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平衡物理化学课件—

相平衡物理化学课件—


* 应用:利用温差提纯盐类
图(1)NaNO3 -KNO3 - H2O(298 K)相图 图(2)NaNO3 -KNO3 - H2O(373 K) 相图 将(1) ,(2)叠合 T↗,不饱和区 扩大,两种盐的 溶解度增加。
得到图 (c) 利用相图(c) 将 NaNO3 与KNO3 的 混合物分离
298 K 时仅仅看 * 应用:利用温差提纯盐类 此温度下的相图 (1)设混合物中含 KNO3 较多,物系点为 x 。 298 K 下加水溶解,物系点 沿xA 移动,进入MDB 区, NaNO3全溶解,剩下 KNO3(s) 、 组成为 D 的饱和溶液。 如有泥沙等不溶杂 质,将饱和溶液加热至 373 K,这时在线 M’D’ 之上, KNO3 全部溶解, 趁热过滤,将滤液冷却 可得纯 KNO3(s) 。
第5章
453
单相
TB
B
等压
等温
p
pB
T/K
373
A'
An
A"
T1
pA
两相
C 313 D 0 0.2 0.4 0.6 H2 O 质量分数
0.8 1.0 A C6 H5 NH2
E
xB
B
湖 南 师 范 大 学 化 学 化图的共同特征 ① 水平线都是三相线,三相线上 f * = 0。 ② 垂直线都是单组分(化合物或单质)。 稳定化合物的垂线顶端与曲线相交。不稳定 化合物的垂线顶端与一水平线相交。 ③ 单相固溶体特征:围成的单相固溶体的线 段中不含三相水平线。 ④ 杠杆规则只适用于两相平衡区。
5.7.4 三组分低共熔相图 Sn-Bi-Pb 可形成 三个二元低共熔相图, 低共熔点分别为 E1, E3 和 E2,其在底边 组成线上的位置分别 为 C ,F 和 B。 将平面图向中间 折拢,三个底边 SnBi,Bi-Pb 和Pb-Sn 组 成正三角形,就得到 了三维的正三棱柱形 的三组分低共熔相图, 纵坐标为温度。
5.6.1 等边三角形坐标 1. 组分表示 等边三角形上,沿反时针方向标出三顶点
B 在 O 中的含量 三角形内点表 三组分体系。 顶点表纯组分 A或B 或 C A 在 O 中的含量 边上点表相应 两组分 ( A、C ) 的质量分数。 C 在 O 中的含量
过三角形内任一点 O ,引平行于各边的平行线,在 各边上的截距就代表对应顶点组分的含量
m D , mE
分别代表 D 和 E 的质 量,则有:
mD DO mE OE
2. 等边三角形表示的特点: (5) 三组分体系 D,E, F 混合成的新体系物系 点,在这三点组成三角 形的重心位置,H 点。 ------重心规则 杠杆规则求出D, E 混合后新体系物系点 G,再用杠杆规则求G, F 混合后的新体系物系 点 H,H 为 DEF 的重 心。
f
**
C 0
* 萃取原理
萃取分离适用于: 沸点靠近或有共沸 现象液体混合物分离。 芳烃和烷烃分离, 常用二乙二醇醚作萃 取剂。 相图显示,芳烃 A 与烷烃 B 完全互溶,芳 烃 A 与萃取剂 S 也能 互溶,烷烃与萃取剂互 溶度很小。 根据分配系数选择合适的萃取剂
* 萃取原理 将组成F 的 A 、 B 混合物装入分液漏 斗,加萃取剂 S 摇动, 物系点沿 FS 线移动, 达 O 点(由加入 S 量, 按杠杆规则求),静置 分层。 萃取相组成 y1,蒸 去 S,物系点沿Sy1移 动,到 G 点,这时含 芳烃量比 F 点提高。
G点比F点更靠近A
萃余相组成 x1 ,蒸去 S,物系点沿 Sx1 移动,达 H点,含烷烃量比 F 点高。
* 二次萃取
萃余相 x1 加萃取剂 物系点沿 x1S 移 达O’点,再摇 动分层,萃取 相组成为 y2, 蒸去萃取剂,芳 烃含量更高 萃余相组成为 x2, 含烷烃更多 重复多次,可得纯的芳烃和烷烃。 x2 y2
5.6.3 三组分水盐体系 (1) 固体盐B,C与水的体系,图中有: 两条特殊线 DF线是 B 在含有 C 的水 溶液中的溶解度曲线 EF 线是 C 在含有 B 的 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曲线 一个三相点 F 三相点,饱和溶液、B(s)、 C(s)三相共存,f**= 0。 多条连结线 B 与 DF 及 C 与 EF 的 若干连线称为连结线。
帽形区范围随温度上升 而缩小。降温时,帽形区扩 大,甚至发生叠合。
中部两相区,由两帽形区 叠合成。中部区外,是溶液单 相区,两区A 含量不等。
(3)有三对部分互溶体系 乙烯腈(A)-水(B)-乙醚(C) 三个溶液分层两相区 完全互溶单相区 T↘,三帽形区扩大以至重叠
粉色---单相区,蓝色---部分互 溶两相区,大红色---三个不互溶液 体三相区( 组成D,E,F) dT= 0,dp = 0下, D,E,F 三相浓度恒定,因为:
5.6.2
部分互溶的三液体体系 c 体系
加醋酸
物系点向 A 移动 达C1时两相组成:a1和b1
加醋酸
B,C 互溶度增加 达C4 时两相组成: a4 和 b4 自下而上,连结线缩短为 O 点(等温会溶点) (isothermal consolute point),两层溶液界 面消失,成单相。 aOb 曲线称为双结线(binoal curve)
组成P 熔化时,杂质在液相中含量 Cl,固体 N 点含量Cs。 KS > 1时,CS > Cl,固相中杂质含量比原来多,结果, 杂质集中在左端。纯物质在右端。 若材料中同时含有 KS > 1,( 锗中有硅和硼 杂质 ) 和 KS < 1 的杂 质,区域熔炼结果必须 “斩头去尾”,中间段是 高纯物质。
* 应用:利用温差提纯盐类
(2)设混合物中含 NaNO3 较多,物系点为 x'。 加少量水,升温至 373 K, 物系点移至 W,略高于D' C 线, 趁热过滤,得 NaNO3(s)和D' 的 饱和溶液 向D' 液中加水冷 至 298 K,使物系点 达y 点略高BD 线,过 滤得 KNO3(s) 和组成 为 D 的饱和溶液。 在D 中加组成为x' 的粗盐,使物系点达 W,如此物 系点在 WD'yD 之间循环,就可把混合盐分开。
2. 等边三角形表示的特点: (6) 三组分液相系S , 析出A 时,剩余液相 组成沿AS 延长线变化, 达b 点时析出 A 的质 量用杠杆规则求算:
m A AS mB bS
若在 b 中加入 A 组分,物系点向顶点 A 移动。
5.7.2
部分互溶的三液体系统
(1)有一对部分互溶系统 醋酸 (A) 、氯仿 (B) 醋酸 (A) 、水 (C) 氯仿和水 → 部分互溶 相图有一帽形区, 在 a 和 b 间,溶液分 为两层互为共轭的溶 液。 水在氯仿中的饱和液 氯仿在水中的饱和液 无限混溶
醋酸在两层中含量 不等,a1 b1不一定 与底边平行。
T - x1, x2 图 正三棱柱形立 体图,纵坐标为温 度,每个水平截面 为正三角形组成。 温度↗,互溶 度↗,帽形区逐渐 缩小,达 K 点, 成均一单相。等温 下双结线连成一曲 面,曲面内为两相 区。
(2)有两对部分互溶体系 乙烯腈(A)-水(B)-乙醇(C) A与C (或B)部分互溶 B 与 C 无限混溶 帽形区外是溶液单相区
O’
* 萃取塔
工业上,萃取是在塔中进行。 塔内有多层筛板,萃取剂从塔顶 加入,混合原料在塔下部输入。 依靠比重不同,在上升与下降过 程中充分混合,反复萃取。
塔底排出 萃取相(芳烃不断溶 解在萃取剂中) 塔顶流出 萃余相(脱除芳烃的烷烃)
5.6.3
三组分水盐体系
此类相图很多,很复杂,在盐类的重结晶、提纯、 分离等方面有实用价值。
将高频加热环套棒状材料端,使之局部熔化,加热 环缓慢向前推进,已熔部分重新凝固。杂质在固相和液 相中分布不等,重复多次,杂质就会集中到一端,得到 高纯物质。
1. 分凝系数------ Ks 设杂质在固相和液相中浓度分别为 CS 和 Cl
CS KS Cl
Ks < 1 ,杂质CS < Cl 。若加热环自左至右移 动,杂质将集中在右端。 Ks > 1 ,杂质CS > Cl,若加热环自左至右移动, 杂质将集中在左端。
c AD c AD
AD b AD b
(3) 过顶点的任一条线上,离顶点越近,顶点组分含量越 多;越远,含量越少。 如,AD 线上,D’中含A 多,D 中含 A 少。
2. 等边三角形表示的特点: (4) 三组分体系的 D
点和 E 点,组成新体 系的物系点 O 必落在 DE 连线上。O 点靠近 含量多的那个物系点。 O 点位置用杠杆 规则求。
图(a):有两个液相部分互 熔的帽形区
图(b):固体A在不同温度 下有不同晶形,水平线称 为转晶线
* 其它常见二元相图
图(c):温度较低时出现两 个固溶体部分互溶的帽形 区,而在高温下,A 和 B 可以完全互溶。
图(d):具有转晶温度和完 全互溶出现最低点的两张 相图的组合。
5.5.9 区域熔炼(zone melting) ---制高纯物质 制备8 个9 以上半导体材料(如硅和锗),对5 个9 以上的有机物或将高聚物进行分级。
2. 讨论 Ks < 1 的情况
材料中含杂质后熔点降低
区域熔炼材料杂质很少,T - x 图放大如下图。 T↗至 P点→熔 化,杂质Cl。 加热环移开后, 组成为 N 的固体 开始析出,杂质 浓度 Cs。 因 Ks < 1;Cs < Cl,所以固相含杂质比原来少, 杂质随加热环移动至右端。
2. 讨论 Ks > 1 的情况 杂质熔点比提纯材料的高。
(3) 有水合物生成的体系 组分 B 与水(A)可形 成水合物 D。ADC 区域 的讨论与以前相同。 E 点是 D(s) 在水中的饱和 溶解度。加 C(s)时,溶解度 沿 EF 线变化。 D 是水合物组成 BDC 区是B(s),D(s) 和 C(s) 的三固相共存区。 如:Na2SO4-NaCl-H2O体系,水合物为大苏打Na2SO4·10H2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