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乱世佳人以此浅谈个人电影观感为《乱世佳人》这部电影写影评,本无此必要,这部电影的专门影评我想甚至超过了米切尔原著《飘》的书评,豆瓣上也有此部影片数以万计的网友作出过经典的评价,有一些甚至不亚于专业影评人士,对这部电影的感想及评价,我想说的他们都代我说了。
虽然如此,我还是想趁此机会用我自己这几年的观影经验和心得做一个简短的论述。
所以在此,我不想对《乱世佳人》本身作太多的赘述,只想以此为锲机谈一下我这几年对于电影的一些观感和看法。
这样一部经典,虽历经时代变迁,却经久不衰,这部电影在影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自然是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每个看完《乱世佳人》并被其艺术性,电影手法,电影风格折服的人,当获知这部电影拍摄于1939年时,无疑都会发出这样一种感慨-------“哇,1939年的人也能拍出这么经典的电影啊!”浅谈《乱世佳人》第二次看《乱世佳人》是这个学期的影史艺术欣赏课上,都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我想好的电影也是不厌百回看的。
温故而知新,此话实有理。
想当年第一次看《乱世佳人》这部电影时,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懵懂,虽说少不经事,但毕竟关于爱情。
爱情的主题对青春期的人来说无疑是magic的,男女主人公分分合合,缠绵悱恻,肝肠寸断的情节总敲击着每一根神经,搅动着青春躁动的血液使得血脉贲张。
但要说真正看懂的话,实在汗颜。
压根一点没懂,唯一心中的印象是女主人公很美很任性很可怜。
克拉克.盖博演的那个家伙简直坏透了,简直是个浪荡的王八蛋,伪君子(这家伙逛妓院,出言不逊,由此我竟然从心里讨厌这家伙,也不知那个时候哪儿来的这种道德观和价值观)。
看完整部电影也就无外乎这两点,一言蔽之便是女主挺美,男主超坏,女配仁慈,男配懦弱。
过了五年,经历过高考磨砺,和大一大二这两年学习的提升,也尝试过爱情的苦果与甜美,加上对电影这以艺术的深入了解,以及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和磨练。
再次回头看这部电影却有了新的感觉和味道,这才开始真正感受到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的精湛演技。
首先对这部电影的新感官便是拍摄手法和摄影布光是如此成熟。
或许只有懂摄影的人才会懂得电影布光在电影中占有的重大作用,再次回顾这部电影时发现这部电影的用光是如此的精湛的优良。
特别是南北战争要结束,北方军队攻破南方时那战火照亮在男女主角的脸上时的场景堪称经典,斯嘉丽坐着马车在夜晚和男主分离时的光线的残影也是那么完美。
在我所知道的20世纪电影中,可能只有《教父》《教父2》中的用光才能与之媲美。
当然《教父》系列已是退后几十年的事了。
其次是人物的细腻刻画和人物性格的新认识。
以前总觉得斯嘉丽这种女人举止轻佻,行为怪诞,实在是不可理喻的女人,盖博演的男主放荡不羁举止放肆。
所以在情感上更倾向于接受艾希礼和他妻子那样稳重,典雅端庄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而再次回看,却有另一番感觉。
首先是斯嘉丽,除了她的狡黠和傲娇,更进一步的感受到的是她的痴情,痴情的执着,怜悯之心和负责,更重要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张扬。
从电影开始到快结束,斯嘉丽一直未曾忘记艾希礼,甚至在艾希礼结婚之后,更甚而在艾希礼战后归来落魄潦倒的时候,斯嘉丽仍然未曾褪去对他炙热的爱,即使艾希礼一直婉言拒绝,这便是斯嘉丽的痴情的执着和执着的痴情。
艾希礼的妻子,也可以算作她的情敌吧,从费尽心思为其接生到后来的贴心照顾,一直依然,这便是她的怜悯之心。
那次她饿极了,从地里刨出一个红薯吃了以后,发出呐喊“我一定不会让我家里人饿肚子”,而她也是这样做的,谁能否认她是一个负责的女人呢?而她为了筹钱而撤下窗帘帘布精致打扮一番去见盖博,甚至与自己妹妹的未婚夫勾搭上,一切都为了家庭,为了庄园的未来。
特别是她在盖博面前献媚取宠而不得目的又活灵活现时的神情,实在让人忍俊不禁而顿生怜爱,我想这也是数十年来费雯丽这一经典银幕形象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而至于盖博,第二次再看他时,才看出了他身上透露着的绅士风范,甚而有一种骑士精神。
他风流但不放肆,他多情但又专一,他潇洒但不流氓,总之他身上同时有隐士的风度和骑士的豪情。
他是有那么多的机会可以占有斯嘉丽。
可他没有,他是性情中人,他要的不是人,而是一颗爱他的心。
他一直在等待斯嘉丽为他打开爱之窗扉。
他表面上散漫随意,而他骨子里却爱得深刻,爱得执着,爱得心痛。
这与他风流潇洒的性格而有那么冲突,但是他也像斯嘉丽一样狡黠,他深知甚至深信,在这乱世中,上天会成全他们这两个骨子里蕴含着相同本性的佳人。
最后,是整个故事的安排和勾勒。
从某种形式上来说,《乱世佳人》是一部悲剧电影,或者说《飘》这本书便具有悲剧色彩。
故事的结局并不像一部通俗电影那样,男女主角经过种种磨难,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而是乱世中的这对佳人虽然最后是生活在一起了,但幸福与否,这还是一个问题。
故事的最后可以得知他们生了一个孩子但却不幸夭折了,而后两人发生种种的不和及争吵。
也正因为这样的结局,使得这部电影有了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可眷属之后呢?眷属为何,以为眷属便幸福,以为眷属能幸福。
可眷属真的是幸福的乐园吗?或许是幸福的失乐园吧。
最后还是回到那句老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还有那句歌词:感情是用来浏览,还是用来珍藏,好让日子天天都过得难忘。
由《乱世佳人》浅谈国产电影一部电影的成功大致有这几方面的要素:演员的出色表演,导演的整体布局,一个好的剧本,出色的技术支持。
《乱世佳人》无疑在这几个方面都达到了高超的水准,使其无可挑剔而终成经典。
作为一个业余观影者,我时常思考,这几个成功的要素到底在一部电影中孰轻孰重,须指出的是,任何一部可谓之“经典”的电影,这几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不然就无法堪称完美的经典。
有好的导演却无好的演员,有好的演员却无好的导演,有好的剧本但无演技精湛的演员支撑,都会使一部电影黯然失色。
这不得不提起国产电影,中国不乏有好的导演,好的电影,好的演员,剧本在这个有这数千年文化史的国家自然不会逊色,在技术方面,不得不承认在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之前的前四代导演是弱了一些,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这方面也拉小了和欧美国家的差距。
陈凯歌的《无极》,张艺谋的《英雄》都是在技术方面开始革新和加强的典型。
可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堪称经典的国产电影却少得可怜。
的确,我们曾经是有一些经典电影,诸如张艺谋的《活着》《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都堪称经典,也有过葛优,梁朝伟等在戛纳、柏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亮相的影帝级人物,但相对西方电影而言,中国这样一个自称也本来属于有文化底蕴的国家的电影发展却显得和自己的国家实力和文化水平不太成比例和对称。
究其原因,纵观中国电影,仔细推敲,还是在电影成功的几大要素之间不太能够达到完整的统一。
《红高粱》也好,《活着》也罢,以此为代表的国产电影虽然在情怀编剧导演什么各方面都无可挑剔,但在摄影拍摄,电影布光(也就是技术,去年张导的《归来》用光特别好,提升了不少)方面实在逊色得很。
看了之后深觉遗憾的就是画面感实在太弱,无法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美。
(当然这一点无可厚非,时代背景各方面的限制使然,也不应该将其作为否定一部电影的标尺,在此只是就其技术性带来的视觉观感而言。
)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无可争议是有深深的人文情怀和艺术价值的,从最初的《小武》《站台》《任逍遥》到最近几年的《三峡好人》《天注定》,可以看出他的用心良苦和电影造诣的成熟。
可贾的电影在大众中间却是叫好不叫坐,当然这也和他的电影的非商业性有关,不过贾的电影在制作方面的确十分粗糙烂制,非专业的演员(虽然说所谓是本色表演,不过一个本色身份的人去“演”一个本色身份的人能演出“本色”的味道吗?)的确有点让人觉得是社会纪实片(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不过也使他失去市场的青睐),非专业的摄影拍摄(长镜头过多,让人不赖烦)。
贾樟柯代表了中国新一代电影的走向,张元(《回家过年》《北京杂种》),路学长(《卡拉是条狗》),等年轻导演无一例外都走上新写实的风格,不过在演员,技术,制作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总的来说,中国大陆电影主要是制作和技术方面落后,大师级导演也相对较少。
陈,张,姜,贾这样的太少了,国际影响力也相对较弱。
可以这样说,中国有优秀经典的电影吗?答案是有,但少。
有优秀杰出的导演吗?答案是有,但不多。
至于演员,想当年张国荣一个人撑起《霸王别姬》,中国实在不乏杰出演员的。
中国电影有新希望吗?答案是艰辛,但希望大有。
(第六代导演毕竟是努力的新方向,孕育着无穷力量。
由《乱世佳人》想到看完《乱世佳人》这部电影,我首先想到的是《罗马假日》。
奥黛丽.赫本和费雯丽这两位影坛明珠实在有太多的相像点,特别是在《罗马假日》和《乱世佳人》这两部电影中的精彩演绎。
而《乱世佳人》和《罗马假日》这两部电影,作为影史上的经典在某些方面的确类似。
《罗马假日》中赫本的那种任性和天真与《乱世佳人》中的费雯丽的狡黠和孤傲是那么的神似。
《罗马假日》的结尾同样是开放,但给人以不安的结尾。
因为最后在公主走后,空洞的庞大建筑里之剩下男主那喜悦而又惋惜而又窃喜而又悲感的神情结束。
公主还会回来吗?回来好,旷世情缘终成喜。
不回来更好,那一定是男主一生中最难忘最美丽最快乐最值得回味的“罗马假日”。
其次我想到的是弗朗西斯科波兰指导的《教父》,不知为何,当我看到斯嘉丽不顾一切为家庭付出,为守护她父亲的庄园而奋斗时,我竟然会想到《教父》里马兰.白龙度饰演的维多.柯里昂和阿尔.帕西诺饰演的第二代教父迈克尔.柯里昂为了家族而孜孜不倦的奋斗史。
当我看那些经典电影的时候,我时常在思考,当我们谈论经典电影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曾经看《教父》这部电影,仅仅是因为听别人说它是经典才去观看,其实看完之后却有点不知所云甚至就没看懂剧情。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黑帮片,那么我觉得它不如《美国往事》,枪战片,片中枪战很少,还不如看吴宇森的《英雄本色》。
剧情悬疑片,那么还不如后来香港拍摄的《无间道》系列电影,或者由摩根.弗里曼和皮特主演的《七宗罪》。
一开始我怎么也想不通这部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高,在各种排名中,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基本都是第一不可。
后来看完《乱世佳人》再回味起那部电影,才发现《教父》既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黑帮片,也不是悬疑片,更不是枪战片。
更多的是电影本身的经典,其无可挑剔的演员的精湛的演技和电影手法的精妙运用以及最重要最主要的贯穿《教父》123的内核———那就是家庭。
维多.柯里昂为了家庭,麦克尔.柯里昂同样为了家庭,迈克尔.柯里昂甚至为了家庭处决家人------他的哥哥弗兰多。
家庭始终在《教父》电影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生为家庭,死为家庭,甚至处决家人(叛徒),也是为了家庭,或者说家族。
当然,阿尔帕西诺和马兰白兰度的精湛表演为本片之亮点,教父维多.柯里昂,如此温文尔雅的教父恐怕也只有白龙度才能胜任吧!教父迈克尔.柯里昂,如此风度翩翩而又狂躁跋扈的教父也只有帕西诺能够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