害者,又是战争的反对者,从士兵到长官,从伤员到医护人员,几乎人人都厌恶战争,痛恨战争,诅咒战争。

这种从一代人角度发出的大声疾呼在客观上表达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烈谴责。

《永别了,武器》把季节气候的交换和战事的胜败,主人公的心情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叙述的技巧上采用短小、精干的句子,以凝炼的文笔勾勒人物,传达思想,体现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有着较高的艺术性。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阅读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