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病危害-中文警示说明

职业病危害-中文警示说明

一氧化碳理化特性一氧化碳为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

分子式为CO,相对分子质量 28.01,沸点-191. 5℃。

微溶于水,易溶于氨水。

它还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一氧化碳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轻者头痛、眩晕,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能迅速缓解;中度中毒者呼吸及脉搏增快,烦躁不安,步态不稳,颜面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嗜睡状态,瞳孔光反应迟钝,吸氧后意识方可恢复,但不留后遗症;重者昏迷,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常并发脑水肿,肺水肿。

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障碍后遗症,严重中毒者可致死。

紧张的体力劳动、疲劳、贫血,饥饿、营养不良、存在高温或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氰化物、苯、汽油等有害气体时,均可加重或加快一氧化碳的中毒。

皮肤接触液态一氧化碳易冻伤。

主要症状:头痛,恶心,呕吐,头晕,疲劳和虚弱的感觉。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1、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劳动者在生产时应严格按窒息性气体有害作业要求操作;2、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3、眼睛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4、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5、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有明显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等职业禁忌症者,禁止从事与一氧化碳有关的作业;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作业区,须有人监护。

应急救治措施1、吸入:迅速将患者移离现场至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松解患者的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分泌物;如呼吸困难,则予以输氧;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及入肺内导致窒息;如发现呼吸骤停,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严重者送医院就医,防止因缺氧导致的脑神经不可逆性坏死的发生。

2、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高温理化特性热辐射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由于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气温达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时,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或2℃以上的作业称为高温作业。

在高温条件下作业主要的生理功能改变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泌尿、消化系统变化。

主要表现为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水盐代谢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跳加快、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损伤、肾脏功能下降、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和大脑反应速度及注意力降低。

同时高温作业可引起职业性中暑:1、中暑先兆: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劳动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除有中暑先兆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度以上。

3、重症中暑: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1)热射病(包括日射病):高温环境下突然发病,体温可达40度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而“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2)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感,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部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3)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1、工程控制:合理安排热源,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尽量远距离操作;隔热措施:建筑物隔热、设备隔热(热绝缘、热屏蔽);加强作业场所的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空调降温;2、个人防护:劳动者工作时穿隔热服;3、其它: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限制持续接触热时间;为高温作业劳动者提供清凉饮料等;高温作业工作就业前及夏季以前应做好劳动者职业性体检工作,对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甲亢、肝肾疾病等职业禁忌症人员,禁止从事与高温有关的作业。

应急救治措施中暑先兆和轻症中暑:迅速脱离高温现场,移阴凉处,饮含盐饮料;重症中暑:送医院救治。

噪声理化特性声强和频率的变化都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噪音污染的过程其实是一种慢性中毒过程,噪声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称做“隐形杀手”,噪声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一项重要的公害,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会对人的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及内分泌系统带来严重的影响: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产生头疼、脑胀、昏晕、耳鸣、多梦失眠、健忘、心慌、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征候群。

使人心情烦乱,情绪不稳,急躁、易怒。

也影响睡眠, 造成疲倦。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跳加快、心律不齐、易语诱发高血压。

3、对视觉器官的影响:眼痛、视力减退。

4、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食欲不振、恶心、胃张力减低,会诱发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5、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最容易受到关注的是它对听力的损害,最常见的病症是耳部不适,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和噪音性耳聋;人耳正常听力普通交谈55~65dB(A),个别可低致15 dB(A),一般认为听力损失在25~40 dB(A)为轻度耳聋,40~55dB(A)为中度耳聋,70~90dB(A)为重度,90dB(A)以上为极端耳聋。

6、影响交流,使人注意力不集中,降低劳动生产力,从而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导致工作意外的增加。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目前对噪声性耳聋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加强防护:1、工程控制:合理安排噪声源,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实现远距离的监视操作,劳动者应在密闭的隔离操作室内操作;2、个人防护: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工作场所噪声仍达不到标准要求时,在没有隔离操作室的工作环境下工作时,应为劳动者提供适宜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

应急救治措施使用防声器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并紧闭门窗。

如发现听力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

中文警示说明粉尘理化特性无机粉尘、有机粉尘、混合粉尘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生产性粉尘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坏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粉尘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之后,人体通过鼻腔滤尘、气管粘膜分泌物、支气管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伴随粘液往外移动运送出去,并通过咳嗽反射排出体外。

但是人体对粉尘的清除作用是有限度的,长期吸入大量粉尘可使人体防御功能失去平衡,清除功能受损,而使粉尘在呼吸道内过量沉积,损伤呼吸道的结构,导致肺组织损伤,造成肺组织纤维化,产生一系列病变。

1.局部作用,即对皮肤、角膜、粘膜等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导致过敏性皮炎、角膜炎、鼻炎等疾病;2.中毒作用,即吸入有毒性粉尘,能在支气管和肺泡壁上溶解后吸收,引起中毒现象;3.粉尘对机体影响最大的是呼吸系统损害,包括上呼吸道炎症、肺炎、肺肉芽肿、肺癌、尘肺以及其他职业性肺部疾病等。

尘肺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肺弥漫性间质纤维性改变为主的疾病。

它是职业性疾病中影响面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进入人的肺内后,在二氧化硅的毒作用下,引起肺巨噬细胞解坏死、导致肺组织纤维化,形成胶原纤维结节,使肺组织弹性丧失,硬度增大,造成通气障碍,影响肺的呼吸活动,即人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可引起矽肺。

吸入含锡、铁、锑等粉尘,主要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异物反应,以网状纤维增生的间质纤维化为主,在X线胸片上可以看到满肺野结节状阴影,主要是这些金属的沉着。

这类病变不损伤肺泡结构,因此肺功能一般不受影响,脱离粉尘作业,病变可以不再继续发展,甚至肺部阴影逐渐消退。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1、工程控制:逐步改革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湿式作业方式,减少粉尘的飞扬;密封机械防止粉尘外逸,采用通风排气装置和净化除尘设备。

2、个人防护:作业者应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减少身体暴露部位,戴防尘口罩,以防止粉尘从呼吸道吸入,造成危害。

3、其它:对就业人员应作严格的健康检查,凡有活动性肺内外结核、各种呼吸道疾患(鼻炎、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都不宜担任接触粉尘的工作。

从事与粉尘接触的工人,每年定期作体检。

应急救治措施发现尘肺,立即调动工作,积极治疗。

中文警示说明二氧化硫理化特性二氧化硫分子式SO2无色,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和乙醇,不燃,有强刺激性。

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

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

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

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1、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2、穿聚乙烯防毒服。

3、戴橡胶手套。

4、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应急救治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中文警示说明煤尘理化特性有机粉尘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煤尘是指在粉煤、喂料等过程中飞扬着的煤粉。

煤尘污染空气,影响员工身体健康,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会引起爆炸造成灾害。

细微颗粒的煤炭粉尘,是职业危害之一。

(1)长期吸入煤尘后引起身体器官的病变,轻者能引起呼吸道炎症、慢性中毒和皮肤病,重者可导致尘肺病。

(2)煤尘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爆炸或燃烧,煤尘爆炸时产生高温,高压,生成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严重威胁人员生命的安全。

(3)降低工作场所能见度,使工伤增多,并加速机械的磨损。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1、工程控制:逐步改革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湿式作业方式,减少煤尘的飞扬;密封机械防止煤尘外逸,采用通风排气装置和净化除尘设备。

2、个人防护:作业者应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减少身体暴露部位,戴防尘口罩,以防止煤尘从呼吸道吸入,造成危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