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香

书香

“书香”一词的由来
“书香”最早的由来则是因为一种名叫芸草的植物,又叫芸香,因其气味能杀书虫,人们遂把芸香草夹在书中,书中清香之气,日久不散,打开书后,香气袭人,故对其散发之香称之为“书香”。

书标收藏爱好者常见到“书香”这一字眼,诸如“千年书香,一卡芬芳”、“书香工程”等等,那么“书香”这一词到底典出何处呢?
“书香”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一个词,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特有的一个典雅的词汇,有很美好的内涵,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

“书香”是指文化,指高雅的典籍,也指读书人的书卷气息和文化氤氲。

“书香”后来成为笃好读书家风和崇尚文风的含义,如把读书人家称为“书香门第”、“诗礼传家”、“耕读世家”,这是指由读书取得功名禄位的官宦人家或虽未入仕但仍不弃读书之志的布衣处士们对文化的崇尚向往,这一书香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他们一往情深都以此装点门楣,标榜自己是读书人家,以书香门第为荣耀。

从这一浓郁的书香氛围中可以看到我们古人崇尚文化,以读书为美的优良传统。

“书香”最早的由来则是因为一种名叫芸草的植物,又叫芸香,因其气味能杀书虫,人们遂把芸香草夹在书中,书中清香之气,日久不散,打开书后,香气袭人,故对其散发之香称之为“书香”。

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辨证一》中则描述芸草说:“古人藏书辟蠹用芸。

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是也。

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间叶间微白如粉污。

辟蠹殊验,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

”芸香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下部为木质,故又称芸香树。

夏季开黄花,花叶香气浓郁,可入药,有驱虫、驱风通经的作用。

据说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之书享有“无蛀书”之美誉,盖因每书皆夹有芸香草之故。

芸香草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一种书籍防虫药草,最早记载这种草的是《礼记》,此书“月令”篇中说:“(仲冬之月)芸始生。

”郑玄对此注曰:“芸,香草也。

”晋人成公绥还写有一篇《芸香赋》,说芸香草“美芸香之修洁,禀阴阳之淑精”。

芸香辟蠹,成为古人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也是一种颇含诗意之举,因此它每每出现在诗人笔下。

唐人常兖在《晚秋集贤院即事》中说:“墨润水文茧,香销蠹字鱼。

”姚合《偶题》说:“迟日逍遥芸草长,圣朝清净谏臣闲。

”杨巨源《酬令狐员外直夜书怀见寄》则说:“芸香能护字,铅椠善呈书。

”宋人梅尧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题·西斋》诗有:“请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间有蠹鱼。

”芸草诗情,颇具趣味。

“书香”之典因芸草而来,又与书籍结了缘,所以后来被人们广泛地引申,把与图书典籍有关的事物都冠以芸草之名,如“芸帙”、“芸编”都喻指书卷;读书仕进者谓之“芸人”;“芸签”原为书签、后也借指图书;“芸香吏”则指校书郎;因书室常备有芸草,又是藏书的地方,故称书斋为“芸窗”、“芸扁”、“芸署”、“芸阁”、“芸省”、“兰台”等。

兰台相当于现在的档案馆,早在汉代便有"芸台"的别称。

这些在古代诗文尺牍中是常见常用的名词,都有书香的涵义。

芸,本为香草,古代把凡是与书籍有关的事物都与“芸”和“香”联系起来,这寄托了古人的一种文化审美,典型地反映了以读书为美的文化观念,这即使在今日看来依然是值得弘扬和提倡的。

这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对现下时有泛起的拜金主义和“读书无用论”,书香精神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书香】
形容词,指上辈有读书的(人家)
书香门第”中的“书香”是什么意思?许多人不太清楚。

其实原来是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

芸香草亦称芸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香气,可以入药,嚼之有辛辣和麻凉感觉。

因为古人常在书籍中放这种草避蠹驱虫,所以除“芸人”指农人,“芸芸”指众多外,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

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芸署”为藏书之室,“芸香吏”则指校书郎。

沧桑逝水,风习递嬗。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的普通读书人早已不太容易见到芸草了,即使防蠹,人们也多是使用樟脑丸、檀香片之类。

书香情怀对于善于想象与怀旧的文人来说,恐怕更多的只是缥缃书卷里所蕴藏、积淀的一种不尽的历史记忆与个人缅想罢了。

氤氲陶醉之中,书香具体为何物,恐拍谁也说不清。

医家说旧书散发出的异味,是一种有毒的东西。

但文人是天生的嗜怪主义者,书香那种“难以形容的怪味”,总是让他们甘愿沉迷,兴奋不已,甚至整个生命与其相融也浑然不觉,乐此不疲。

至于梁实秋先生说“书香是与铜臭相对立的”,这倒是大众的同感。

“铜臭”一词,出自《后汉书·崔实传》。

汉代权臣崔烈,名重一时,但他仍不满足于现状,而在卖官鬻爵的腐败中以五百万钱买得司徒一职,从而得享“三公”之尊。

有一日他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崔钧如实回答:“论者嫌其铜臭。

”由此人们便以“铜臭”一词来讥讽俗陋无知而多财暴富之人。

千年以来,书香铜臭,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褒贬好恶。

书而有香,我更愿意认为这是指书中文字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图书纸张、油墨以及装帧中掺进的有形成分。

气功界的说法有时让人大开眼界。

据说有道行高深者,只要闻一闻纸上文字的香臭之味,即可知文字的好坏高下。

湖湘近代学者叶德辉,劣绅恶行,最终在众怒之中被处死,但他在文化上的贡献却是今天的读书人绕不过去的。

作为近代有名的藏书家,他对书籍版本的稔熟,简直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化境。

据说他无需打开一本书,也不需用眼睛扫描——而只需用鼻子闻闻,就能对书的良莠作出精到的判断。

千年著书,泛滥成灾,流品不齐,良莠混杂,但朴素地说,书的好坏未尝不可以拿香臭这一简单标准一分为二。

我们一向说“读书”、“看书”,其实何尝不是在以心灵来感应书本里的文字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