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表内除法(一),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全单元内容包括认识除法和用口诀求商两部分。
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1.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
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2.结合具体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
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材没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是结合例题和试一试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
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1课时认识平均分教材第42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
2.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情感。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
课件、8个圆片、12根小棒。
小朋友们,小猴最爱吃桃了,猴妈妈买来6个桃,小猴都围过来想吃,猴妈妈说:“你们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
帮忙把问题解决了,你们就有桃吃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分桃。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1。
师:图中有几个桃?如果要把它们分成两堆,你会分吗?操作活动:请同学们用6个圆片代替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集体交流,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的三种分法:你觉得哪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师:第二种分法把6个桃分成3个和3个,使每份的个数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
师:把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小组活动:4人一组,互相交流分法,说说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集体汇报展示,指名演示。
2.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2。
师:每个小朋友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几个几个地分?教师用8个圆片代替桃演示:(1)把2个圆片分给1个小朋友,提问:分完了吗?再拿几个圆片分给第2个小朋友?(2)再把2个圆片分给第2个小朋友。
提问:分完了吗?再拿几个圆片分给第3个小朋友?(3)再把2个圆片分给第3个小朋友。
提问:分完了吗?怎样分?(4)拿最后2个圆片分给第4个小朋友。
提问:一共分给了几个小朋友?师:想一想,老师刚才是怎样分的?请学生自己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
师:请说说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分的?为什么?1.教材第43页“试一试”。
学生理解题意,动手摆小棒,再指名演示,集体汇报。
2.教材第43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时说一说理由。
3.教材第4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理解题意,动手圈一圈,再填空。
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4.教材第43页“想想做做”第3题。
(1)请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2)请学生用小棒,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的方法来分一分。
(3)根据分的结果完成填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什么叫作平均分?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须先认识平均分。
认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由故事入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后逐步引出平均分,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这样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2课时根据平均分成几份的要求,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教材第44页例3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进行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知道每份是多少。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重点: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根据平均分成几份的要求,把一些物体平均分。
12根小棒、10个圆片、课件。
师:一天,两个小朋友一起到山上去摘桃,数一数,他们一共摘了几个桃(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例3桃的图)?师:他们如何分才公平呢?引导学生说出:将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师:每个人分得几个桃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例3。
师:“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怎样求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桃?先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
(1)活动一:想一想,分一分。
小组4人合作完成,鼓励学生多种分法,教师巡视,适当进行指导。
(2)活动二:说一说,演一演。
集体展示汇报,指名演示。
分法一:每人先分一个。
提问:现在2个小朋友手中桃的个数是不是一样?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指出:2个小朋友手中桃的个数是一样的,但不是平均分,因为没分完。
接着分下去,直到分完为止。
分法二:2个2个地分,2次分完。
分法三:3个3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
分法四:4个4个地分。
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个桃。
2.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试一试”。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1)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学生用小棒动手分一分。
全班交流展示: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2)师: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指名板演,学生分小棒,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3)师: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内交流,并说说分的过程。
小结: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份,要按份数一根一根地分,分的结果是每份几根,表示把1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1.教材第4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交流,教师进行点评。
2.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第2、3题。
(1)学生相互交流理解题意。
(2)互相学习不同的分的过程。
3.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内合作完成分一分,交流自己的分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集体汇报交流。
(3)小结:当我们要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去分,直到分得每份个数同样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本节课内容是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时,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这样的渗透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在解决“想想做做”第4题时,学生汇报时呈现了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意识:有的学生用圈一圈,有的用小棒摆一摆,有的连线,有的直接想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可以把15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5个;也可以平均分成5份,每份3个。
第3课时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教材第46页例4及相关练习。
1.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为几份,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异,但分的结果每份是相同的,从而从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重点: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
难点:进一步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平均分概念的本质含义。
课件、小棒、圆片。
1.复习2~6的乘法口诀。
(1) 齐背口诀。
(2) 指名背口诀。
(3) 师生对口令。
2.指名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3.操作练习。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2)把10根小棒,每2根分成1份,分成了几份?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例4。
师:条件中的“平均分”是什么意思?师:如果把这12支铅笔平均分,能怎样分呢?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平均分。
3.汇报交流。
(1)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2)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补充。
(3)根据汇报有意识地归纳。
一类是12支铅笔,每份3支,分成4份,或12支铅笔,每份2支,分成6份。
另一类是12支铅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3支;或12支铅笔,平均分成6份,每份2支。
4.小结。
让学生观察分法,议一议:通过观察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1.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合作用圆片摆一摆,再填一填。
集体交流展示。
2.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教材第47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教材第47页“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5.教材第47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先想一想合起来是多少个正方体,再想一想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完成填空。
6.教材第47页“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想想兔子和鸡是怎样分的,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创设平均分铅笔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感知分法的多样性,并说明自己的分法,最后得出平均分既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也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的结论,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新课教学结束,适当安排一些练习。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对“平均分”的理解,给学生的“想”和“说”提供了机会。
而且,通过不同的说法,更加巩固和丰富了认识“平均分”。
第4课时认识除法教材第48页例5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难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课件、圆片若干。
师: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要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5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有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个人。