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网络文学的发言

关于网络文学的发言

关于网络文学的发言
孔明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网络文学已经存在,而且壮大之势不可阻挡。

有人说,该是给网络文学定位的时候了。

我的看法是不需要定位,有网络,就有文学。

网络贯通全世界,文学就流通全世界。

还有人呼吁要给网络文学正名,或者说要给网络文学以名分。

实际上这是所谓主流文学话语主导层居高临下的一种怜悯姿态,或者是不满于网络文学现状者的一种自作多情。

网络文学需要正名吗?需要名分吗?哪里有读者,哪里就有文学;哪里有影响力,哪里就有文学存在的土壤。

民间传说发展为民间文学,就是很生动、很典型的例子。

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的存在,也是如此。

拥有不可替代而又为众人喜闻乐见的平台和传播手段,使戏剧文学、影视文学至今不可取代。

网络文学的存在已经不需要理由,甚至它的繁荣,乃至于超越传统文学,几乎可以预期。

比之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概而言之,其优势显现于三个层面。

其一,有电脑,会打字,就可以创作,个人的创作自由几乎不受限制。

而创作自由,是文学繁荣的根本保证。

其二,网上注册就可以发表,无数的网上平台给创作者提供了几乎不受限制的发表空间。

而发表才是创作的动力所在。

其三,登陆、点击即可阅读,方便快捷,有充分的阅读空间,其阅读自由亦几乎不受限制。

而阅读才是文学存在的唯一理由。

三大优势,使网络文学从诞生之日就充满勃勃生机,就拥有得天独厚的魅力,就拥有无论怎样想象都不过分的潜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网络文学就像冰川融化了一样,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奔腾不息,聚集而成一片汪洋。

基于斯,网络世界的文学创作能量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其阅读面和影响力一直在不受限制地拓展,致使传统文学只能望洋兴叹。

但是,网络文学的劣势亦不容忽视。

表现多多,归之者三:其一,先天不足。

原生态,自生自长,先天不足,在所难免。

原因亦有三:写作者多是文学爱好者,写作激情、热情有余,语言技能、技巧不足,多率性、直白的文字排列组合,少理性、艺术的文学构思与想象力,此一也。

不为写作而写作,只为表达而表达,张扬个性,却也放纵个性,使写作过于散漫,过于随意,过于草率,与文学应有之义、应具之美貌合神离,此二也。

论坛如草地,固然茂盛,却杂草丛生;博客如自留地,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固然异彩纷呈,却也良莠不齐,且有毒草寄生,亦有鼠类穴居。

其二,网络文学彷佛私生子,被默许生存,却容许歧视;没有资本投入,亦没有法律呵护;看似充分自由,实则没有任何保障;被扼杀、被侵权,只能徒叹奈何。

其三,与传统文学仍不能平起平坐。

传统文学占据先天资源,拥有后天资本,独霸文学价值裁判权与主旋律话语权,被冠以社会荣誉光环,使文学爱好者仰望弥高,又趋之若鹜。

相形之下,网络文学伴随着与生俱来的自卑,至今不能摆脱自娱自乐的功能与被视而不见的尴尬,有所渴望,却至今望梅止渴。

相信前途光明,但不知如何能够抵达,只有在守望中继续着自娱自乐。

明摆的例子就是许多网络写手仍然以在传统载体上发表作品为荣。

而且,网络文学所寄生的网络世界至少存在着三种不良现象。

第一种是网络人情圈。

固定的文学网站或论坛,天长日久,必然产生网络人际关系圈,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故与人情置换悄然影射于网络之中,使主观好恶背离了约定俗成的君子之道,使传统文学的丑陋之风日渐侵入网络文学的鲜活肌体。

其表现是置顶、加精、推荐带有明显的人情色彩。

第二种是没有门槛或者门槛过低,使各色人等轻而易举闯入文学网站或者文学论坛,鱼龙混杂而良莠莫辨,使网络文学的价值被严重稀释,甚至使网络文学蒙垢蒙羞。

比如一些文学网站设置的文学博客,什么鸡零狗碎的东西都上,三言两语就算一篇博客散文。

如果文学博客有自己比较严格的准入门槛,那种不伦不类的博文便没有了藏身之地。

第三种是跟帖的一味吹捧与互相吹捧。

这是网络人情泛滥的结果。

跟帖不再是客观评价,而是人情的一种礼尚往来;只要是
熟人跟帖,吹捧还是好的,有的懒得吹捧了,改成客套话、问候语了;批评也失去了理性与客观,变成谩骂与攻击了。

等等吧,这都使网络文学的成长正在失去本应健康的土壤。

最近,我思考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关于跟帖与点击率。

网络文学,讲究跟帖和点击率。

毫无疑问,跟帖多、点击率高应该与作品的价值成正比。

实际上,并不尽然。

跟帖多、点击率高的,未必是好作品;反过来,好作品未必就跟帖多、点击率高。

跟帖多、点击率高,常常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名人。

这没办法,名人总受热捧。

虽然名人写出来的东东未必篇篇都是精品,但名人效应乃是流行性感冒,常人是抵抗不了的,所以一看见名人的名字就容易产生点击和跟帖冲动。

二是女人。

如果初来乍到,又想吸引眼球,就搞一个美女头像,再起个女性化的网名。

不信去试,反正我屡试不爽。

三是熟人。

就是上面说的人情跟帖。

四是暧昧的标题。

我有一篇散文,起了个平实的标题无人问津,换了一个准色情的,点击率直线上升。

我只是游戏耳,却有了一种悲哀的感觉。

另一个是关于网络文学与写手。

众所周知,发表在纸质上的文学作品不叫纸质文学,可发表在网络上的文学作品却叫网络文学。

如果要正名,网络文学这个“名”就应该推敲。

回顾文学走过的历程,这个“名”就很值得回味。

古人的文学作品曾经刻在鼎上、石头上,写在绢上、竹简上,为什么不叫鼎文学、绢文学、石头文学、竹简文学呢?文学以口口传播,叫口头文学;在民间广为流传,又叫民间文学。

仔细推敲,口头文学更接近网络文学,二者都靠记忆储存,前者的记忆工具是人脑,后者则是电脑。

实际上,文学不论冠以何名,只要有生命力,迟早要后来者居上。

小说曾经就不登大雅之堂,今天却成了纸质文学的主体。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文学总有扬眉吐气的那一天。

网络文学曾经被无视、忽视、轻视,视而不见,一个标志就是“写手”这个词儿。

在中国,在纸上爬格子搞创作的人哪怕居于三流、四流、不入流,也被称为作家。

在网上,谁作品走红,就把谁称为网络写手。

由此我联想到“歌手”。

曾几何时,同样是登台一吼,我们把大陆的叫歌星,把港澳台的却叫歌手,像邓丽君,就被称为著名歌手。

现在呢,恐怕再不好意思叫人家歌手了吧?实际上,歌手、写手并无不好,恰可玩问的是特殊的国情和语境所赋予的特殊含义。

我本人也被某报、某网站称作“网络写手”。

网络上有我的博客和主页,其上的文字应该属于网络文学。

惭愧的是我想澄清一个事实。

我发在网上的多数作品都是先前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的,且1998年以前的作品是用笔写在稿纸上的。

即使到现在,我也不直接“在线写作”,所以称我为网络写手是否名不副实呢?据我所知,我的不少忘年交朋友至今不会打字,他们的作品都是先写在纸上,再请人打在电脑上,然后又假他人之手贴在网上。

他们的作品也叫网络文学吗?(在陕西作家网开通新闻发布会暨陕西网络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2009年6月27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