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海兔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XX 11生本3班******** 摘要:海兔(Aplysia) 又称海蛞蝓, 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Gast ropoda) 后腮亚纲( Opisho -branchia ) 海兔科(Aplysiidae)动物, 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随着对海兔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发现海兔具有极大的药用与食用价值,现在海兔已经成为生物研究的一种模式生物,尤其是在神经节蛋白质组的研究上[1],除此之外,国内外对于海兔提取物的抗癌作用及其获取光合作用基因的机制研究也有报道。
本文介绍了海兔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特征,并对海兔的药用与食用价值及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海兔,神经,肿瘤,光合作用
海兔(Aplysia) 又称海蛞蝓, 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Gast ropoda) 后腮亚纲( Opisho -branch ia ) 海兔科(Aplysiidae)动物, 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
海兔种类有3,000多种,遍及全球海域,其中还包括热带和南极洲海域。
海兔虽在中国沿海尤其东南沿海有分布,生活于热带海域,五彩斑斓的外貌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尚待开发。
1、形态特征
海兔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仅10厘米,体重130克左右。
体呈卵圆形,运动时身体可变形。
海兔头上有两对突出如兔耳的触角,前面一对稍短,专管触觉;后一对稍长,专管嗅觉。
体表光滑,或有许多突起。
其体外石灰质的外壳,退化成一层薄而透明、无螺旋的角质壳,埋在背部外套膜下,薄薄的壳皮一般呈白色,有珍珠光泽。
其足相当宽,足叶两侧发达,足的后侧向背部延伸。
海兔雌雄同体雌雄两个生殖孔间有卵精沟相连。
2、生活习性
2.1分布
海兔喜欢在海水清澈、水流畅通、海藻丛生的环境中生活,以底栖矽藻和沉积在海滩上的有机质、绿藻和底栖桡足类等为食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它在我国福建、广东、山东等省的海域均有分布. 厦门最常见的海兔品种是蓝斑背肛海兔(N otarchus leachii cirrosusS ti mp son, NLCS)。
[2]
2.2自我保护与防御
以各种海藻为食,并具有体表颜色与摄入海藻颜色一致的避敌本领。
有的海兔体表还长有绒毛状和树枝状的突起,从而使得海兔的体型、体色及花纹与栖息环境中的海藻十分相近。
除消极避敌外,海兔还能进行积极防御。
在海兔体内有两种腺体,一种叫紫色腺,生在外套膜边缘的下面,遇敌时,能放出很多紫红色液体,将周围的海水染成紫色,借以逃避敌人的视线。
还有一种毒腺在外套膜前部,能分泌一种略带酸性的乳状液体,气味难闻,对方如果接触到这种液汁会中毒而受伤,甚至死去,是其御敌的化学武器。
另外,海兔生有鲜红的乳突,如果它受到骚扰,这些乳突就会随处摆动,鱼类便会叮咬他们,乳突被咬掉后还可以再生,但是由于乳突含有刺细胞和腺体分泌物,所以捕食者会把它们丢弃,以后就不会再攻击它。
2.3生长繁殖
海兔是雌雄同体的,春天是海兔的繁殖季节,雌雄同体的海兔进行异体受精。
其交尾方式很特别:如果仅有两只海兔相遇,其中一只海兔的雄性器官与另一只海兔的雌性器官交配,间隔一段时期,彼此交换性器官再进行交配。
可是这种情况并不常见,通常总是几个甚至十几个海兔联体、成串地交合:最前的第一个海兔的雌性器与第二个海兔的雄性器官交合,而第二个海兔的雌性器官又与第三个的雄性器官交合,如此一个挨着一个与一前后不同的性器官交合。
它们交合常常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之久。
产卵是在交尾过程中或分开几小时后进行,产出的卵子,卵与卵之间相互以蛋白腺分泌的胶状物,黏成细长如绳索状一长条,有的可达几百米,18米长的卵索带含有108000个卵。
海兔产卵甚多,但孵出的极少,因为都被其他动物吞食掉了。
海兔的卵索外表看去如粉丝,广东沿海称为“海粉丝”。
孵出的海兔,经2-3个月后发育成成体。
[3]
3、食用价值
海兔是一种名贵的海味品, 海兔卵群带晒干称“海粉”, 营养价值高,可食用,又可药用。
据对新鲜海粉分析,其中蛋白质占干重量的31. 67%; 脂肪占干重量的9. 27%; 灰分占干重量的33. 71%; 盐分占干重的11. 56% ;此外,还含有钙、磷、铁及维生素。
用它炒菜做汤,味道鲜美;还可做清凉饮料或充作名菜。
另外,海粉性味甘、咸、寒,有清热滋阴、软坚消炎、润肺止咳等功能,主治肺燥喘咳、鼻出血、瘿瘤、瘰疠等疾病。
对发烧、咳嗽、痰多咳喘、失音喑语以及甲状腺瘤、淋巴瘤等均有疗效。
同时海兔肉含磷脂高、胆固醇低,因此,可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和肥胖症等,是一种理想的食品。
[4]
4、药用价值
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对海兔已有较深入的研究,近四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海兔存在着许多结构独特的化合物,已分离出2 0 0 多种,这些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物如海兔素,一种芳香溴化物,对狗有降压作用;对青蛙有使肌肉收缩、心跳停止的作用,同时还具抗肿瘤作用。
在海兔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已获得很多萜类化合物,并发现有些卤代倍半萜有抗肿瘤活性。
Schmitz等对其提取物具有肿瘤抑制活性的海兔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出在体外具有中度肿瘤
抑制活性的卤代倍半褚醇。
此外,对海兔中大分子化合物的研究也比较多,已有研究发现海免中存在着一种抗癌蛋白质,它具有高度选择的与自身防护机制有关的毒性,并从杂斑海兔中分离一种具有抗菌及抗肿瘤活性的糖蛋白。
4.1阿普里罗灵
研究人员从海兔体内提取出一种名为“阿普里罗灵”的化合物,通过动物实验,认为可作为抗癌剂。
利用海兔腺体制成的这一种高效抗癌剂的杀癌能力可与作为制癌药剂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效力相匹敌。
而且这种制剂只对癌细胞起杀灭作用,对正常细胞无毒性。
4.2海兔毒素
海兔毒素10( dolastatin 10,D10) 是从海洋无壳软体动物截尾海兔( Dolabella auricularia) 中分离提取的由4 个氨基酸组成的线性缩肽类天然毒性蛋白dolastatin 10 及其衍生物可以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5]
4.3 海兔卵
海兔卵在我国古代已作为药用,主要是利用其聚集成块的卵群,它具有滋阴、软坚、消炎、抗肿瘤的作用,研究发现海兔卵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对小鼠的心肝肾具有明显的抗脂
质过氧化作用,两种提取物均有抑制肉瘤180的瘤体重量,其中乙醇提取物均增加EAC腹水瘤小鼠的存活率、延长小鼠的生命,且乙醇提取物高剂量组的作用有显著性差异。
[6]
5 最新研究进展
5.1用于研发抗健忘要
海兔是重要的神经生理学实验动物。
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将具有巨大的、便于监测的腹神经节的海兔作为研究对象,并因此而发现了经典学习模型的细胞原理。
海兔的“大脑”简单得出奇,只有几千个超大的神经元。
虽然海蛞蝓相貌平平,但是在那些希望研发出增强记忆药物的科学家眼里,它简直就是美的化身。
海蛞蝓那微不足道的神经系统正帮助科学家了解记忆在生物化学层面如何运作。
研究发现,海蛞蝓的记忆分子与人的部分记
忆分子差别并不大,它们目前是研发抗健忘药的重要来源之一。
也许某一天这类药可以令许多人在衰老过程中免受健忘之苦。
[7]
5.2进行光合作用
不久前的一项研究发现,通体碧绿的海蛞蝓似乎是动物与植物的混合体——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可生成植物色素叶绿素的动物。
除了生成叶绿素所必需的基因外,它们还“窃取”了称为叶绿体的细胞器,利用其实施光合作用。
同植物一样,海蛞蝓的叶绿体借助叶绿素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因此就没了通过吃食物以获取能量的必要。
研究人员采用放射性示踪剂以确保海蛞蝓确实是通过自身力量生成叶绿素,而不是从藻类身上窃取的这种现成的色素。
事实上,海蛞蝓完全吸收了这种遗传物质,将其遗传给下一代。
这些海蛞蝓的后代同样可以生成自己的叶绿素,不过,在吃掉足够的藻类以获取必要的叶绿体之前,它们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科学家迄今尚不清楚这种动物是如何盗用所需要的基因。
[8]
参考文献:
[ 1]黄河清, K i m Won- Suk , 林庆梅. MALD I- TOF质谱技术研究海兔神经连索外表层的多肽组成[ J]. 海洋科学,2004 , 28( 5): 53- 57 .
[2]李志丹,包晓东,黄慧英等.优化海兔肝蛋白质组提取与分离技术[J].厦门大学学报,
2006,05,45:194-197.
[3]了尘,Mike Baird.海兔喜欢集体交配的海中变色龙[J].环球人文地理,2013,01 (10):126-135
[4]游克仁.海兔[J].特种经济动植物,1999,(06):20.
[5]曹王丽,宋佳希. 海洋生物抗肿瘤多肽海兔毒素10 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
生学报, 2011,11,24(11):1208-1211.
[6]洪生勤,胡慧金,李艳青. 海兔卵提取物抗肿瘤抗氧化的药理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03):75-79.
[7]章敏.海洋生物制药[J].国外科技动态,2005,09,36-40.
[8]杨孝文. 首次发现可生成叶绿素的动物.北京科技报,2010,01,18,0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