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总结肝脏作用一、在糖代谢中的作用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通过糖原的合成和分解及糖异生实现的。
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肝脏可合成大量的肝糖原。
饥饿时,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
过度饥饿,肝糖原完全消耗,非糖物质在肝脏内进行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
肝脏受损,进食后会出现一过性高血糖,饥饿时出现低血糖。
肝脏储存肝糖原有限,葡萄糖摄入过多,就会转化为脂肪,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自肝脏排出。
二、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代谢中均起重要的作用1、脂类的消化吸收与肝脏有关:肝脏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经胆道进入肠道,胆汁酸盐是良好的乳化剂,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当肝胆疾患造成胆汁酸分泌减少或者胆道阻塞导致胆汁排除障碍时,可出现厌油腻、脂肪泻等。
2、是脂肪酸分解、合成和改造的场所。
3、是酮体生成的主要场所:肝细胞中的线粒体中的酮体生成酶类将脂肪酸分解产物合成酮体。
当肝内酮体的生成超过肝外的利用时,出现酮血症和酮尿症。
4、是胆固醇代谢的重要器官:胆固醇主要在肝脏内合成,还在肝脏内转化成胆汁酸盐排入胆道。
当胆道阻塞时,血浆中胆固醇升高5、是磷脂和脂蛋白的合成场所:肝脏是体内合成磷脂量最多、合成速度最快的场所。
可将合成的磷脂及载脂蛋白一起生成脂蛋白,协助脂类的运输。
各种原因导致磷脂合成减少时,出现脂肪肝。
三、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主要是合成蛋白质、分解氨基酸和合成尿素1、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器官,有3个特点①量大: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最强②更新快③种类多:有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多种载脂蛋白。
各种血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及主要生理功能白蛋白合成能力强,速度快,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
当肝功能不良或蛋白质营养不良时,血浆清蛋白浓度下降,可能会出现水肿。
尤其是慢性肝病时(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时),血浆白蛋白合成量下降,而Γ-球蛋白含量相对增加,使A/G比值变小,严重时小于1,甚至出现比值倒置现象。
内脏还可以合成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故肝脏受损时,会出现凝血时间延长和出血倾向等。
2、氨基酸分解的主要场所是肝脏,肝脏内含有丰富的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酶类。
当肝脏受损时,肝细胞通透性增强,血液中的某些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酶(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增高,它是诊断肝细胞受损的重要指标之一。
3、肝脏是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肝细胞内的尿素合成酶系将肠道腐败作用产生的氨转化成无毒的尿素。
肝脏病变时,合成尿素的能力下降,血氨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
是肝性脑病的原因之一。
四、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肝脏对于维生素的吸收、储存、转化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肝脏分泌的胆汁酸盐可协助脂溶性的维生素的吸收。
肝内储存多种维生素,并参与维生素的转化,可以将无活性的维生素原转变为有活性的维生素,将维生素活化。
有些维生素在肝内参与合成某些辅助酶或者其他物质。
五、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参与激素的灭活与排泄,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激素经过肝脏的灭活,成为易于排泄的代谢终产物,随尿和胆汁排出体外。
肝脏疾患时,灭活作用降低,使代谢紊乱。
如雌激素过多,刺激局部小血管扩张,出现“蜘蛛痣”、“肝掌”;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堆积,可引起水钠潴留。
胆汁酸代谢一、胆汁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一种液体,沿肝脏内胆道系统流出储存于胆囊,再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
成人每天平均分泌胆汁300-700ml二、胆汁酸的种类按结构来分,分为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
按来源分,分为初级胆汁酸(由肝细胞合成)和次级胆汁酸(由初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转变而来的)。
胆汁中所含的胆汁酸主要是结合胆汁酸。
在结合胆汁酸中,与甘氨酸结合者同与牛磺酸结合者含量之比约为3:1三、胆汁酸的代谢与生理功能(一)胆汁酸的代谢:胆汁酸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所以胆汁酸的合成的增加,大大降低了血浆胆固醇的含量,由此可见,胆汁酸的代谢过程对体内胆固醇的代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胆汁酸可经过肝肠循环多次反复利用。
(二)胆汁酸的功能: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另外,未转化为胆汁酸的胆固醇随胆汁进入胆囊,胆汁浓缩后沉淀析出,在胆汁酸盐和磷脂的作用下可溶化。
所以胆汁酸有阻止胆固醇从胆汁中析出沉淀的作用。
所以当胆囊中胆固醇过高或胆汁酸的合成能力下降、肝肠循环减少、胆汁酸在消化道内丢失过多以及胆汁中的胆汁酸盐和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下降(小于10:1)等原因,就会出现胆结石。
胆色素的代谢胆色素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厡和胆素等,主要是胆红素,呈金黄色或橙黄色,是胆汁中的主要色素。
一、胆红素代谢生理(一)胆红素的代谢正常人每天产生250-350mg主要由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释放的血红蛋白分解、转换产生的。
(二)胆红素的转运胆红素本身亲脂疏水,但与血浆清蛋白亲和力极高,入血后主要形成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这种复合物既便于胆红素在血浆中运输,又限制其自由通过细胞膜,从而抑制了其对组织的毒性,这种限制同样使胆红素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因此尿中不会出现。
清蛋白的含量下降、胆红素与清蛋白的结合力下降或外来物质竞争性的与清蛋白结合,促使游离胆红素从血浆中向组织中转移,对组织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与脑部基底核脂类结合干扰脑的正常功能,称为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三)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代谢主要是进行摄取、转化和排泄。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进入肝脏内分离,胆红素会与Y蛋白、Z蛋白结合形成胆红素-Y、胆红素-Z,主要成为胆红素-Y,而Y蛋白也易于其他物质结合,,从而减少与胆红素结合。
新生儿Y蛋白少,易出现生理性新生儿非溶血性黄疸,临床上苯巴比妥可诱导Y蛋白的生成胆红素Y、Z运到滑面内质网后,经过转化形成结合胆红素,形成于肝脏,又称肝胆红素,其水溶性强,有利于从胆汁中排出。
(四)在肝外代谢结合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细菌的作用下还原成尿胆原和粪胆原。
胆素厡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后氧化成黄褐色的粪胆素,是粪便的主要颜色,胆道完全梗阻时,粪便颜色为灰白色。
小部分胆素厡重新吸收回到肝脏大部分,大部分肝肠循环,小部分进入人体循环,随尿液排出,氧化为尿胆素。
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极高,所以健康人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极低约为0.1-1.0mg/dl二、胆红素的异常代谢-黄疸主要是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增多1、溶血性黄疸:又称肝前性黄疸,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破坏增多释放大量血红蛋白,致使未结合胆红素产生过多,而结合胆红素未增多,超过了肝脏的转换能力。
2、肝细胞性黄疸:又称肝源性黄疸。
肝脏本身功能衰退使其对为结合胆红素转化成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使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增加。
病变导致肝细胞肿胀,压迫毛细胆管或造成肝内毛细胆管阻塞,使已生成的部分结合胆红素返回入血,所以血液中两种胆红素含量均增加。
3、阻塞性黄疸:又称肝后性黄疸各种原因导致胆管堵塞,使胆小管、毛细胆管压力增加破裂,使已结合胆红素入血造成血中结合胆红素的增加。
肝功能检查常见肝功能检查项目和参考值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临床意义多数急性重型肝炎病人,血清总蛋白不下降而只有r球蛋白增加;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常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减低,病情越重越明显。
低蛋白血症易出现腹水(还应考虑是否是蛋白流失过多导致)。
r球蛋白增加是肝细胞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所致,它的持续上升,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并向肝硬化发展的先兆。
胆红素代谢检查TBIL(总胆红素)、CB(结合胆红素)、UCB(非结合胆红素)临床意义:1、反映黄疸的程度2、鉴别黄疸类型①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溶血性黄疸②TBIL、UCB、CB均升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③TBIL、CB增高,见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肝癌、胰头癌)尿胆红素定性试验溶血性黄疸时:UCB增加,却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故尿中阴性;肝细胞性黄疸时,尿内胆红素中度增加;阻塞性黄疸时,尿中胆红素明显增加尿胆原检查1、增高:溶血性黄疸明显升高;肝细胞性黄疸,可有增加2、减少:阻塞性黄疸时减少或者缺如;新生儿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肝脏常用的血清酶的检查(一)ALT、AST:ALT主要在肝组织中,AST主要在心肌,其次为肝(线粒体中)临床意义:(1) 肝脏疾病①急性病毒性肝炎均升高,甚至50-100倍。
疸-酶分离,提示细胞严重损害,预后不良②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③肝硬化时,取决于肝细胞坏死的程度④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
非病毒性肝病轻度升高或正常(2)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ST在6-8小时增高,18-24内达到顶峰,与心肌坏死范围程度有关2、ALT/AST比值意义:①中等度干细胞损伤ALT漏出远大于AST,故ALT灵敏度较高②严重肝细胞损伤,AST释放,比值降低③急性或慢性肝炎时,ALT增高明显;AST明显增高,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的可能④酒精性肝病AST显著增高,ALT几近正常(二)碱性磷酸酶ALP测定主要在肝脏中,分布在肝细胞的血窦侧和毛细血管侧的微绒毛上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加:成长中的儿童及妊娠中晚期2、胆道阻塞: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时,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
3、黄疸的鉴别诊断:ALP和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①胆汁淤积性黄疸,ALP和TBIL明显升高,转氨酶仅轻度增加②肝细胞性黄疸,TBIL中等度增加,转氨酶活性很高,ALP正常或稍高③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ALP明显增高,ALT无明显增高,TBIL正常4、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时可有增加5、骨质疾病时(三)r-谷酰胺转移酶GGT在肝脏内广泛分布在干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临床意义:1、肝癌:可达参数上限10倍以上2、胆道阻塞:达正常水平5-30倍,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3、肝脏疾病:急性肝炎呈中等程度增高;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非活动期,一般正常,若持续升高,考虑病情有变;急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可有中度以上程度的增高。
(四)乳酸脱氢酶LDH临床意义:1、肝脏疾病:转移性肝癌时显著增高2、急性心肌炎时:8-18小时开始升高,24-72小时达到高峰,6-10日恢复正常病毒性肝炎标志物的检查(一)甲、戊型肝炎RNA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引起急性肝炎。
(二)丙型肝炎RNA病毒,通过体液途径和母婴传播,输血感染。
(三)乙型肝炎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亦可由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肝炎三种抗原HBsAg、HBcAg、HBeAg对应的抗体抗-HBs、抗-HBc抗-HBe参考值:HBsAg、抗-HBs、HBcAg、抗-HBc及HBeAg、抗-HBe及HBV-DNA和DNA聚合酶检测临床意义1、HBsAg、抗-HBs的测定HBsAg具有抗原性,无传染性,与HBV长期存在,是感染HBV的标志,可发生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