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本科生在世界五大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心得

一个本科生在世界五大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心得

一个本科生在世界五大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心得,我们离各自的目标,差的是文中的精神来源:张曦夏的日志读完此文,我觉得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标准,其他诸如缺少圈子、先天智商之类的全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

义工旅行间隔年没有经费可以筹,留学没有钱可以借,你没做成是因为你不够想。

分享这么多,我改了标题,前言说的有点多。

关于挣大钱与兽性。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咨询和金融可以用夸张的麦肯锡作为一面镜子:“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要系排名前五,获得国家奖学金或者其他最高奖学金,学生会主席或优秀的组织创始人,国家(如挑战杯)或国际(如欧莱雅)大赛拿到前三名,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过论文或申请过专利,在世界顶尖企业(如GE、高盛等)重要职位实习过。

最好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有突出成绩,如成为国家运动员,电子竞技拿过比赛成绩,时尚杂志的顾问,校园最佳歌手等。

麦肯锡不认为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多重要,他更认同在高考或其他激烈竞争下获胜所需的智商和情商”所以,请用你的长处面对这个世界的挑战。

高考前后、本科毕业前后与社会的接触点都是功利的,没有发现自己,逼着为了活命做一切,考第一,考证,锻炼领导力,为了让简历上有公益而去参加公益组织,这是符合兽性而反人性的。

义工旅行,换个环境发现自己,是让自己有机会与社会的接触点变成公益的,真爱的。

有一天,你在身边就能做很小但是很真切的公益。

行文可能会有所争议,但我认为人应该达到他人的高度再去揣度他人,避免又出现一个让自己不努力的借口。

另外,我发现这篇分享较多,而我的新日志分享较少。

很多人可能沦为一个采果子、采更多果子的机器。

如果你不找到你自己,你就会成为一个统计数字而已---搏击俱乐部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努力,可以看看我关注的小组如果你想找到理想,可以先进入有理想的青年圈子,理想不在现实里,在身边的不是理想。

但理想最终会在现实里还在泡校内?去寻找自己吧,真正的自己在理想里,在目标里至于评论,据说咱们心里什么样,看到的世界就什么样。

很多评论看起来酸酸的,每天登陆就被酸一下。

引言:一个北大普通的本科生,却曾在全世界最顶尖的咨询公司全部实习过(公司包括麦肯锡、波士顿、摩立特、罗兰·贝格、贝恩公司、易观国际、优信咨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毕业时不仅获得麦肯锡的分析员职位,同时获得英荷皇家壳牌集团(Shell)管理培训生,现就职于麦肯锡(北京)。

更难得的是他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余,所有的空闲时间均在过来人求职商学院给同学们上课,几乎所有上完他的课的同学都有“内牛流面”的感觉。

相信从下面他发表2年前的文章中,大家可以从中窥探一斑。

所谓牛人,不过是一个从不放弃自己梦想,用自己最辛苦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果实的人。

这个世界上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The Story of a Paranoid,一个偏执狂的故事by Victor LIU Sep.2008我曾掉进无数河流,希望后来人不要重蹈覆辙——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帮助、支持过我的家人、老师、领导、同事、师兄师姐和朋友们。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是2008年9月应某些朋友的要求写求职回忆录,全是自己的切身体会,尽量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但部分涉及商业机密的内容不予披露,请大家不要询问。

希望本文能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

祝大家都能有好的发展。

全文想不出更好的题目,定为《The Story of a Paranoid》,不过章节题目全都是经典的书名(或者稍微改动过的经典的书名)。

大家不看我的文章,把这些书看了说不定会更有帮助,呵呵。

章节目录第1部分:Preface: The Maverick and His Dream第2部分:Chasing Daylight第3部分:Straight from the Gut第4部分:Swimming Across第5部分: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第6部分:Pour Your Heart into It第7部分:Epilog: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为了避免大家阅读麻烦,本文中部分公司名称采用简写McKinsey –McKinsey & CompanyBCG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Monitor –Monitor GroupBain –Bain & CompanyRB –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Analysys –Analysys Consulting InternationalSinosure –China Export and Cred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SinosureUniversum –Universum CommunicationsAbout MeVictor LIU,生于四川成都,北京大学05级本科生,主修城市科学与区域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将于2009年6月毕业。

赛扶(Students In Free Ent erprise, SIFE)中国北京大区公共关系经理。

曾在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波士顿咨询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贝恩公司(Bain & Comp any)、易观国际网络信息咨询公司(Analysys Consulting International)、优信咨询公司(Universum Communications)、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China Export and Credit Ins urance Corporation, Sinosure)兼职或实习。

2008年9月获得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商业分析员(Business Analyst)职位和英荷皇家壳牌集团(Shell)管理培训生职位,将于2009年毕业后加入麦肯锡公司(M cKinsey & Company)北京分公司。

喜欢F1、Snooker和旅游,狂热的美食追逐者。

Preface: The Maverick and His Dream我非常不在意其他人如何评价我,我不为任何人活着,因此别人的评价不会增加或者减少我的效用。

如果你认为表扬我或者批评我可以增加你的福利,那么OK,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我支持你做这种有益的尝试,并感谢你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Victor LIU“这是一个特立独行者”——不熟悉我的人往往如此评价我。

其实,我只是不太喜欢随大流,不关注其他人的评价,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并且强迫自己不断努力而已。

“我从来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的初中、高中、大学生活都和其他人不同。

”这是我对面试官关于我track record问题的回答。

当初中的同学们都在努力学习课程的时候,我翘掉所有课程,把自己关进学校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做完了几乎所有可以拿到的初中物理竞赛题,初中毕业时,我拿着物理和英语两项竞赛的全省第一名进入高中的理科实验班;当高中所有人都在冲击竞赛奖项、为高考而努力奋战时,我独自一人在不到10平方米的学生会办公室里整理编写出40多万字的学生会制度化建设材料,高中毕业时,我手握中央电视台2个英语竞赛的全国前二、美国高中交换经历、3个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奖励,以全国十佳、省级优秀学生的身份获得北京大学保送生的资格,进入这个待了4年的园子。

我是带着梦想来的——继续自己的学生工作,4年以后去某个牛校读个PhD……正如刚进高中时的踌躇满志——物理国际奥赛金牌。

3年后,结果也跟高中几乎一样——所有当初设立的目标没有一个实现,但却在另外的领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且最终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出路。

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从2006年秋天开始到2008年秋天,我15次申请McKinsey、B CG、Monitor、RB、Bain五大咨询公司的实习或全职职位,只有4次成功。

曾无数次地被击倒又站起,因为我坚信,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有好的结果。

我在北京夏天的酷暑中奔波于两个实习的公司之间。

当其他人都在享受空调时,我每天拿着40圆人民币的补贴,挤3个小时的公车上下班。

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拼命啃着那些案例和方法论。

当其他人都在享受暑假时,我看到“strat egy”、“structure”、“market”、“profit”就想吐。

去餐厅吃饭,喜欢看菜单上的pricing,喜欢看服务的process;上课,喜欢看老师课件的l ayout,看完后开始独自苦思冥想可以如何改进这些东西。

走在路上,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店招;去超市,看产品的包装、陈列,然后开始思考它们的branding和marketing。

有人说我患上了强迫症、有人说我是paranoid、有人说我是maverick。

只因心中有梦。

Chasing Daylight如果现在的我是所谓的“牛人”的话(其实很反感这种称呼),我相信任何“牛人”的背后都有些难为人知的事情而且并不那么耀眼甚至灰涩。

——Tow,《生活:依然奔跑在路上》一的开始是在迷茫和慌乱中度过的。

关于那段日子发生的事我总不愿多提,总之是一个痛苦抉择的过程。

不过有三个人我一定要特别感谢,凯哥、健哥和龙哥,谢谢你们的关照!小弟让你们失望了,对不起。

在反复思考、反复权衡之后,做出了上大学以来第一个最正确的决定——辞去所有的学生“干部”工作(当然因为客观原因拖到第二学期才全部执行完)。

我至今记得,那天是2006年3月4日,距我开始担任学生干部4567天,很好记的一个数字。

这个数字承载着我太多或是美好、或是艰辛的回忆。

辞掉工作后生活开始变得悠闲起来,除了上课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想做,也没有任何事情可做。

于是和女友在未名湖边盖满我们的脚印,吃遍北京大大小小的街道中大大小小的餐厅,通宵K歌(她唱我听)。

没有烦恼,更没有追求。

学期结束,除了坚定和我在一起的女友和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GPA,我什么都没有。

(当然,我更愿意理解成“除了一些次要的东西,我什么都没失去”。

)冬去春来。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

我开始心慌,觉得再这样下去要出大问题。

我的头顶好像笼罩着一大片乌云。

难道我的大学就这样了?!于是去老法学楼顶层的办公室找导师谈话。

与这位学识渊博,曾在美、英、澳三国求学的老师的谈话内容已经不完全记得了,但是导师的意见是明确的——如果不想做学术,就不要去国外读PhD,否则会很痛苦。

很快,我做了大学生活中第二个最正确的决定——不出国了,我要工作!于是,开始漫无目的地搜寻“找工作”的信息,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BBS上有“intern”、“job”等等版面可以查找信息,只能通过各种不专业的渠道搜集零碎的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