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语言的艺术单元整合单元知识图示单元知识重点一、掌握选词和炼句的特点与要求,做到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1)简明,就是简要、明白。
简要,就是用较少的文字,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不重复,不啰嗦;明白,意思清楚明白,不会令人费解或误解。
概括起来说,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
“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
内部语境指的是上下文,“外部语境”则包括言语交际时各种条件,如场合、对象、话题、表达方式、情境等。
语言得体主要指符合外部语境的各种要求。
(2)语言连贯题是高考语文的热点,这种题型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三个条件:统一的话题、合理的句序、上下文语意的呼应。
二、正确使用修辞手法首先,要熟悉常见修辞格的特点,明辨易混辞格。
虽说单独考查修辞格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及易混修辞格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其次,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和明确效果比如有的使表达更鲜明生动形象,有的使表达更充实丰富。
掌握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第三,要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
因此,近年来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考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思维能力。
要回答得出,回答得正确,首先要想得出,想得正确。
有些考生想不出恰当的比喻,不是因为不懂得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也不知表达怎样一个主题。
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和想象能力。
单元达标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迸.发(bènɡ)不屈不挠.(ráo)怆.然(chuànɡ) 婀.娜多姿(ē)B.跻.身(jī) 岿.然不动(kuī)女娲.(wō) 谆.谆教导(zhūn)C.恫吓.(xià) 病入膏肓.(huānɡ)浣.衣(huàn) 神情尴尬.(ɡà)D.粗糙.(cāo) 徘徊.观望(huái)糟粕.(pò) 锲.而不舍(qiè)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鸿鹄之志如愿以偿以偏概全归纳演译B.冥思苦想自行其事风姿潇洒烟波浩荡C.气喘吁吁相辅相成匪夷所思安分守己D.蛊惑人心一愁莫展鼎力相助面容安详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________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________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________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年轻以至踌躇满志B.年青以致踌躇满志C.年轻以致自鸣得意D.年青以至自鸣得意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日常生活中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几种语言。
B.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C.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品鲜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若晨星....。
D.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队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5.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省旅游局落实优惠刺激旅游热情B.瘦精肉不能检测就不能收费C.客轮沉江只剩货轮D.我省低保人均月救助金全国最低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春日融融,和风习习,花红草青,气息清新,难怪唐人语出惊人:“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②鬼斧神工的幽雅峻峭,司空见惯的柳下花前,小桥流水。
芳草萋萋,自然之美,无处不在。
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
③把那盘盘盏盏的美酒佳肴,统统搬到郊野去享用,另有一种滋味,别有一番情趣。
④郊游野宴,自然以春季为佳。
⑤但自然之美,有时还得屈尊郊野,远足寻觅。
A.②①⑤④③B.①④⑤②③C.②⑤③④①D.①③④⑤②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这片丛林,自是不再寂寞了,除了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除了________,还有________。
①绿色的叶子②花色的衣裳③女人的谈话声与孩子的欢笑声④春天的鸟语声与秋天的蝉鸣声A.②①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①④②③8.下面是某协议书的一些条款,表述有问题的一项是()①交货办法:甲方负责包装,负担押运货物的全部费用;乙方负责押运,并负责途中安全,如遇劫夺、罚没,乙方赔偿全部损失。
②付款办法:乙方如期安全将货物全部运到甲方指定地点,办好交接手续,领回执返转后,甲方凭回执一次付清押运费。
③甲方先暂借人民币5 000元给乙方,后在押运费中扣还。
A.①③B.①②③C.③D.②③9.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归类准确的一项是()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③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④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⑤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⑦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⑧秦时明月汉时关。
⑨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A.①⑥/②③⑤/④⑦/⑧⑨B.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C.①⑥/②⑤/③④/⑦⑧⑨D.①④/③⑤/②⑥/⑦⑧⑨10.下列各句在修辞手法运用上恰当的一项是()A.个别单位的领导官僚主义盛行,即使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讲起话来也还是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空得像战鼓一样。
B.台风“圣帕”过后,路边的蒲公英柔弱的茎上顶着小黄伞,雄赳赳地守卫在道路两旁。
C.个人的自学、个人的努力、个人的独立钻研是必要的;但是,适当的讨论,相互的议论,集体的讨论,也是必要的。
D.波浪滔滔的大海,在渔民脚下,犹如平地;浪中行船,胜似平川走马。
11.下列短信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近悉教躬违和,弟子..特此致候B.惊闻学兄家慈..病逝,特致沉痛哀悼C.会期定于五日,勿误,特此见示..D.已悉,一号广州面商,为荷..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2.(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雪”和“月”,它们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乡村铁质刘向民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
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
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
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
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
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包含着铁质。
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
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远天下格外亮丽。
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
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
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不遮遮掩掩。
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
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餐露,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
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乡村是农民的部落。
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
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
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
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
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
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