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内容摘要】空想社会主义也叫做乌托邦主义,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据《简明哲学百科辞典》解释“乌托邦主义是缺乏科学根据而设想建立社会制度的社会政治思想。

通常指空想社会主义,也形容空想的、不能实现的改革。

”所以根据这一概念,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譬如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甚至付出的实际的行动譬如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

上述三者都是中国人民在寻求自强,致富道路上进行的探索。

特别是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但殊途同归,都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就是从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形成以及对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的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影响原因苏联科学院院士鲁缅采夫主编的《科学共产主义辞典》:“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并实行全社会规模的有计划的商品生产特征的、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第一阶段。

”为实现这一目标先人们经过了数百年的探索,逐渐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也在做同样的努力,逐步的探索新的出路。

而正是这些艰辛的过程才会有历史的逐步进步,使后人踏在先人的脚印上前进。

一,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产生到19世纪初的300年间,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8-1535)、德国的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为代表。

一般认为,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

在书中,莫尔所描绘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

这种观念的提出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当时英国正在实行“圈地运动”。

大量的劳动人民失去了土地,莫尔对这种现象极其愤慨,称这种现象是“羊吃人”。

莫尔认为,造成社会不公正的正是这罪恶的私有制,这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但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先驱们的思想也只能停留在幻想的阶段中。

这主要是由于1,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 2,还认识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3,站在超阶级的立场上,主张通过道义的力量与和平的途径把资本主义变成社会主义。

(2)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法国的让·梅叶(1664—1729)、摩莱里(1720—1780)和加布里埃·马布利(1709—1785)为代表。

以法律为切入点是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与16、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不同之处。

梅叶认为宗教制度、封建制度和私有制度是当时法国的三大主要祸害。

摩莱里提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之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存社会违反“自然秩序”。

他们也分别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了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梅叶设想财产公有;摩莱里更是以法律条文的方式规定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人人都为社会公益尽其所能,人人都从社会获其所需,社会统一安排生产、分配劳动和劳动产品社会,逐步实现带有禁欲色彩的共产主义。

“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是兄弟。

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条法律就是禁止财产私有。

”这些将平等视为平均的、禁欲主义的社会主义主张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昂利·圣西门(1760—1825)、沙利·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为代表。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19世纪达到了顶峰,三大空想家的思想主要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到处都是没有才能的人统治着有才能的人,没有道德的人支配着善良的公民,大罪犯惩罚犯了小过错的人。

傅立叶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一种“突出的破坏性”的特点,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这两种利益的矛盾。

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

欧文提出私有制、宗教和资产阶级婚姻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三位一体”的祸害。

三大空想家与莫尔们从情感着眼、梅叶们从法律着眼不同,更重于从经济上着眼。

圣西门设计的未来社会叫“实业制度”,傅立叶设计的未来社会叫“和谐社会”,欧文设计的未来社会叫“劳动公社”。

•列宁曾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635~636页。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傅立叶《论商业》一文中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种种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他指出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

但他们没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揭示社会和谐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并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解放无产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试图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无差别的王国。

他们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变革蓝图,仅仅只是把无产阶级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没有看到这一阶级广而深的“群众基础”且具有无穷尽的变革的力量,而是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

以后的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不可行,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国经历了四次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如果按时间顺序的话1,康有为实行维新变法提出“大同”思想。

2,太平天国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

3,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三化一改”大锅饭。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而空想社会主义则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和正义出发来探讨社会发生变迁的原因。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找到了现实的道路。

空想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从没有理性的社会向有理性的社会过渡,他们深信自己的天才实验能够使有产者和统治者感兴趣。

空想社会主义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梦幻憧憬。

它们所宣扬的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人人平等。

2,生产资料公有制3,政治民主。

4,空想性,没有现实基础做依托。

下面就从上述三点论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四种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实践。

•1)康有为实行维新变法提出“大同”思想甲午战争过后,新思潮涌入中国,有位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实行改革。

这时候,康有为在传统文化中找依据,提出了“大同”思想。

何为“大同”《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同时还吸收了佛教的慈悲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观念以及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同时还不时闪烁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光华。

在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痛恨和对平等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作为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康有为也找不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他幻想通过国家之间的联合、通过裁军来使国家消灭,这是根本行不通的。

除此之外,他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由低级向高级的社会进化顺序,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和资产阶级庸俗进化论的基础上,超越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这就致使最后的百日维新向统治者的妥协,继续实行君主制下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太平天国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1851年11月中国爆发了近代史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并建立起农民政权,此外,还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主要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中的1,平分土地的方案,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否定。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地,按其产量的多寡,分为九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其目的是要达到天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国,2,人人平等,洪秀全《原道醒世训》“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僵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主张男女平等,这还体现在分配土地的情况上。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先进性,列宁曾说过“某些马克思主义者的错误,在于他们批评民粹主义者的理论,而忽略了这种理论在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中所包含的历史上现实的和历史上合理的内容。

他们批判了而且正确地批判了‘劳动原则’和‘平均制’这种落后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但是他们忘记了这种理论反映着先进的、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忘记了这种理论是同农奴制旧俄国作最坚决斗争的旗帜。

在反对旧专制制度的斗争中,特别是反对旧农奴主大土地占有制的斗争中,平等思想是最革命的思想。

农民小资产者的平等思想是正当的和进步的,因为它反映了反对封建农奴制的不平等现象的斗争。

‘平均’地产的思想是正当的和进步的,因为它反映了每户只有7俄亩份地的、受尽地主剥削的1000万户破产农民的愿望。

”(《列宁全集》第十三卷,第二一七页。

)然而忽视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小农思想的局限性,必然陷入空想社会主义,陷入乌托邦的泥淖。

3.,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三大改造”大锅饭1956年以后,中国三大改造完成。

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行了限制甚至是消灭私有经济的政策一方面曾实行了“割资本主义尾巴”和禁止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实行农村公社化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然而事实造成的结果却是经济的倒退。

另一方面不断地进行所有指的“升级”,实行“一大二公”,力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这种绝对分配思想必然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人们丧失进去精神进而使劳动率下降。

虽然对现在对三大改革后所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制度有褒有贬,但总的来说是不成功的。

因为这种制度不适应当时中国的发展状况并且最终走向解体,马克思认为只有物质精神都达到了极度丰富的阶段才可以实现共产主义。

显然当时的中国并不满足这一条件,但它也从反面证实了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基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反面的借鉴使中国摒弃旧观念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