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医学史整理填空

中国医学史整理填空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

5、针砭治病自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

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四种。

8、《周礼·天官》记载,医师之下设有、、、,各有专任。

9、甲骨文中疾病被广泛称为,表示身体出现不适或功能障碍。

10、作为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研究殷商时期医疗水平的宝贵史料。

11、对疾病的认识:以人体部位命名:疾首、疾耳、疾目、疾自(鼻)等。

甲骨文中出现的专门的病名:疟、疥、蛊、龋等。

甲骨文中出现的个别关于疾病症状的描述:耳鸣、下痢、失眠、病软、病骨、病旋(眩晕)等。

12、《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书中记载药物数量一般认为共126种。

13、一般认为,汤液创制于商代。

汤液不仅服用方便,可以提高疗效,起效迅速,可加入多种药物发挥综合作用,促进后世复方药剂的发展。

多种药物之间的适当配合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而且也拓宽了用药范围,拓展了药物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加速了医药学的进步。

14、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

详细论述八卦内容并使其流传后世的典籍是《周易》。

15、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说。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1、我国药物学专著中最早的药物分类法是。

2、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是、。

3、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以前我国临床医学和方药学的发展水平。

4、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

5、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

6、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妇产科专著是《》。

7、《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散佚,经后人整理成为《》、《》两部著作。

8、已知古籍中最早用流水和户枢比喻运动有益人体健康的著作是《》。

9、《》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10、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11、以其在中医学上的卓越贡献,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医家是。

12、论述杂病病因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医学著作是。

13、初步确立辨证论治原则的著作是。

14、《伤寒杂病论》全书载方269首(去除重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故被誉为。

15、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

后之欲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

”16、我国先秦时期影响最大的医学家,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是。

17、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者,由扁鹊也。

”18、的典故,出自扁鹊治愈虢太子尸蹶证的这一史实。

19、西汉时期,曾任齐国的“太仓长”,人称“太仓公”或“仓公”的医家是。

20、《史记》中记述了淳于意曾经治疗过的25个病人的姓名、性别、里居、职业、疾病、治疗、疗效及预后等情况,当时称为。

21、以其高超的外科医术,受到人们的尊敬,被誉为“外科鼻祖”。

22、华佗发明的全身性麻醉药叫。

23、华佗仿照五种动物的动作而创制的导引术叫。

24、“虎守杏林”的传说出自三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的生平事迹。

25、《神农本草经》主要成就有: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七情和合理论,论述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介绍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方法,阐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26、《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主要贡献包括:提出了较为严密完整的组方原则,将治疗八法运用于方剂之中,剂型多样,煎服法严格。

27、《伤寒杂病论》方剂中运用的治疗八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温法、和法、补法、消法、清法。

28、《伤寒杂病论》对辨证论治的贡献:提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完整示范了辨证论治过程;总结四诊八纲,三因致病论,治疗八法。

29、《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包括: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经典著作;以六经辨治伤寒;提出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范例;奠定后世中医临证医学的基石。

30、《金匮要略》全书25篇,载方262首,确立了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的辨证体系,主要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妇科和外科。

31、《难经》在脏腑学说方面的贡献有:指出了三焦的部位;论述了命门与肾的关系,强调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论述了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强调五脏六腑不可伤;首次记载了胰脏并归之于脾。

第四章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1、我国已知最早对《内经》进行注释的文献是齐梁年间全元起的。

2、杨上善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

3、《》首创《内经》全面分类研究。

4、在《素问》的诸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唐代王冰的《》。

5、晋代医家首开整理编次《伤寒论》之先河。

6、孙思邈对《伤寒论》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7、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王叔和所撰的《》,整理归纳出种脉象。

8、《针灸甲乙经》是魏晋时期所著,他系统厘定腧穴个。

9、《》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10、《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

11、《》首次创立了“诸病通用药”的药物分类法,以病为纲,类列药物。

12、《》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

13、《新修本草》共载药味。

14、唐代较全面的营养学和食疗专著是孟诜所撰的《》。

15、李珣所著《》是我国最早论述外来药的专书。

16、东汉魏伯阳的《》是现存最早的炼丹理论著作。

17、我国第一部药物炮炙学专著是《》。

18、我国现存最早的急症诊治专著为晋代葛洪所撰《》。

19、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是《》。

20、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专著是唐代蔺道人所撰《》。

21、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是唐代昝殷所撰《》。

22、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著是《》。

23、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皇甫谧的《》。

24、6次东渡日本,为中日医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25、《脉经》的主要成就包括:确立了“寸口诊脉”和脏腑分部定位;整理归纳了24种脉象;记述了危重病人的异常现象;总结了脉象的临床意义;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

26、《针灸甲乙经》的主要成就包括:归纳厘定腧穴349个;提出分部画线布穴的穴位排列方法;系统阐释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总结针灸治疗经验,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200多种。

27、《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主要成就包括:系统地记述了骨折的治疗常规;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书中收载40余方。

28、《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主要成就包括:详论医德规范;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对药物学的深入研究;重视妇儿病,将其列于卷首。

29、《外台秘要》的主要成就包括:最早记载消渴病人的特征;记载了黄疸的鉴别诊断方法;记载运用金针拨内障的手术方法。

30、《经效产宝》的主要成就包括:较为详细地归纳了妊娠、难产、产后常见证候与施治方药;妊娠期主张以养胎、保胎为要;产期出现难产,提出“内宜用药,外宜用法”;记载血晕的淬醋急救法。

31、《颅囟经》的主要成就包括:最早提出小儿体质属“纯阳”;详论小儿脉法;记载“小儿变蒸”之说。

32、《诸病源候论》在病因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广泛记载各科病的病候,覆盖范围广泛;提出“乖戾之气”的概念;详细描述多种寄生虫病;认为月经病与任脉、冲脉、心经、小肠经紧密相关;首次提出疾病的发生与体质禀赋有关。

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1、宋代众多医家对《内经》进行了整理、校勘和专题发挥,有一定影响的有刘伯舒的《》,刘完素的《》、《》、《》,滑寿的《》等著作。

2、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的研究影响较大的医著分别是《》、《》、《》、《》、《》、《》。

3、潜心研究伤寒20年著成“无求子伤寒百问方”,后由张蒇增改为《》(又名《》)。

此书深入浅出地阐明《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开创了的先河。

4、庞安时在《》中,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

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

5、(人称“许学士”)精研伤寒之学,其代表著作有《伤寒百证歌》、《》、《》。

6、滑寿所撰《》,将《素问》内容分为藏象、摄生、论治、阴阳、运气等12类,是分类整理、择要类编《素问》之作,首开节要类编《素问》之先河。

7、王惟一所著的《》和“”的铸造,是针灸学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8、宋代,我国人体解剖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保留了一些根据实物描绘的解剖图谱,分别是《》和《》,其中《》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张实绘人体解剖图。

9、陈言撰《》(简称《》),指出致病因素有三种,即、、。

10、《》是我国最早的舌诊专著。

11、南宋撰成《》,书中以简单线条显示脉诊形象,首创种脉象图。

12、金元时期出现了医家学术争鸣现象,其中以、、、最著名被后世称为“”。

13、刘完素的主要学术思想是“”,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