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及答案1(语文)【2018?朝阳期末考】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托尔斯泰的忧郁⑴关于这个老人1910年冬天的离家出走,我读了好几年,始终感到无话可说。
他的姿态太迷人,他的思想太复杂……⑵1910年11月10日,列夫?托尔斯泰决定离去。
“因为若不这样,最终归于死亡的生命就毫无意义。
”凌晨5点不到,他就吩咐车夫套马,带上日记、铅笔和羽毛笔,匆匆逃离了波良纳庄园。
从这一天开始,19世纪的大门在他身后缓缓关上。
⑶他早就想离家出走了。
他在日记中写道:“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
”他对自己的庄园主生活感到羞耻:“这一切如何了结?”早在1880年初,他就希望能把自己的全部财产分给穷人,并身体力行,开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实行平民化,布衣素食,体力劳动。
他在《忏悔录》中说:“有个时期我曾经以自己的才智、门第自傲,现在我知道了,如果说我身上有什么好的东西,那就是一颗敏感而又能够爱的善良的心。
”“我们这种富豪的、博学的人们的生活不仅使我反感,而且失去了任何意义。
”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
⑷“这一切如何了结?”他认为“一切时代的优秀分子”都应该好好考虑这个问题。
人的生而不平等、人类尊严感的消失、人性的罪、政治的恶……“这一切如何了结?”他强调“道德的自我完成”。
他在1918年的日记中写道:“是啊,需要进行自我修养——我在八十高龄的今天所做的,正是我十四五岁时怀着特有的热情所做过的同一件事:自我完善。
”这种“自我完善”以克服自我为中心并劝人为善,“要想使人们的状况好起来,必须使人们自己好起来……而为了使人们好起来,必须使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
”他成了一个悲天悯人的人物,他成了“世界的良心”。
在一般人看来,这良心显得有些“不正常”,甚至有些“肥大”——看到冬天里的乞妇,那乞妇又冷又饿,“而我穿着暖和的短羊皮袄,一回到家就大吃鸡蛋!”他感到痛楚、羞愧。
他对此无法忍受,内心深受煎熬。
但人们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里照样过他们的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世界很正常。
发疯了的只能是托尔斯泰,他说:“我知道,我是疯子。
”“我在这疯人院里难过极了。
”⑸所以高尔基说,托尔斯泰是“19世纪的伟大人物中间最复杂的一个”。
他复杂吗?从人格的自我完善来看,他是单纯的,甚至有些天真。
只是他的追求很苦,他的自责很深,因为这是一道“窄门”。
梅列日柯夫说,“他是社会的良心”。
人生是痛苦的,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
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
这是托尔斯泰终生追求的信念。
摇笔弄舌是简单的,振臂高呼也不难做到,难的是要对自己采取行动,特别是放弃自己既得的利益,放弃已经坐稳了的位子,将自己引向那道“窄门”,这才是真正的难。
这种修炼过程就像加缪所提倡的,“明知世界冰冷,也要尽力地燃烧,为了美和爱去忍受苦难”。
⑹最终,托尔斯泰选择了“飞越疯人院”,离家出走。
他在出走那天夜里写道:“我的做法与我这种年纪的老人通常的做法一样,即抛弃俗世生活,以便独处,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度过一生最后的时日……”他要像一头自由的野兽那样,为自己寻找一处干净的死亡之地。
⑺1910年11月20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称作“俄罗斯19世纪的良心”的老人,死在他的出走途中。
死前他说:“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
我们可以试着将其补充完整。
(取材于朵渔的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19世纪的大门在他身后缓缓关上”,暗指托尔斯泰的选择是对他的时代、阶级的背叛,他也因此遭到当时人们的唾弃。
B.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庄园主生活感到羞耻,他放弃了自己的财产,分给穷人,以此来求得良心的安稳和道德的自我完成。
C.托尔斯泰称自己是疯子,称生活的环境为“疯人院”,表明他追求自我完善和劝人向善的道德理想是艰难而痛苦的。
D.“窄门”是比喻的说法,托尔斯泰把自己引向了难以通过的死地,隐含着作者对托尔斯泰自身思想行为局限的批判否定。
E.文章的题目是“托尔斯泰的忧郁”,“忧郁”不仅概括了托尔斯泰晚年内心痛苦矛盾的特点,也在艺术结构上涵盖了全文。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分)①文章第⑴段中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思想太复杂”?(4分)②文中说托尔斯泰是“世界的良心”“社会的良心”“俄罗斯19世纪的良心”,请解释“良心”在文中的含义。
(3分)18.第⑷段画线的语句“但人们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里照样过他们的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的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19.文章末尾提到托尔斯泰死前最后的话:“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作者说:“我们可以试着将其补充完整。
”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试着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并谈谈你这样补充的理由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16.(4分)A、D(A“他也因此遭到当时人们的唾弃”于文无据,D“窄门”并非“死地”,“隐含着作者对托尔斯泰自身思想行为局限的批判否定”与文意不符)【评分参考】①答对一项得2分。
②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7.(7分)①(4分)说托尔斯泰的“思想太复杂”是因为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1分,要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面对丑恶的现实、痛苦的人生,(1分,要点“现实的艰难”)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严格自律的精神与行动,苦苦地追求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1分,要点“精神上的执着追求”)甚至不惜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1分,要点“行动上的执着追求”)【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②(3分)“良心”是一种自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在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1分,要点“比喻”)是指托尔斯泰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来进行自我完善并劝人为善,(1分,要点“自我完善并劝人为善”)成为人类社会、现实、历史发展中的精神楷模。
(1分,要点“精神楷模”或“道德标尺”“榜样”“垂范”等等)【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8.(5分)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对世间的贫穷、饥饿、痛苦、黑暗、不公等丑恶现象已经麻木不仁、视而不见了,(1分,要点“麻木不仁”)心安理得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不去思考,也不努力改变。
(1分,要点“不思考”或“不努力改变”)文章以此来反衬出(1分,要点“反衬”或“烘托”“衬托”“对比”等)托尔斯泰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反躬自省的自我完善(1分,要点“悲天悯人和自我完善”),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景仰。
(1分,要点“景仰”或“赞美”“歌颂”等)【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9.(10分)【评分参考】①句子补充完整、符合文意2分。
②阐释补充理由2分。
③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4分。
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分析深刻,即可得满分。
④语言表达2分。
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
⑤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2018?佛山顺德期末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小题。
(15分)洞庭一角余秋雨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
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例子太多了。
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头便想:又是它了。
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
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
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即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
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
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
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
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
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
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吕仙老人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惜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上: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
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
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真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着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
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仙风道骨? 中国文化,本不是一种音符。
吕洞宾的青蛇、酒气、纵笑,把一个洞庭湖搅得神神乎乎。
至少,想着他,后人就会跳出范仲淹,去捉摸这个奇怪的湖。
一个游人写下一幅着名的长联,现也镌于楼中: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 儒耶? 史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游人把一个洞庭湖的复杂性、神秘性、难解性,写出来了。
眼界宏阔,意象纷杂,简直有现代派的意韵。
(节选自《文化苦旅》) 16.作者如何看待范仲淹“胸中的天下”? 请简要概括。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作者说:“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具体说说这种强大体现在哪些地方?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作者借写岳阳楼抒发游览感慨,表达了对中国文化和人生自我怎样的思考?文章以“洞庭一角”为题的意图是什么?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4分,每一点2分)(1)与一般的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相比,范仲淹“胸中的天下”(胸襟)大,气概令人惊叹;(2)范仲淹“胸中的天下”只是封建时代儒家的天下意识,与中国文化具有的宇宙意识相比又十分逼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