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练习八1.一根长约10cm的铁管,管内装满了水,一个人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个人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处可听到()A.一次敲击声B.两次敲击声C.三次敲击声D.四次敲击声2.寄生蝇一般听到寄主(如蟋蟀)发声,就能凭听觉确定其位置,将卵产于寄主体表,幼虫孵出后就钻入寄主体内吞食其身体,寄生蝇一般听到捕食者(如蝙蝠)发声,就立刻逃逸.蟋蟀发声频率是5.0×103Hz.蝙蝠发生频率是1.25×105Hz.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林区和养蚕中心需要设置声源的振动周期分别为()A.5×10﹣3s 1.25×10﹣5s B.1.25×10﹣5s 5×10﹣3sC.2×10﹣4s 8×10﹣6s D.8×10﹣6s 2×10﹣4s3.如图,手握铝棒中点,并轻轻摩擦铝棒,会发出很大的声音,当铝棒发声时()A.只有铝棒周围空气在振动B.只有铝棒在振动C.铝棒和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D.铝棒和周围的空气都没有振动4.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A.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B.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C.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D.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5.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从固态开始加热,它们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加热时间都为6分钟,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在3~6min内是液态B.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C.在4~6min内,甲的内能保持不变D.在固态时,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6.冬天雨雪过后,停在户外的汽车的前窗玻璃上常会结有一层冰.要想除去这些冰,下列做法中不可采用的是()A.喷洒盐溶液B.用硬的纸质物体直接清除C.启动车子,打开热风,吹车前窗玻璃D.将少量沸水洒在车前窗玻璃上7.冬天,从冰箱中拿出一条冻鱼浸没在冷水盆中,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盆中有一部分水结冰,鱼的温度升高B.盆中有水结冰,鱼的温度不变C.盆中的水都结成冰,鱼的温度降低D.盆中的水都结成冰,鱼的温度不变8.把一个凸透镜固定于薄壁玻璃筒中间,在凸透镜的焦点F处放一个点光源S,然后注入水,使水面处于光源S和凸透镜之间,如图所示,为使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一束平行光,则光源的位置()A.应适当升高B.应适当降低C.应不动D.无论怎样变动,均无法实现9.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在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光屏、点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微靠近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减小,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判断()A.d一定小于f B.d一定大于2fC.d一定大于f,小于2fD.d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f10.如图,玻璃杯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某一角度可以较清晰地观察到有三条鱼分布在上、中、下位置(圆圈中为看到的“上”面鱼),则看到其它位置的鱼可能是()A.中间鱼B.中间鱼C.下面鱼D下面鱼11.如图所示,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的刻度情况()A.变得疏了B.变得密了C.一部分变疏一部分变密 D.疏密没有变化12.现代照相机、摄象机所用的光学镜头是可变焦距的,当物距改变时,通过改变镜头到“屏”的距离(像距),仍可获得清晰的像,如果被拍摄物体远离镜头而去,则镜头焦距应()A.变小 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13.两个完全相同的凸透镜L1、L2如图放置,其中AO1=O1B=BO2,过A点的一条光线经L1折射后按如图方向到达L2,则关于该光线再经L2折射后的去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过L2的二倍焦距点B.过L2的焦点C.平行于L2的主光轴D.过L2的二倍焦距以外的点14.如图所示,小明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改变鹦鹉和杯子之间的距离,他所看到的像不可能是()A.B.C. D.15.沿凸透镜的主轴将物体从焦点匀速移向无限远处.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所成像的变化情况不正确的是()A.像的位置从无限远处移到焦点,移动速度先快后慢B.像的大小是由大变小C.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后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16.实验测得1kg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已知该物质在液态下的比热容c1=4.2×103J/(kg•℃),设物质从热源吸热的功率恒定不变.在t2=6min时,物质处于状态(固体/液体/固液共存),且仍在(吸热/放热).在第10~14min内,物质温度升高了20℃,则吸收的热量为J,吸热功率为W.该物质在固态下的比热容c2为J/(kg•℃).17.如图所示,在某房间的天花板上装有平面镜M,S为一灯泡,P为不透明的墙.请画出灯泡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够照亮P墙右侧区域的光路图.18.图中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焦点,请画出烛焰上的S点发出的三条光线(中间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并确定其像的位置 S’。
19.(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人工心脏泵血液是人体输送氧气与营养的主要载体,心脏就像发动机,为这一输送提供了动力.医生给心脏疾病的患者做手术时,往往要用一种称为“人工心脏泵”的体外装置来代替心脏,以推动血液循环.如图甲是该装置的示意图,线圈AB固定在用软铁制成的活塞柄上(相当于一个电磁铁),通电时线圈与活塞柄组成的系统与固定在左侧的磁体相互作用,从而带动活塞运动.活塞筒通过阀门与血管相通,阀门S1只能向外开启,S2只能向内开启.手术时,还需要利用电磁血流计来检测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血管横截面的血液体积),其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使用时,将血管放置于两磁极之间,两金属电极a 、b 与血管壁接触,就会有微弱电流流过仪表显示出血流速度.研究表明,血管内血流速度会随血管横截面积的变化而变化,且血液匀速通过血管时, 受到的阻力与血液的流速成正比.当血管横截面积为正常值的n 倍时,测得心脏主动脉血管内血液匀速流动的速度v 与n 的数值如表所示.(1)甲图中,当线圈中的电流从A 流向B 时,活塞向 _ _ (选填“左”或“右”)运动,血液从 _ (选填“S 1流出”或“S 2流入”).线圈中的应该用__ ___(选填“直流电”或“交流电”)。
(2)图乙中电磁血流计的工作原理是___ _____;若仅调换两磁极的位置,则流过仪表电流的方向将 _ (选填“不变”或“相反”);若某次测得血流速度为0.2m/s ,血流量为10﹣4 m 3/s ,则对应血管的横截面积为_ _m 2.(3)若某人心脏主动脉血管的横截面积为正常人的0.85倍时,血管内血液匀速流动的速度应为_ __ m/s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4)在图丙中画出v 与n 的关系图像.(5)当心脏主动脉血管的横截面积变化时,其内血液匀速流动,推动血液流动的功率P 与下列哪一选项成正比?答: __ _ .A .nB .C .n 2D .5.解:A、因甲为晶体,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故A错误;B、因为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而甲物质到达50摄氏度后温度未再升高,有可能在沸腾,所以不能确定甲为晶体.而乙虽然温度一直升高,可能还没达到熔点,也可能是非晶体,故不可以判断甲是晶体,故B错误;C、在4~6min内,甲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故C错误;D、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在0~t1时间里甲升高的温度为△t1=10℃,乙升高的温度为△t2<10℃,可知,当吸收的热量和质量都相同时,△t越大比热容C就越小.所以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故D正确.7.解:将冻鱼放到水中时,鱼上的冰开始从水中吸热,而且冰也达到了熔点,故鱼上的冰开始熔化,即鱼的温度升高;盆中的冷水,向鱼上的冰放了一部分热量,而且水也达到的凝固点;故盆中的水一部分会凝固成冰;选项A正确.故选A.8.解:光源S发出的光线,要经过空气、水这两种介质到达凸透镜的表面.空气相对于水是光疏介质,斜射的光线在水和空气界面发生折射,而且向主光轴方向偏折.就相当于将透镜的偏折能力增大,或者说就相当于透镜的焦距缩短,故光源的位置应适当降低,而不能正好在F处.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一束平行光从下方筒体射向凸透镜,经过凸透镜会发生偏折,再继续向上传播,到达水面处又发生一次偏折;两次偏折都偏向凸透镜的主光轴,所以,折射光线提前会聚,即在焦点F下方会聚,则光源的位置应适当降低.故选B.9.【解答】解:如图一,点光源在焦点上,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黑色的光线)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之后也会聚一些,但是不会到达平行光线的位置,如红色光线会聚在光屏上,形成比较大的光斑,光屏向凸透镜靠近时,光斑会减小.如图二,点光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增大.如图三,点光源在二倍焦距以外,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到达实像位置后,光线继续向外传播,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减小.所以光屏和点光源与凸透镜等距离时,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和二倍焦距以外,光屏上形成光斑,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光斑减小.故选D.10.玻璃杯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某一角度可以较清晰地观察到有三条鱼分布在上、中、下位置,这“三条鱼”是这样形成的:1、我们看到的上面一条鱼,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是由于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一个虚像,比实际鱼的位置浅,上下左右都不颠倒的像,大小偏小一点;2、我们看到的中间一条鱼,是由于杯子的侧面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且鱼在一倍焦距以内)形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上下左右都不颠倒.3、我们看到的下面一条鱼,是由于鱼射向杯底的光线发生反射(类似于平面镜成像)、再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一个虚像,此时鱼是上下颠倒的,其成像光路图如下:11.【解答】解:(1)将尺子斜插入水中时,从水面看水中的尺子,尺子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进入我们的眼睛,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会感到尺子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看起来是向上弯折了,因此它的刻度就显得密了.故选B.12.【解答】解:当被拍摄物体远离镜头时,即物距变大,若想得到清晰的像,即需要减小像距,即在“屏”不动的情况下,可以使镜头后缩;也可以在镜头和“屏”均不动的情况下增大焦距,这样也相当于减小了像距,也可以使得像更清晰.故选B.13.【解答】解:过主光轴上的一点A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交于主光轴上一点B,并且A、B两点到光心的距离相等,可知:AO1和O1B为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因为两个透镜完全相同,且AO1=O1B=BO2,所以BO2也是凸透镜L2的二倍焦距,所以光线再经L2折射后仍过L2的二倍焦距点.故选A.15.【解答】解:(1)因为移动前物距u=f时,成像在无限远处,当物距u逐渐增大时,像距v将逐渐减小,像的位置将从无限远处移向焦点,而且像在2f以外时移动很快,在f<v<2f时移动较慢.因此,像移动的速度是先快后慢.(2)因为物体移动过程是物距u不断变大的过程.因此,像距将是不断变小的过程,像距变小,像也将变小.(3)因为物体移动过程中经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像先成放大的像后成缩小的像.故选A、B、D.16.【解答】解:该图象是晶体的熔化图象,由图象知,该物质从第2分钟开始,到第10分钟结束,这一过程是晶体的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不变.在晶体的熔化过程中,物体处于液固共存状态.第6分钟时就处于这个过程中.到了第十分钟,熔化过程结束,物质全部变为液体,在第10~14min内,其比热容c1=4.2×103J/(kg•℃)质量m=1kg 升高的温度△t=20℃,由此可以计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Q=cm△t=4.2×103J/(kg•℃)×1kg×20℃=8.4×104J,吸收这么多的热量用时t=4分钟=240s,由此可以求出吸热功率:P===350W,物体在0到2分钟内的过程中,加热时间T=2分钟=120s,物体吸收的热量:Q1=PT=350W×120s=42000J物体在此过程中为固体,质量m=1kg 温度的变化△t1=20℃所以物体的比热容c1===2.1×103J/(kg•℃).故答案为:固液共存;吸热;8.4×104;35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