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2、童蒙养正
至十三岁前,物欲微薰 ,烦恼潜伏,知识略萌, 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 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
,正宜此时。
第二个阶段是“童蒙养正”。
也就是13岁前,这个阶段 的人的生理特点是什么? 就是“知识略萌,性德仍 静,记性犹强,悟性微弱 ”。 这个时候养正怎么养?古 人也是说“蕴养”,也是 用了一个字“蕴”。所谓 “蕴”是什么?就是蕴藏 。这个时候学习的主要任 务是蕴藏。
百善孝为先:
孝为百善之首; 孝心开了,百善自 然就有了。
孝心不开 什么都好不了
恩德莫大于父母之恩,假如一个人对 父母之恩都不感恩回报,又如何会去感谢 其他人? 一个人情义、恩义的态度没有形成, 则利益跟害人的态度就会形成。对他有利 的,他会很积极;对他没有利益的,他可 以翻脸不认人。 一个人恩义、情义的态度从何处下 手?从孝道下手。
1、幼儿养性
零岁至三岁前,心无分 别,尘垢未染,真如湛 然,性德纯正,心如明 镜,朗摄无碍,先入为 主,深深入心,终身不 移。幼儿怡养本性,正 宜此时。
第一个阶段是“幼儿养性”。
在3岁之前,幼儿是什么? 他的任务是什么?就是养 性。所谓养性就是先入为 主这个特点深深入心,终 身不移。 怎么养?古人只用了一个 字,叫做“怡”养。怡养 ,指“和乐 、保养,休 养 、陶冶之意”。就是指在 快乐的氛围中接受启蒙教 育。3岁之前,小孩所接受 的一切对他终生都有影响 。
胎教——慎于始的教育
“太妊之性,端一诚庄 《列女卷》中讲到:“ ,惟德能行。及其妊娠,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 坐不边,立不跛,不食 ,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 邪味,割不正不食,席 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 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 百。卒为周宗,君子谓, 色,耳不听于淫声,夜 太妊为能胎教。” 则令馨诵诗书,道正色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 ,才德必过人矣。故妊 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 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人生而肖父母者…”
2、言教要教对——种子要
好 3、无怨又无悔——不要抱 怨 一定要坚信人是教得好的。宜 早不宜迟。
二、教育好孩子只要三招:
上行下效 长善救失 无怨无悔
1、禁于未发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 谓豫 。 —《礼记•学记》 大学教人的方法,在 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 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 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
未来的企业需要的是:
真正会做人做事的 人才。
7、传统文化能让孩子学到什么?
“学”是中华先祖圣哲“教育学体系”
“学”含义: 《说文解字》:学者,觉也。
什么是习?
習:(小鸟)张羽离 巢欲飞翔,即实践之 意。
教也者 , 长善而救其失
《礼记·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
“教” 上之所行 下必效之 “育” 骨肉相连 养子所使 作善也 。 王守仁《訓蒙大意》:“古 之教者,教以人倫。”“惟 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 專務。” 反复教导的过程。 教育:长善救失。
“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
启养心志,正宜此
时。
北宋政治家范中淹
第三个阶段是“少年养志”。
就是13岁以后,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 效楷范,悟性转强。 这个时候任务是启养,启发的启,启养心志 。幼儿养性,童年养正,童蒙养正,少年养 志,最后四个字都一样,叫做“正宜此时” 。就是这个时间3岁以前,13岁以前,13岁 以后正宜此时,错过了这个时间就晚了。就 像我们四季农耕一样,春天该播种了,不能 错过,春天不播,等到夏天再播,那已经晚 了。
父母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 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子曰:“政者,正也。子 帅以正,孰敢不正。” 家教就是父母的身教。 父母就是孩子的模子。
(二)教育 方向
--方向比努力重要(清华毕业寄语)
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 失者也
——《礼记· 学记》 教育的方向: 蒙以养正,圣功也 ——《易经》 教育的方法: 养正莫先于礼 ——《养正遗规· 屠提学童子 礼》
为人父母要教导孩子尊敬老师;而老师 很重要的职责,是要教导学生孝顺父母。 好习惯,要 从小培养。 使之内化为 孩子自然的 行为。
当孩子对老师没有恭敬心, 在学业上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德有伤”与阳光心态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 有德无才,培养使用 有才无德,限制录用 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盲:看不到亲人的需要, 看不到亲人的感受。 茫:回过神,忙了几十年,孩子没教育好,
不能沟通,夫妻关系出问题,身体越来 越坏,不知道错在哪里,一片茫然。
在错误的道路上停止就是进步!
二、教育的难题和困扰
迷恋上网玩游戏, 不良影视等
学习压力过于 沉重
不会写作文 语言表达差
不听话 无基本礼节
价值取向呈利己性趋 势,目标更加显示功 利性
药家鑫
2、过失是结果 原因在哪里
知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老师和父母是医治孩子的思想观念的医生。 要把错误的种子除掉,把好的种子种下去。
救失如救火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孩子做人做事 的判断能力不赶快 扎根下去,这个社 会的大染缸一席卷 而来,就会被污染 。
3、早期教育的正三角与倒三角
长大后家长越来越操心 长大后家长越来越省心
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良好 榜样
蒙 圣以 功养 也正
(一)教育的重要性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至要莫若教子 • 至乐莫若读书
父母责任重大:最能胜任家 庭教育的人不别人而是父母 自己。
一、家长的现状
忙:心死了,不敏感了,头脑不清楚,不能去体
察别人的需要。(儒,满足别人的需要;自 己需要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德的根基 习惯的根基
教孩子做家事很重要
一切恶劣品德从好逸恶劳 开始。
劳动是我们中国父母最忽视的地方。 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作业做没做”“考 了多少分”。被母亲逼着学习而杀死母 亲的少年犯徐力他只自豪两件事,一是 给一位孤寡老人做过饭,一是在母亲生 病时搬过煤气罐。
教孩子做家事很重要
从小教孩子做家事很重要,这是培养 孩子做人做事的德行。 人生绝对不是 单方面的努力而已 ,人生应该是全面 的学习,全面的圆 满。做人做事的能 力,孩子没有学会 ,他在人生的旅途 中,就会出现相当 多的困难和阻碍。
孩子成绩不好
亚健康状况普 遍存在
依赖性强
缺乏自理能力
审美能力较差
1、孩子急须修正的行为习惯是:
1、顶撞父母 2、懒惰 3、叛逆 4、自私 5、敷衍 6、生活没有规律
杀 父 母 !
神童自杀!
成都10岁小学生跳楼自杀
“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10月30 日,四川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五年级某班的10岁男孩军军(化名) ,在语文课本上留下这句遗言后,从30层高的楼上跳下。事 发前,语文老师曾因军军不遵守会场纪律批评了他。这起悲 剧给所有人都带来伤痛,昨日上午,语文老师见到孩子的遗 体后晕了过去。
教善先教孝 百善孝为先
孝是一个人仁慈的原点。从这个原点 出发,会扩展到对一切人的爱和恭敬。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 臣,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孝经》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教善先教孝 百善孝为先
帮助孩子改正坏习惯,只要长养孩子的一个 善,则孩子所有的坏习惯就会全部改正。长哪一 个善?孝心。
人格“五心”: 1、恻隐之心——仁(仁爱、 将心比心、替人着想) 2、羞恶之心——义(以做 坏事为耻) 3、恭敬之心——礼(待人 处事恭敬、谨慎、有礼) 4、是非之心——智(明辨 是非、善恶、美丑) 5、诚实之心——信(诚实 守信、赢得信任)
一、顺人性:
什么是人性?就是我们 的教学安排要符合人的 生理成长规律,这个规 律不用再去研究,古人 说得很清楚,它分为四 个阶段:
所谓蕴藏就是收藏,那么 你收藏的东西决定了养正 是否成功。就像我们收藏 文物,收藏古董,如果你 收藏的是一件真的古董, 那就是成功的。如果你收 藏了一万件假的,那都是 垃圾。所以蕴养,“蕴” 是最根本的任务,蕴藏什 么东西是最重要的。
3、少年养志
十三岁后,知识渐开, 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 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 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 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
礼----简介
礼仪表现的三个方面?
1、正容体。行住坐卧。 2、齐颜色。脸色。 3、顺辞令。懂得说话的 艺术。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道德的根基 习惯的根基
人文底蕴的根基 礼仪的根基
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甚 至包含文史哲、琴棋书画等内容。人文底蕴是促使一 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撑的综合体 。因为是“底蕴”,所以它不张扬,往往隐含在各种 事物之中,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因为是“人文” ,所以它对一个人的精神走向有极大的影响,为修身 养性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人, 他的心智必将是豁达的,他的情感必将是纯净的,他 的意志必将是经得起磨砺的。
小时基础没有打好
小时基础打得扎实
早期教育的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效应
儿童时期的一点点差异, 到成年后被放大到巨大 的距离,这就是早期教 育的剪刀效应。
成年时期
儿童时期
至要莫若教子 孩子没有教好, 一生哪来的幸福?
• •
播种一个思想,收获一种行动; 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思想决定命运(想法决定活法)
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 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思想
行动
习惯
性格
命运
5、只重分数 弊端太多
学会做人做事, 对孩子一生具有长远的影响!
我们将孩子往分数这条路上推,就是 将孩子推向了名利。
心胸狭隘的人,总在患得患失,人生 怎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