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性研究和实践》课题结题报告内容提要:仁荣中学参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已有一年,我们组承担的子课题《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研究和实践》有了一些总结。

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悄然改变,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依次凸显。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得以改进,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学习的状态、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得以实践、验证和初步推广。

现申请结题一、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背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目前地理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课题:到底怎样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现实中,赶进度,争分数成了教学的唯一目标。

学生被动学习,实践能力差,生活中经验不足,甚至厌倦学科学习的情况确有发生。

这与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格格不入,因而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其有效性不容置疑。

作为地理老师,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能克服上述问题,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培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地理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具有实际意义的学科。

主要研究意义:(一)把“着眼于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当作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的着力点和抓手。

改变学生被动参与课堂教学、思考几率低,创新实践能力低,师生互动、交流和交往不力,从而效率低的现状。

(二)改进课堂教学流程的过于随意,提前预设各环节功能,并积极应对课堂生成,灵活适时运用示标、自学、设疑、释疑、整合、达标。

(三)让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而不要让自己的教学流于惯性,发展成经验型的“教书工匠”。

二、课题研究依据、目标和内容:依据:学习基本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赫尔巴特、凯洛夫、和布鲁纳的教学理论重点研究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支架式教学和情境性教学和有效教学理论学习相关材料:《高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基本模式问题研究》和汕尾市教研中心对“有效教学”发放的指导资料。

目标:能针对性的分析无效教学的表现和原因面向全体学生,做有效教学准备,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多种形式反馈并反思,一课三摩,做到有效上课内容:从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是否解读到位,教学方法是否使用恰当,教学内容处理是否合理,师生交往和合作沟通是否顺畅和谐,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是否合理,师生教学反思是否着力等诸多方面,分析教学无效性的种种表现与成因,并进一步针对以上做好教学准备,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把对共案的归纳和对个案的演绎诠释到位,让“有效备课”成为“有效上课”的切实保障,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课堂模式”的探索实践,形成个人面向自己、他人、集体的观摩、反思和改进,从而打造富有个人教学特色和符合教学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方法、对象和人员分工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理论,明确背景和已有成果。

行动研究法:不割裂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在教学中实践(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三个环节),积累个案。

调查研究法:深入第一线,通过问卷、访问、座谈等方式,了解师生对有效课堂的要求。

阶段小结法:整理阶段成果,指导下阶段工作。

经验总结法:主要用于反思后的整理,整合后撰写论文,并打磨课堂教学。

对象: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各种课堂教学的备课和上课的具体问题为研究着力点,以全课题组成员为研究主体,把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当作研究目的所在。

人员工作分工:来继权负责课题的指导研究唐赟担任课题主持和主体总结吕红芳、白华、何安桥责课题阶段书面总结周芳芳、杨兴、王吉华负责课题的调查实验罗长财、刘静负责课题资料收集及实践反思总结四、课题研究过程回顾这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分三个时段:1、课题起步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建立课题组,针对课题,探讨现有背景、已有理论依据、要解决的问题和主体内容,形成初步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2、课题具体实施阶段: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时间的效果为目的,搞好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撰写学校阶段报告和交流材料,形成一定的阶段性认识。

①“有效备课”阶段(2009年2月~2009年12月):按照第一阶段的反馈成果做出反应,认真探讨和反思有效备课的理论、方法、流程、模式。

特别从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关系上寻找有效的备课模式。

②“有效上课”阶段(2009年12月~至今):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把课题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课堂上来,各课题组成员围绕课堂教学的基本点,研究课堂教学过程,全程记录,科学比较,优化评价,打造符合个人特点和教学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课题结题(2010、10):对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汇总,拟定课题结题报告研究工作总结。

五、课题研究成果:教师们对“地理课堂模式有效性”的研究:表现认识清晰,内涵理解深刻,行动证明有力。

具体阐述如下:(一)教师们切实领会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并用之引领教学。

教育是平等对话,是师生的和谐交往。

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观念和态度,才能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中,切身为学生量身设计,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个性,但无一例外的都在对“平等对话”做着探索。

何安桥老师在近年“有效教学”探索中收获斐然,参加县级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赛。

如果说他的教学理念值得推崇的地方,参与探讨评课的教师们多有这样的感触:她一直用比较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独断专行”用自己代替学生,常换位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问题,设计教学,用平和的心,乐观的心,爱护的心推动了学生参与课堂。

比如说,在对某一个问题做了小组讨论后,他请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大家都不好意思站起来,他并不“急行于色”,而是和蔼的说:“没关系的,站起来说就可以了。

”做到平等对话,有效鼓励。

请同学对某一内容发表看法,大家不肯动身(公开课常遇到),他也是平和的说:“看来大家没有问题了,那我给大家提个问题。

”这种平等教学范围的营造,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渐渐畅所欲言,打开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开发度。

刘静老师在《交通运输布局》这堂课中,也在营造并呈现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谈到港口布局条件需考虑陆域条件时,她幽默的用了一句:“总不能直接跳到水里吧?”在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她出其不意的来了一句:“我喜欢这个同学的声音。

”通过听这样一堂堂悄然进行着新课改理念转变的课,成员们发现,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才能作到有效倾听,有效沟通交流直至有效互动,成为学习共同体来共同打造有效课堂。

(二)对什么是“无效”,心中有数,评价有度。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无效,才能做到去找寻有效的方向。

对于“教学方式”的无效,吕红芳老师通过一次“无效提问”给自己的警醒,写了《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

对比找到有效提问的方式:要生活化、趣味化,提问难度要优化,提问要有梯度性,要有开放性。

对于“学习方式”的无效,周芳芳老师对时下时兴的“探究式教学”中的无效表现分析透彻。

如她对“教师方面”的原因谈了以下方面,应该说非常切合实际:1.探究问题的设计没有挑战性。

2.探究活动的任务交代不够清楚。

3.探究活动时间的掌控不够科学4.教师评价不够全面5.教师思维固定化,扼杀学生思想火花。

对于“教学媒介”的无效,王吉华老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无效分了几种情景做了细致的分析。

如:“情景二、课堂上,老师对着满满是字的大屏幕滔滔不绝,下面一部分学生先是瞪大眼睛认真听,后来头开始慢慢低下,然后抬起,如是几次,便低下再也抬不起来,另一部分算是有心的学生,老师讲着,他看着屏幕,笔不停的在纸上记着,但问题时:要是写,听肯定没有效率,但要是听,笔记也跟不上。

所以干脆,一心两用,边写边听,写还一个字不落的写(不知重点),还没写一半,老师说完了,鼠标一按,下一页,然后接着抄,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没有听到,自己记得残缺不全,学生岂能有收获??更有甚者,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什么也没有,有效教学形势下,计算机代替了老师成了“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主体。

”这样的观察呈现出来,把“无效”二字刻画得简直入木三分,让上课者汗颜,听课者惊心。

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无效,唐赟老师分析得很实在:课堂结束前的小结环节,容易被多数教师忽视。

有的认为不重要,有的因为课堂容量大而时间去小结。

失去这个环节以后,首先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不够完善,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个模糊的课堂知识结构印象。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弄不明白,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明显下降。

(三)会甄选适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我有我精彩曾几何时,讲授法一统天下是稳固的教学模式。

如今,教师更懂得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性质、学生学情和认知结构、教师自身特点、教学物质条件来选择和运用适宜自己的教学模式。

吕红芳老师课的另一大特点是:具有逻辑性和清楚明了。

举一例:在讨论热力环流成因时,她为学生设计了四个问题:“近地面气压何处高,何处低?为什么?4处气压高低排序,并说明原因。

垂直方向上,为何出现低压流向高压?等压面高低之间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这一部分的设计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细节、有逻辑、有层次递进。

同时是问题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和小组合作策略的综合实施。

吕红芳老师在几次公开课中,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她的这种设计不失为一种课堂风暴,各种必答和抢答题目形式很大程度上卷起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

唐赟老师经验丰富,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她特别对高三地理的讲评课和复习课的有效教学做了深入探究和实验,并写出了相应的教学反思,对全组教师有很强的指导性。

虽然老师们的教学模式还有着这样那样的有待商榷之处,比如说细节打磨、小组分组没注意异质分组人数偏多,小组竞赛目的性稍偏强,形式大于内容等,但大家探索的模式,无不显现独有的精彩课堂效果,通过这样的一次次的讲课历练,他们在学校优质课和公开课都得到了学校的认可。

(四)教学研究和反思成常态,克服着“有效教学”的瓶颈和问号这是让有效教学“青春永驻”的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了优秀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有的青年教师在刚毕业时交出的公开课成绩反应平平,两三年后,却让人刮目相看。

这就是反思下的成长。

课题组成员们课题研究的阶段,多种情境下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反思:集体备课是重要的教学研究的平台。

白华老师对全组的有效备课流程做了如下总结:主备人精心准备大备课,初显个性→全组教师大备课交流,修改补充→全组形成共案→个人面向自教班级,再现个案→深化研究,课堂展示→课后小备课,修补个案→教后反思,形成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